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一年中最特別的時節(jié)。
新舊交替之間,回眸讓人感慨,而展望則是予人自信,
帶來進(jìn)步與延續(xù)……
今天要給諸位講述的,
是2014年發(fā)生在八位不同門類的收藏者身上,
令他們每位感觸最深的一件藏事。
思緒是最豐富的『藏寶匣』,
當(dāng)中,有人收獲良多,有人專注于一。
也許,用『情懷』來形容這些有些過于『高大上』,
于平凡普通中見真性情,
才是最質(zhì)樸、本真與純粹的快樂。
喜歡喝茶,由此喜歡茶壺、茶杯。去年一個偶然的機(jī)會,在景德鎮(zhèn)結(jié)識了陶瓷大師李見深和“柴窯王子”張建,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我從北京跑了五趟景德鎮(zhèn),只為看茶杯。當(dāng)然,忍不住時也買,由最初買幾十件,到最后一次去空手而歸——不是沒有心儀的茶杯,而是對茶杯的制作者有了清晰的了解,由此成為好友,于是我的興趣由物轉(zhuǎn)向了人。人,才是最好的茶杯。
以心待茶
一晃過去了一年,每日喝茶,見杯如見人。
前不久,好友黃河先生邀請我參加北京翰海舉辦的2014年秋拍預(yù)展。作為翰海拍賣公司古籍部經(jīng)理的黃河,歷時三年,準(zhǔn)備了一場“臺灣茶事”專場拍賣。當(dāng)聽說請來幾位臺灣茶人現(xiàn)場交流后,我爽快答應(yīng)了。
臺灣茶,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阿里山、鐵觀音、凍頂烏龍這些茶名,它們真實的口感,只有喝了比賽茶,才算真正知道。許多人以為凍頂烏龍都是清香型,其實好的凍頂烏龍都是焙火的,鐵觀音也是如此。說起來,臺灣茶的根還是在大陸,臺灣在清代屬于福建省臺灣縣,島上原住民人口極少,大部分都是由福建遷徙而來。這些人把生長于閩北茶樹帶到臺灣,制茶工藝和飲茶方式一并傳了過來。如今種植最廣的青心烏龍,則是咸豐五年鹿谷舉人林鳳池從武夷山帶回的三十六株矮腳烏龍茶苗繁衍而來。 黃河最先引見我認(rèn)識了68歲的臺灣茶人沈武銘先生。茶席的陳設(shè)極簡單,一把茶壺,四只杯子。沈先生談笑風(fēng)生,幾位素不相識的人環(huán)繞靜坐。如何泡好一杯茶,這是我最關(guān)心的話題。沈先生認(rèn)為,泡茶人的心境最關(guān)鍵,如果這個人情緒煩躁,心不在焉,無論用什么水、什么茶,也泡不出好喝的味道來。沈先生講了一件事,他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鄰居總來他家喝茶。一天他開玩笑說,你老喝我的茶,什么時候也請我喝你家的茶。那位美國人為難地說,家里只有立頓袋茶。沈先生說沒關(guān)系,你拿來我泡。當(dāng)沈先生將泡好的茶遞給鄰居品嘗時,那位美國人臉上流下兩行熱淚,他說不敢相信袋茶也能泡出這么好喝的味道。
作為職業(yè)茶人,沈先生定期去日本講授茶藝,剩下時間則云游四方。此刻,他專心為幾位素不相識的人泡茶,卻像老友相逢,照顧得格外體貼細(xì)心。沈先生說,茶是自然的東西,周邊相應(yīng)的東西都要自然,包括我們的內(nèi)心。身體是心的居住所,在一個環(huán)境中,要讓環(huán)境、身、心三者安定,不然就會喝到忐忑的茶。
茶過三巡,沈先生把幾位用過的茶杯逐一拿到鼻下深聞,覺察到茶香的細(xì)微變化,于是告訴其中的一位女士,不要熬夜了;告訴另一位男士,此刻人雖在,心沒在。隨后,沈先生給每位茶杯里斟滿清水,讓我們用心品嘗。我喝出甘甜的味道,其他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沈先生說,只要心里有茶,白開水也會有滋味。并且說,喝過幾泡茶,啜一杯白開水,就像一個旅游的人走了一段路,停下喘口氣,觀望一下四周,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風(fēng)景。
雖然和沈先生只相處了短暫的時光,我卻對茶有了新的認(rèn)識。以前只關(guān)注茶的口感,其實,無論是碧螺春、大紅袍還是普洱茶,帶給人的只是舌尖上的“愉悅”,而心平氣和才能泡出真正讓人放松身心的好茶來。
壺為茶活
“茶是水,壺是火;茶是女人,壺是男人?!迸c來自臺灣的陶藝家蔡中南先生剛見面,他就意味深情地對我說。
黃河對蔡中南先生十分欽佩,他向我講述了與蔡先生初識的情景。
據(jù)他回憶,與蔡先生的交往,還得從茶人王三慶先生談起?!坝浀靡淮卧谕跞龖c先生家里喝茶,聊起茶與器皿的關(guān)系,王三慶說道,臺灣有一位壺藝家蔡中南,他做的壺一點不比宜興差,甚至好過宜興壺。他見我半信半疑,就讓夫人拿出一把蔡中南做的新壺泡茶。試喝之后,口感十分甘甜。王三慶先生問,有泥土味嗎?我答沒有。他接著問,宜興壺能做到嗎?我答做不到。宜興的新壺都要先開壺,去除泥土味,再泡茶。王三慶先生隨即拿出一張舊報紙,指著上面照片中的人告訴我,這位就是做這把壺的蔡中南。我驚訝了!圖中的人長發(fā)披肩,緊身衣、牛仔褲,彈著貝司。爵士樂手?陶藝大師?這完全對不上號。于是,我對蔡先生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請王三慶先生安排見面?!?/p>
“第二天,王先生陪我去看望蔡先生,路上還告訴我,先生一家是穴居,住在崖壁,房子都是他一手搭建的,外面下多大雨,屋中不會落一滴水。車開到山腳,沿一條彎曲小路前行,不多時跨過搭建的小橋,抬頭見到一幢簡陋的建筑。進(jìn)得內(nèi)室,迎面是崖壁,柱子上懸掛著‘驪山巖’木匾。見到主人,完全出乎預(yù)料,我面前站著一位精神矍鑠的白發(fā)老人。交談中得知,蔡先生是因為喜歡喝茶,才四處買紫砂壺,宜興的大師壺買了不少,泡茶都不如意,于是,他開始自己做壺,并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在深山里一待就是三十年。找土、煉泥、做壺、燒窯、反復(fù)試驗,終于做出令他滿意的茶壺?!?/p>
我聽到蔡先生的傳奇經(jīng)歷,面對安詳平和的蔡先生,不由得肅然起敬。蔡先生使用泡茶的壺看似極普通,沒有繁復(fù)的工藝,沒有五彩的泥色。他根據(jù)不同的配方土采用不同的燒結(jié)溫度,制成各種不同形制的茶壺,呈現(xiàn)茶湯最完美的內(nèi)涵。用蔡先生的話說,喝茶要講究點。當(dāng)年,就是因為講究點,蔡先生進(jìn)山三十年,燒制出不一定好看,但泡茶非常好喝的壺。
接過蔡先生遞過來的茶杯,我好奇地問了他一個問題,宜興的能工巧匠制作了那么多造型精美的壺,怎么就沒有一把稱心的呢?先生笑而不答。后來話題轉(zhuǎn)到尋找胎土的經(jīng)歷,他講起其中的艱辛:一次偶然的機(jī)會,他在火山口采到不少火山灰,經(jīng)過與各種泥土混合,終于配出適合做壺的泥料。說到燒窯,蔡先生問我,現(xiàn)在的陶藝家有多少人懂配料,有多少人會燒窯?其實,一把好用的壺,從選料、成型,到燒窯,所有工序都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
這么一說,倒讓我想起一件事。一位專收老紫砂壺的藏家周先生曾對我談起過顧景舟的壺泡茶不好喝,并解釋是因為紫砂廠有規(guī)定,顧景舟的壺要單燒。為了保證成品率高,避免燒壞,爐溫比正常的要低。這樣一來,大師的壺成了“夾生飯”,泡茶有泥土味,中看不中用。周先生比喻道:“悶米飯最好吃的是結(jié)了嘎巴,但這有風(fēng)險,火候稍過飯就糊了?!贝髱煹膲囟际怯脕碛^賞的,誰舍得用來泡茶呢?而蔡中南偏偏把好用放在了好看的前面,于是留著長發(fā)進(jìn)山,蓄著長須出山,整整搭進(jìn)去三十載。
大味至淡
見到臺灣茶人后,我馬上想到北京的茶友鞠肖男,請他前來分享茶聚的快樂。他接電話時剛下飛機(jī),說要先回家取茶再過來。我明白他的心思,顯擺他的寶貝——茶祖茶。
鞠先生早年做古董生意,在北京開了一家古玩店,主營高古石雕。也許是鬼使神差,五年前他跑到云南臨滄,買下6萬畝原始森林。他看中了這里的上千年的野生茶樹。
“一葉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边@是印在鞠肖男名片上的詩句。鞠肖男與臺灣的蔡中南有相似之處,蔡先生因講究泡茶的壺而苦修深山三十年,鞠先生因講究好喝的茶而踏遍青山尋茶祖,為的都是一口干凈的茶湯。在鞠先生管理的原始森林里,能喝的野生茶樹僅有千余棵,每棵茶樹每年只能采摘到2兩茶葉。
鞠先生把這里的野生茶命名為茶祖茶。他堅信,第一棵野生茶樹是在這里出生,茶是從這里走向全世界的。他還有一套理論,即最好的茶等于最好的茶原料加上最恰當(dāng)?shù)募庸ぁKJ(rèn)為最好的茶,首先必須要有最好的茶原料,最好的茶原料必然生長在最適合茶生長的地方,最適合茶生長的地方,是長出第一棵茶樹的地方。鞠先生曾向我詳細(xì)描述過臨滄野生茶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海拔在2000米以上,土壤富含豐富的有機(jī)肥和礦物質(zhì),略偏酸性;四季如春,有利于茶樹的光合作用和循環(huán)代謝;一年中有200天的云霧籠罩,降雨充沛;空氣清新,是“無毒之地”……
說到茶葉的加工,鞠先生講過一件有趣的事。他把采摘的野生茶利用山風(fēng)晾干,不做任何加工,拿到茶葉質(zhì)檢站檢測。填表時他為難了,不是綠茶,更不是烏龍茶、紅茶。站長破例給他做了檢測,結(jié)論是天然純凈。
鞠先生有一個觀點我很認(rèn)同,千味萬味,最美妙的是淡味。茶葉種植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遷徙,在中國形成了四大茶區(qū)。不同的地區(qū),茶葉的苦澀程度不同。茶原料愈苦澀,加工手段就愈繁瑣。加工的目的是去除茶葉的不良口味,是一種“救贖”。而鞠先生不畏勞苦,尋找到的野生茶,就是要喝出自然的味道,茶葉本來的味道。
我品嘗過鞠先生新采摘的茶祖茶,湯色淡綠,口感清淡,但穿透力極強(qiáng)。這樣的茶不需要任何加工,原料越好,加工越簡。
自從鞠先生找到了臨滄野生茶,他比以前更忙碌了,忙著請茶友分享他的快樂。
我喜好喝茶,更喜好和茶人交往。沈武銘、蔡中南、鞠肖男,他們?nèi)擞袀€共同的特點:對茶而言,他們都很“講究”,但都不是外在形式上的奢華,而是返璞歸真,還淳反素。沈先生一壺一杯,袋茶也好,清水也罷,皆是好茶;蔡先生就地取泥,摒棄壺藝,只求好用;鞠先生素手采摘,山風(fēng)凋干,原汁原味。從他們身上,我悟出一個道理,茶,是問道的引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有茶的影子。如果懂茶,也就懂得如何生活。茶道,其實就是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