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龍
(浙江農(nóng)林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華東師范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241)
約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是美國著名的博物學家、散文家,美國環(huán)保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他還是美國早期最重要的自然作家和生態(tài)批評家。1837年,巴勒斯出生于紐約州特拉華縣的洛克斯布里鎮(zhèn),在卡茨基爾山的一個農(nóng)場里長大。他教書十年,后來在美國財政部謀得一個職位,并成為聯(lián)邦銀行的主考者。1874年,巴勒斯在哈德遜河邊上買了個農(nóng)場,命名為“山間石屋”。在那兒,他種植果樹,觀察野生動物,廣泛閱讀,招待惠特曼和羅斯福之類的名人,從事文學評論和自然寫作等。巴勒斯出版了近三十本書,他的作品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他被尊稱為“美國鄉(xiāng)村的圣人”、“走向大自然的向?qū)А?、“美國最資深的自然作家”,等等。
除了是一位自然作家之外,巴勒斯還是一個“相當湊合的文學評論家”。[1](P12)他撰寫了大量闡述愛默生、梭羅、惠特曼以及其他19世紀作家的文章。通過評論愛默生、梭羅和惠特曼的作品,巴勒斯進而證明了作家既可以成為自然作家,同時也可以成為生態(tài)評論家。巴勒斯“把自然的準則提升為評判文學的標準,這讓他成為一個早期的生態(tài)批評家”。[2](P2)作為一個評論家,巴勒斯讓早期的生態(tài)批評話語變得流行起來,他的生態(tài)批評理念也影響著后世的自然作家與生態(tài)評論家。
巴勒斯的生態(tài)批評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兩本研究惠特曼詩歌的專著中。一是1867年出版的《關(guān)于惠特曼作為詩人與人的注解》(Notes on Walt Whitman,as Poet and Person)(以下簡稱《注解》),二是1896年出版的《惠特曼:一個研究》(Walt Whitman,a Study)(以下簡稱《研究》)。另外,巴勒斯的很多散文也是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去闡述愛默生和梭羅的作品。巴勒斯進行文學評論的時候,他是以一個文學自然主義者的身份,深受當時超驗主義作家的影響。作為早期的生態(tài)批評家,巴勒斯為后期的生態(tài)批評家提供了一個范本,那就是批評者要與批評的客體緊密相連,融入其中。
《注解》一書出版于1867年春季,對于這本書,惠特曼在編輯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巴勒斯的傳記作家愛德華·雷內(nèi)漢寫道:“在后來的日子里,巴勒斯對于一個事實是相當坦白的,那就是《注解》的大部分內(nèi)容惠特曼都讀過和修改過的。一旦章節(jié)完成,詩人就會評閱,并與巴勒斯討論手稿,甚至自己動手寫了一章節(jié),題為《自然的通用法則》。”[3](P84~85)就是在這短短13頁的章節(jié)中,惠特曼表達了對自己的作品最為重要的評判,當然,這樣的評判也是巴勒斯對惠特曼作品的闡述。
《自然的通用法則》一文明顯是以生態(tài)為中心的,它是以問題形式引出的:詩歌和其他藝術(shù)不變的、可能是決定性的法則,為什么又回到了整體自然呢?通過究問,惠特曼強調(diào)了自然的重要性:自然是一切藝術(shù)的尺度,是起點,更是終點。緊接著,惠特曼又給出了這樣的評判:“我雖不是個藝術(shù)家,但是我認為任何時代一個好的藝術(shù)家都會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不管藝術(shù)品被夸耀得如何美麗絕倫,這樣的美麗都是從屬于外在自然世界中景象那一日、一時的美麗。”[4](P38)惠特曼大膽地把客觀世界作為評價藝術(shù)的標準,并把環(huán)境與人類相連,使藝術(shù)家表現(xiàn)出一種與“外在自然世界中景象”的精神上的親緣關(guān)系。這種親緣關(guān)系是密切的、珍貴的,因為只有在自然萬物的精神感召下,人類才能健康、甜蜜和均衡地發(fā)展。
然而,當時的文學批評和詩歌創(chuàng)作卻完全缺少這樣一種自然精神,一切都是以人為中心、為人服務的。惠特曼痛心地指出:“現(xiàn)代詩歌很少談及自然,或者少有對她的贊譽。從始至終,詩歌的主題都是‘人’。”[4](P41)惠特曼所追尋的就是生活外部的東西,那就是自然本身。真正的詩人要做自然的觀察者,更要做自然的參與者,與自然融為一體。只有那些懂得自然、融入自然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
作為惠特曼詩歌的評論者,巴勒斯十分欣賞這種自然精神,而他本人也深深汲取著自然精神的營養(yǎng)。在《鷹之飛翔》一文中,巴勒斯道出了初讀《草葉集》時的印象:“能夠讓你與真正的自然、自然中的物體和景象融為一體?!本o接著,巴勒斯表達了他作為一個文學自然主義者和生態(tài)批評家的信條:自然世界是文學作品里美好生活的唯一來源,“沒有對自然世界的熟知,文學作品可如同雕塑般莊嚴、雄偉,但是有了它,文學作品才有了生活的美”[5](P216)。因此,要想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首先必須學會與自然親密無間,熟知自然的喜好,熱愛大自然,用自然精神來指導一切。
在《研究》中,巴勒斯深化了惠特曼的這一思想觀念。他評論道:“他(惠特曼)的書不是一座神殿,它是一片樹林,一畝田地,一架高速;風景,風景,到處是風景。”[6](P120)巴勒斯提醒讀者,惠特曼的寫作展現(xiàn)著原始野性的自然:無限之大,悸動不停,充滿著健康、活力與力量。而這樣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則完全有別于19世紀后期那種在巴勒斯看來“狹隘的、限定的甚至是瑣碎的”美國文學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巴勒斯認為,一個讀者若想從惠特曼的作品中找出其他詩人的創(chuàng)作主旨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惠特曼不停地告訴讀者,他一直都在努力趕超自然巨大的力量與進程,他在大海、高山、宇宙中尋求暗示。簡而言之,惠特曼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惠特曼。
可以看出,通過批評惠特曼的文章,巴勒斯強調(diào)把自然作為普遍的法則來衡量一切文學作品的好與壞。缺少了這樣的指導原則,是創(chuàng)作不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的。這種以自然為中心的生態(tài)批評觀在當時的文學評論界是標新立異的,對糾正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準則和價值觀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華茲華斯一直是巴勒斯鐘愛的自然詩人,但是,當他讀了惠特曼的作品之后,他認為華茲華斯詩歌里所呈現(xiàn)的自然并不是一個有機的自然整體,而是東敲西打、零零碎碎的呈現(xiàn)。巴勒斯在《注解》中評論道,像華茲華斯這樣的自然詩人盡管在某些方面讓人羨慕,但是他們只是自然的持卡訪問者,只打算從中索取比喻和外形。
相反,惠特曼的作品卻提供給我們一個真正的有機體自然,那是一個“渾圓的、翻滾的、有力量的”自然,就是整個大地與宇宙。巴勒斯評論道:“惠特曼沒有私人的東西,他從來不會獨自躲在角落里,一臉的舒逸和自由。他把我放到山上,或者使我開始一段無盡的旅程。華茲華斯是我的自然詩人,幽靜如田園般,但是我看到這兒有個更為廣闊、更為根本的自然詩人,實際是宇宙本身的詩人。不是小山谷和荒野的詩人,而是大地和整個地球的詩人?!保?](P4)通過這樣的評論,巴勒斯強調(diào)華茲華斯等人的詩歌是靜止的、有限的,而惠特曼的詩歌則是運動的、無限的。
惠特曼這樣的自然觀在當時是別具一格的,比其他任何詩人的自然觀都要突顯,因為他在自然中看到了有關(guān)藝術(shù)和生命的更為深層的意義:那是整個自然,而不是自然的一部分。況且,惠特曼的自然呈現(xiàn)不是為人類服務的,它有著更深層的意義:真正的宇宙詩人,應傾聽自然的聲音,他的觀念應是為自然服務的。唯有這樣,才能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與自然世界交合。也唯有這樣,整體自然有機存在的生態(tài)觀念才能真正被付諸實踐。
而這樣的自然觀也讓惠特曼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宇宙”詩人。巴勒斯評論道:“惠特曼是個偉大的民主人士,但是他首先是個偉大的人,偉大的宇宙,整個世界氣流都圍繞著他而轉(zhuǎn)。他是個典型的美國詩人,但是他的美國主義只是幫助他走向宇宙的一扇門而已?!?/p>
如果說巴勒斯的生態(tài)批評理念糾正了當時的文學準則和價值觀的話,那么它同時也超越了我們認為是批判思維最后限界的“無法駕馭的文本(上下文)”。在《他與文化》一文中,通過評論惠特曼,巴勒斯重新界定了自然與文化的關(guān)系:“我們不斷地把文化錯誤認為僅僅是精煉,其實它不是。文化是一個迸發(fā)自由的過程,它清除各種障礙,給予內(nèi)在的美德去表現(xiàn)自己的一個機會。文化是野蠻自然的友好者和體貼者。文化的目的不是消除自然,而是要優(yōu)化自然?!保?](P210)由此看出,文化的進程與自然的演變是一對孿生姐妹,相互扶持,和諧共進。
然而,人類傾向于把自己想得高高在上,以為自然的巨大呈現(xiàn)和慷慨僅僅為他們而設。而實際上,它也同樣為鳥和獸而設,他們并不比鳥和獸高大。因此,人類最好放下他們都市般的傲慢,以一種較為謙卑的態(tài)度與自然相處,這樣就可以切除人類中心論的階層關(guān)系。誠然,人類從未離開過自然,也無法離開自然。而人類所要做的就是,親身去接近自然、觀察自然、體驗自然,真切感受自然中的萬千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
當人類理解了文化與自然的關(guān)系之后,他們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也將會改變,與自然親密的關(guān)系也會得到強化,自然與文化的良性生態(tài)互動的畫面也會隨之呈現(xiàn)。因為只有自然健康了,人類文化才能健康發(fā)展。正如巴勒斯評論的那樣:“在重要意義上來說,我們從未脫離過自然或者改進過她。她的準則就是我們的準則,她的甜蜜與卓越仍就是我們的目標。她的健康肥沃、她的完整、她的新鮮、她的單純、她的演化,我們都將欣然抄襲與復制。”
在《注解》一書的開頭章節(jié),巴勒斯描繪了自己童年時期的農(nóng)場生活經(jīng)歷:照看牛馬、制作蜜糖、收割稻谷、挖掘土豆、打獵麻雀、摘卸蘋果等一切與戶外有關(guān)、讓人興奮的事情。隨著巴勒斯對惠特曼自然詩歌了解程度的加深,他對自然和家園的熱愛與日俱增。巴勒斯寫道:“時間足以恰當,正是在1861年的時候,我在樹林中讀到了《草葉集》?!睆哪撤N程度上來說,正是惠特曼的詩歌契合了巴勒斯對自然和家園的情結(jié),他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而在以后的寫作中,家便成了巴勒斯闡述的一個重要主題,也是他寫遠方事物的必要軌道。
在《鳥與詩人》中,巴勒斯寫到他與環(huán)繞在家園周圍的樹林、田地及小山的聯(lián)系。“依偎著山石和樹木”,“棲息在藏有禿鷹和長鷹的干癟的橡樹殘根上”,“秀麗的根深入土地的中心”,“我不是個旁觀者,而是個參與者”。[7](P169~170)巴勒斯與梭羅的共鳴是顯而易見的。熟知身旁的東西對于自然主義者來說是重要的。不僅風景里的植物和動物成為自然學者的對象,而且還包括他對風景所有的心情和感覺。這種對家園充滿詩意般的情感,讓巴勒斯擁有與周邊物種的親密紐帶關(guān)系。
但是,如果認為巴勒斯僅僅是個地方作家,那我們就對他造成了一種損害。其實,對于巴勒斯來說,地方就是全世界。巴勒斯強調(diào):“有許多方式可以進入自然,自然有很多面。當你真正知道了一件事,你就會不再被欺騙了;你擁有了一個鑰匙,一個標準;你找到了一個入口,而其他的一切東西卻是相連的、相隨的?!卑屠账拐故玖嗽S多環(huán)境主義者在今天才提到的生態(tài)意識:一個人可以拓寬自己與周圍物種和風景的身份認同,熱愛它們,欣賞它們,保護它們。有了這樣深廣的家園意識,地球就成了我們的家園。雖置身鄉(xiāng)土這一小家園,我們卻對全球這個大家園了如指掌,誓與其共存亡。
通過評論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巴勒斯表現(xiàn)出十分具有前瞻性的生態(tài)批評思想:自然是萬物的標準、宇宙的準則,沒有對自然的熟知,藝術(shù)便無從談起;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整體,充滿著活力和運動,無法分割;自然與文化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自然的一切人們都會拷貝,文化本身需要和自然進行良性的生態(tài)互動;需要有珍愛家園、情系全球的生態(tài)意識。通過簡析巴勒斯有關(guān)惠特曼等人作品的評論文章,我們發(fā)現(xiàn),巴勒斯是一個令人信服的早期生態(tài)評論家,而他的生態(tài)批評思想應得到重視和傳承。
[1]Mazel,David,ed.A Century of Early Ecocriticism[M].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1.
[2]Warren,James Perrin.John Burroughs and the Place of Nature[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6.
[3]Renehan,Edward.John Burroughs:An American Naturalist[M].Post Mills:Chelsea Green Pub.Co.,1992.
[4]Burroughs,John.Notes on Walt Whitman,as Poet and Person[M].New York:American News Company,1871.
[5]Burroughs,John.The Flight of the Eagle[A].Birds and Poets with other Papers[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04.
[6]Burroughs,John.Whitman:A Study[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896.
[7]Burroughs,John.Birds and Poets with other Papers[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