熊建
移動互聯網大大強化了受眾接收、處理信息的能力。與此同時,整個網絡傳播呈現出碎片化語境。
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一系列碎片化行為,對讀書人而言,就是閱讀碎片化。有人視之為洪水猛獸,覺得我們國家本來人均閱讀率就低,這下人們更不看書了。
事實上,碎片的時間、時間的碎片化都不可怕。
魯迅先生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從廣義上說,魯迅先生就是合理地利用了時間的碎片。
排隊時、候車時、坐地鐵時,都是碎片化的時間,關鍵在于如何利用。是拿手機刷微博、刷微信,還是讀電子書或者手不釋卷?發(fā)達、便捷的移動終端,就好像金融衍生品一樣,具有效益放大性。如果在碎片化時間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淺表、庸俗就會在傳播中加速放大;如果在這期間看有價值的東西,那么在杠桿的作用下,所得和修養(yǎng)也會加倍累積。
問題是,在沒有移動終端的時候,一個人如果喜歡聊閑天、侃大山、看成功學的話,即便給他一部蘋果10代,他也不會拿來讀經典美文、看名家名著。
依我看,癥結就在于當前缺乏一種機制,幫助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效選擇的機制。以讀書為例。過去,實體書店擔當了幫讀者選擇的角色,把某本書好的版本挑選出來。
再往前說,古時的初學者有目錄學作為求學的指路明燈。那時,一代代學人看了書,就寫提要、做注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后來者,只需按圖索驥,就能登堂入室,豈不快哉?
正如張之洞在《書目答問略例》中所言:“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今為分別條流,慎擇約舉,視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詳分子目,以便類求。一類之中,復以義例相近者使相比附。再敘時代,令其門徑秩然,緩急易見。凡所著錄,并是要典雅記,各適其用。總期令初學者易買易讀,不致迷罔眩惑而已?!?/p>
而在網絡化時代,誰來擔當篩選者的角色?
時過境遷,老的傳統(tǒng)已成明日黃花,新的繼承卻沒有建立起來。閱讀的碎片化時代,供需兩旺,但二者之間,缺乏一座橋梁,缺乏中立客觀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因此,在閱讀領域,相信未來一定會產生這樣一種機制,或者機構,或者群體,幫助人們選擇所需,幫助人們去粗取精,最終把碎片化時間利用好。
對于個人而言,碎片化對定力的要求更高。就像那條常識:好吃的東西往往沒有營養(yǎng),有營養(yǎng)的東西往往不好吃。炸薯條和拌苦瓜,哪個好吃?哪個更綠色?對于閱讀來說,道理同樣如此。
(選自《人民日報》 2014年4月8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