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以1901年編練巡警軍的上諭為清政府創(chuàng)辦警察的起點,實則巡警軍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警察。它源于晚清的兵制變革與治安觀念的轉換,但清廷對其規(guī)制并無明確計劃。由于督撫理解不一與地方情形各異,各省編練時,有的軍事色彩濃厚,有的將之辦成近代意義上的警察。清廷贊同后一方案,從而走上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之路。
[關鍵詞]巡警軍,兵制變革,警察制度
沖圖分類號]K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8-0026-06
1901年9月12日,清廷頒布上諭:“著各直省將軍督撫,將原有各營嚴行裁汰,精選若干營,分為常備、續(xù)備、巡警等軍,一律操習新式槍炮,認真訓練,以成勁旅。”這道上諭被學界視為清政府創(chuàng)辦警察的起點,中國警察制度確立的標志。然而其動因來自“各省制兵防勇,積弊甚深”,且“朝廷振興戎政在此一舉”,顯然,這主要是針對制兵孱弱、積習深重、規(guī)制不一而進行的兵制改革。那么,由制兵防勇轉化而來的巡警軍可以被看做近代警察的開端嗎?巡警軍是近代意義上的警察還是仍屬于軍隊?目前學界關于近代警察史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過,由于各自視角不同,關注的問題有別,有關巡警軍在各省的設置狀況,是否具有近代警察的組織與職能,卻語焉未詳。本文梳理巡警軍設立的背景、經(jīng)過,各直省巡警軍的來源、編制、分布、職能等基本史實,并由此來分析巡警軍的性質(zhì),認識近代警察起源的曲折過程,以及其與晚清兵制改革乃至與新政的聯(lián)系。
一、巡警軍的淵源與清朝治安制度
清朝綠營制度,弁兵平日最重要的任務是“差操”,操即訓練,差即差役,“概括來說,可分為解送、守護、緝捕、察奸、緝私、承催及特別差役七類”。綠營所承擔的差役,與地方治安關系密切,功能上與近代警察職能相似。由此可見,傳統(tǒng)體制內(nèi),軍警合一,與近代軍事警察兩分的制度迥然不同。此外,于繁盛市鎮(zhèn)設立的巡檢、州縣衙署中的民壯捕陜以及民間組織的保甲團練,也負擔著維持當?shù)刂伟驳闹厝?。從整個傳統(tǒng)治安系統(tǒng)來看,參與其中者有軍隊、差役及普通民眾,他們不在正式行政系統(tǒng)內(nèi),互不統(tǒng)屬,卻職責交叉。如此職責不專,管理分散。推諉之弊在所難免。再者,將差操二事同時責之于綠營,勢必難以兼顧,造成弁兵疲于應付百役,訓練疏忽擱置,失去鎮(zhèn)守能力。綠營制度弊病叢生,到咸同時期越發(fā)明顯。
新政之前,清朝兵制經(jīng)歷了長期的演變。咸同之際,太平天國起義,綠營無力抵御,曾國藩等募練勇營,湘軍淮軍起,清廷得以拱衛(wèi)。這一時期清朝兵制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湘淮等軍留為防營,由最初臨時招募變?yōu)閲医?jīng)制之師,又從綠營中挑選強壯,仿照勇營規(guī)制,編為練軍。但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暴露了防勇練軍不足以御外侮,兵制再次變化,袁世凱、張之洞分別在北洋南洋仿照西法,編練新軍。清朝兵制在弁兵招募、營制編練、武器訓練等方面,已經(jīng)多次變遷。而在職能上,一些趨新官紳借鑒西方制度。提出了軍警分離的建議。
早期維新思想家鄭觀應首先主張軍警分離,各司其職。“從來國家所以御外侮者,在乎水師之精,陸軍之勇;而所以遏內(nèi)亂者,在乎巡差之密,捕役之勤”。1896年10月,盛宣懷條陳自強大計,主張裁兵節(jié)餉,以編練新軍?!爸辆G營向有城守防汛之責,護餉解犯等差,或酌留若干,屬于州縣,略如各國警察巡捕之意”。盛宣懷建議挑留一些綠營兵丁,仿效西洋警察之制,交由州縣統(tǒng)屬,使之逐漸褪去軍事性質(zhì)??涤袨檎J為綠營虛名為兵,實皆有業(yè)之民,主張“一朝除之”,另練新軍,而在盜賊出沒繁多之地,“酌量暫留營隊,以資彈壓。其識字明敏,通解事理者,改充巡警,以資縣鄉(xiāng)之防虞”。他們雖然政見不同,但都看到了綠營不足恃,提議從根本上改革兵制,并主張仿照西方軍警分離的制度,編練巡警,以抵補裁汰的綠營,負責地方治安。
從觀念的轉換到制度的革新多由一定的時勢所誘發(fā)。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兩宮倉促逃離北京。清廷遭此巨變,痛定思痛,決心實行新政,以求變應危局。1901年1月29日,清廷發(fā)布了實行新政的上諭,由洋務時期學習“西藝”轉向探求“西政之本源”。這表明清廷有意進行一些制度性的變革。并要求軍機大臣、各省督撫等,“各就現(xiàn)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對于“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向清廷獻策獻計,條陳如何實行新政,以便清廷采摘施行。
應清廷要求條議新政的上諭,1901年7月,劉坤一、張之洞聯(lián)銜會奏、條陳新政要務的三份奏折分別在南京拜發(fā)。這就是著名的江楚會奏三折,其主張成為清末新政前期舉辦各項新政的總綱?!叭绾味鋫涫夹蕖笔乔逋⒆顬殛P心的問題之一,張、劉二人在折中提出了裁綠營、練外國操的建議。裁汰綠營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則宜籌從容消散之方,一則宜籌抵補彈壓地方之具”。張、劉提出的對策:一,各省綠營分二十年裁竣;二,綠營裁撤后,所省出之餉,“只能改為養(yǎng)緝勇、設警察之費,不能指為充裕庫儲之計”,以便設立警察,籌措抵補彈壓之具。因此,他們主張要區(qū)分、更改制兵防勇的編制與功能,分為三種:一為精練備戰(zhàn)之營,“只可屯扎省城及要隘重鎮(zhèn)兩三處,斷不宜各處分扎,又蹈營汛之失”;二為在省府府縣,“酌設緝捕勇營,派赴外府,擇要分防”;三為設警察之勇,“歸州縣調(diào)度”,改募勇丁。江楚會奏的新政方案全面可行,切中時弊,得到清廷的認可批準。
根據(jù)江楚會奏的意見,1901年9月12日,清廷諭令改革兵制,分為常備、續(xù)備、巡警等軍?!八懈木氄鲁?,及應如何更定餉章,著政務處咨行各省悉心核議”。不久,政務處提出更定兵制、核實餉章的具體方案,將各省制兵防勇重新編制,分為三等。從政務處所定的人選、餉章、功能上來看,所定方案與江楚會奏中的提議大體一致。具體內(nèi)容如下:常備軍挑選年少精壯,餉項最為優(yōu)渥,按省分大小,酌定一二大枝,駐扎省會及扼要處所,被清政府視為主力軍。續(xù)備軍的兵餉也較為優(yōu)厚,亦按省分大小,酌定若干營,采德、日陸軍兵學之法,實力訓練。而巡警軍,則是“將舊有各營,裁去老弱浮惰,餉或仍舊,或酌增,另定操章,酌量歸并若干營,分撥各處,兼歸州縣鈐束,專為巡防警察之用”。不久,政務處又咨行各省,將裁汰制兵防勇二成所騰出的餉項,“留作挑選巡警等軍之用”,俾資挹注。不過,政務處并沒有照搬江楚會奏的意見,而是做了調(diào)整。江楚會奏中設“警察之勇”的本意,是改變既往綠營防勇歸屬兵部的編制,將之置于地方官的控制之下,“勇可隨時裁募,弁可隨時更換”,“整飭去留,其權在地方官”。這樣,所設警察全無軍事色彩,為地方官治下主管治安的行政機構。而政務處所擬辦法,巡警軍由綠營直接轉化而來,這與江楚會奏中重新募勇。歸地方官節(jié)制的設想南轅北轍。從巡警軍的設置與統(tǒng)屬??梢娬仗帉嗟闹鲝堊髁酥匾男薷摹?/p>
二、各直省巡警軍的設置與流變
9月12日上諭頒行后,各省將軍督撫遵照上諭內(nèi)容,以及政務處所擬方案,先后制定裁改制兵防勇、編練常備續(xù)備巡警等軍的具體辦法,奏復施行。上諭及政務處的方案,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對具體的編制、營章、職掌、訓練沒有做統(tǒng)一細致的規(guī)定。各省督撫根據(jù)自己對上諭的理解,結合當?shù)剀婈犈c社會實情,進行調(diào)整編練,故而各省巡警軍的設置狀況有比較大的差別。以下具體敘述。
1901年底,閩浙總督許應骙首先上奏,閩省“遵旨籌議改練新軍,酌擬常備軍兩枝,續(xù)備軍、巡警軍各一枝”。其省內(nèi)外各府州縣巡警軍,擬設二十三隊,由福強、福銳等軍分別改設。第一、二、三隊,“歸福州各將官管帶,分赴省城、南臺、古田等處,稱為福建福州巡警軍”。第四至第九隊,“歸陸路提督統(tǒng)領,分駐興華、泉州、永壽及廈門等處,稱為福建興泉永巡警軍”。另外依據(jù)駐地名稱,尚有福建漳龍、汀邵、建延、福寧巡警軍,分歸各鎮(zhèn)總兵統(tǒng)領管帶。1903年,崇善署理閩浙總督,以二十三隊巡警軍,“尚恐不敷分布,酌添數(shù)隊,即將綠營各標兵盡數(shù)裁并”?,F(xiàn)存各標三十七營半,擬全省編設巡警軍三十七隊半,省城地面沖繁,增設軍標一隊,共計三十八隊半。每隊正兵160名,共正兵6160名。其計劃尚未施行,閩浙總督改由李興銳署理。李認為福強各軍原本綠營練兵摻雜其間,“究竟以何軍改作何營,一切制度辦法均須熟籌”,再行更改。從后來閩省巡警軍的編制看,采用了許應駭最初的方案。
1902年4月,兩江總督劉坤一裁減改編江南制兵防勇,“各標練兵本由制兵挑選而成,應作為巡警軍,又太湖水師本應作為續(xù)備,因該營分駐蘇松等五屬巡護厘卡,亦應作為巡警”。將防營去弱留強編為常備續(xù)備軍,練軍與水師改編為巡警軍。在江楚會奏中,劉坤一曾主張盡裁綠營,現(xiàn)值清廷全面改革兵制之時,劉與三省巡撫電商裁兵辦法。8月18日,他與蘇贛皖三省巡撫聯(lián)銜上奏,將三省制兵統(tǒng)改為巡警軍。兩江綠營制兵已迭經(jīng)裁減,所存本已無多,且積習較深,僅裁汰老弱,不能根本改觀。擬“裁汰制兵,與各標練軍,同改巡警”,常川屯扎,專備巡防警察。從前解犯護餉等事嗣后概行免去,改由州縣官經(jīng)理其事。薪餉則于原餉外酌量加給,以裁節(jié)之款抵支。
云貴皆改綠營制兵為巡警軍,兩省做法稍有區(qū)別。貴州綠營,“除塘汛分駐之兵免裁,其余各就所轄標營,嚴汰老弱浮惰,酌留七成”,編列成巡警軍。云南則就綠營現(xiàn)額,統(tǒng)裁三成,其未裁之兵,作為巡警軍,“擬仍綠營餉米舊章”。另外,與其他省份不同的是,云南仿照制兵改編的辦法,將團練分為正戰(zhàn)團、備戰(zhàn)團、巡警團,分別任務,裝備遞減,其中巡警團“配以三成槍炮,主本境偵緝巡察之事”。云南因巡警軍人數(shù)過少,于各府廳州縣添設團營團哨,以補兵力之不足。巡警團雖為團練性質(zhì),官府卻將之視為巡警軍的補充,承擔巡警軍應盡的職務。
廣東多盜,甲于天下,故他省營勇專剿股匪,粵勇則兼緝捕。廣東從陸路營勇“挑熟于緝捕之勇,編為巡警軍,視地方之繁簡,定巡勇之多寡”。并在廣州裁去保甲局卡,改為巡警總局,抽調(diào)營勇五百余人,辦理城內(nèi)警察。廣州巡警總局與各地方之巡警軍同時并舉,皆由營勇挑選兵丁組成。
其他各省也陸續(xù)辦理,形式互有參差,如江西內(nèi)河水師改編為巡警軍,順天府將原有的捕盜營裁減十成之三,改名巡警軍,用所節(jié)省出的經(jīng)費,作為加餉,每名每月給銀三兩。其他直省也先后編練了巡警軍,不一一舉例。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下表簡要列舉部分省份巡警軍的來源、餉項及職責狀況。
然而,并非所有省份都依令編練了巡警軍。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綠營制兵積習積弊已入膏盲,“警察乃專門學問,與營伍不同,尋常兵勇斷不能充此選,即精兵亦不相宜,此項練軍只可酌量派以彈壓緝捕、看守局庫等事,不宜令冒巡警軍之名”。張堅持分年裁盡綠營,另募警察之勇。他反復申述巡警與營伍的不同,極力將巡警與兵勇相區(qū)別。據(jù)筆者所見資料,湖北在清季改編制兵后,并未出現(xiàn)巡警軍之名,而是積極籌備警務局所。1902年5月,在武昌設立警務公所,選派弁目,前往日本,學習警察。并擬“俟省城辦有成效,即以次推行漢口、沙市、宜昌等口岸繁盛之區(qū),再次及各府州縣”。
直隸地處京畿,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甲午之后,袁世凱就在北洋編練新軍,為全國軍制改革之先導。清廷諭令整頓兵制,直隸創(chuàng)設軍政司,對“名目眾多,規(guī)制淆雜,零星分布,風氣自為”的各種軍隊進行統(tǒng)籌編練,挑選各州縣土著壯丁,編為常備、續(xù)備、后備軍,常退為續(xù),續(xù)退為后。而關于巡警軍,直督袁世凱區(qū)分了軍、警在對外對內(nèi)功能上的不同?!皞滠娝杂馕辏郧鍍?nèi)匪”。1902年5月,袁仿照“西法”,創(chuàng)辦了保定警務局。所募巡警,“必系確實土著”。直隸對于編練巡警軍的態(tài)度與湖北類似,皆致力于警務局所的創(chuàng)辦,重新招募巡警。南北洋的做法影響了清廷的態(tài)度。
1902年10月17日,清廷再次頒布上諭,“袁世凱奏定警務章程,于保衛(wèi)地方一切甚屬妥善,著各直省督撫仿照直隸章程,奏明辦理,不準視為緩圖,因循不辦”。保定、天津的警務局,模仿西方警察制度,招募巡警,劃分警區(qū),站崗巡邏,防患保安,具備近代警察的特征。因此,這道上諭的頒布,明確了辦理警務的方向,規(guī)定了大致的辦理模式,即以直隸辦法作為參照,創(chuàng)辦近代意義上的警察。
隨后,警務局所作為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各省城及部分商埠積極籌辦。同時,各省兵制的改革仍在進行,廣東、河南、福建等省繼續(xù)編練常備、續(xù)備、巡警等軍。不過,此類巡警局所的創(chuàng)辦,影響辦理巡警軍的走向,有了轉化為警察的趨勢。廣州在創(chuàng)辦省城警務局時,“調(diào)撥防勇數(shù)營,挑作巡兵,雖用其人,而仍去其籍”。福建創(chuàng)辦福州警察局時亦然,從城守中軍副將所帶的巡警軍撥出一隊,“悉除其綠營兵籍”。這表現(xiàn)出軍、警分離的趨勢。也表明巡警軍隸于兵籍,與行政意義上的警察尚有不同。
1905年,巡警部成立,表明警察的創(chuàng)辦得到了體制上的確認。尚書徐世昌主張裁汰綠營。各省一律改為巡警。此后,綠營弁兵多挑改為巡警,有的已改為巡警軍,再次變制,改編為巡警。如順天捕盜營改為巡警軍后,又一律改編巡警,從天津調(diào)委警官重新訓練,購換新式槍械,按照新定餉額開支。
此時,練兵處再次改革兵制,將各省續(xù)備、舊有防練各營,整齊歸并,統(tǒng)名為巡防隊,以與新軍區(qū)別。為劃一兵制,巡警軍又有部分轉化為巡防隊或新軍。閩省常備新軍第一鎮(zhèn)甲協(xié),“以原有常備左鎮(zhèn)全軍為基礎,抽調(diào)福寧巡警軍第二十一隊”,并其他練兵防勇而成。其他巡警軍多轉化為巡防隊。如江蘇巡警軍三旗,與其他水陸各營旗,“均照章一律改為巡防隊。陜西巡撫恩壽奏稱,陜省巡警軍以撫標城守協(xié)四營及延綏漢中陜安三鎮(zhèn)各練軍改設,“此項名目既與警務相混,又為部章所
無”,故而遵照練兵處奏案,改為巡防隊。安徽各巡警營經(jīng)過合并,也納入巡防隊。這些巡警軍之所以被改編為新軍或巡防隊,是因為他們?nèi)杂迷瓲I舊制,不過僅換名目,與防綠制兵沒有實質(zhì)差別。但是,由于各省編改營制的進程并不一致,直至宣統(tǒng)年間,一些地方仍有巡警軍的名目存在。
各省巡警軍的編練,來源不一,餉章有別,演變的流向也不盡相同。從來源上看,有從綠營制兵改編而來,如福建、云南、貴州、河南,但具體辦法也有差別,福建將綠營盡數(shù)歸并,貴州除塘汛外酌留七成,云南就現(xiàn)額統(tǒng)裁三成,河南裁二成,有從防營中挑選編練,如廣東;有將綠營、練軍合并改編,如兩江、陜西;也有從練軍中挑改,如伊犁。另外,直隸、湖北、山東等省,未見編練巡警軍,而是籌辦警察局所。從餉章看,大多取資裁汰綠營所節(jié)存的餉項,有仍照原餉發(fā)給者,有變通餉章酌量增加者。隨著巡警的興辦與兵制的進一步改革,巡警軍有的轉化為巡警,有的被整合于新軍,有的改編為巡防隊,也有的繼續(xù)留存。
三、軍焉?警焉?巡警軍性質(zhì)分析
自奉旨編練巡警軍,各省“辦法既有參差,名稱復不劃一,且有雖經(jīng)具奏并未實行者”。各地巡警軍規(guī)制不一,差別很大。如此紛繁多樣的巡警軍,我們應該認定其為警察,還是軍隊呢?
首先,從清廷的立意上來看。清廷所頒上諭,是將各省原有各營汰弱留強,劃一規(guī)制,重新編排,分為常備續(xù)備巡警三軍。此次改編,是清廷在庚子奇侮的劇痛刺激下,仿照西方軍事制度,而進行的兵制變革。故要求各軍“一律操習新式槍炮”,并說“朝廷振興戎政在此一舉”。可見,清廷將巡警軍看作整頓武備的一項內(nèi)容。劉錦棠認為此舉“意欲溝通征兵團練募勇,以梂一時之弊,收百年之效”。即將各種編制混雜的軍隊整合起來,以修明武備,期收實效。
從政務處訂立的改練章程,常備續(xù)備屯兵扼要地方,平常任務為訓練及鎮(zhèn)守,軍事意義極為突出。巡警軍“另定操章”,分撥各處,兼歸州縣鈐束,“專為巡防警察之用”。巡警軍與常續(xù)二軍在操章、分布、任務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是否說明巡警軍就是近代意義上的警察呢?回顧清朝的綠營制度可知,綠營實行的是差操合一的制度,營制分標、協(xié)、營、汛四種。比較常續(xù)各三軍與綠營的訓練、任務、駐扎,兩者訓練上有著新法與舊式之別,但各自內(nèi)部都分別任務。如常備續(xù)備主要任務是操練,巡警軍主要任務是巡防警察。而綠營制度,與之類似,標兵集中訓練,協(xié)、營差操并重,汛兵專任防汛,不事訓練。另外,從駐守的地方來看,標居中鎮(zhèn)守,常備屯駐省城及扼要處所,續(xù)備分扎地方,與協(xié)、營相似,巡警軍兼歸州縣鈐凍,可見駐于州縣或市鎮(zhèn),與汛兵分汛縣邑及繁盛市鎮(zhèn)接近。從兩者的對比來看,既有不同,也存在明顯的繼承關系。巡警軍因此而帶有綠營制度的殘余,具有一定的軍事色彩。
從各省巡警軍的編制與統(tǒng)屬上看,各省的差別并非小異。福建巡警軍設于省城及各府州縣,分為六路二十三隊,分歸提督、各鎮(zhèn)總兵統(tǒng)領。且每統(tǒng)領另設親兵五十名。福建巡警軍的編制統(tǒng)屬與綠營舊制無甚差別。江西水師巡警軍,以親兵營駐省河,其余五營亦劃定汛地,每營專管一河。后又將該水師全軍六營分為兩軍,各三營,派統(tǒng)領二員督率操防。其編制與它的前身江西水師也沒有實質(zhì)差別。兩江將現(xiàn)存制兵,裁去二三成,取消馬戰(zhàn)守各名目,統(tǒng)改為巡警軍。按數(shù)分哨,各以營官為管帶。順天以捕盜營改為巡警軍,但“其千總、把總、外委名稱暫行仍舊,唯裁汰無用之員弁”。黑龍江擬將通省制軍統(tǒng)改為巡警馬步隊十營,分中左右三軍,統(tǒng)領三員,營官七員,每營分中前左右后五哨。以上各巡警軍,編制與綠營舊制相似,兵丁由綠營原有官弁統(tǒng)領管帶,而且巡警軍所設官缺,仍襲用舊日制兵品階銜名。這類巡警軍直接由綠營制兵轉化而來,故而,這些巡警軍帶有濃厚的軍事性質(zhì),宣統(tǒng)元年,陸軍部要求這些“原系防綠各軍,只將名目更換,仍用原營舊制”的巡警軍,購置軍械及工程銷案歸陸軍部核銷。而巡警所用各款,均由民政部核銷??梢姡祟愌簿娨膊槐划敃r人視作警察。
但是,另外一些省份,則與之不同,如直隸、湖北、山東、四川。直隸、湖北沒有遵從政務處的方案,裁汰營勇改編巡警軍,而是先于省城創(chuàng)辦警務局所。這種做法反而得到了清廷的認可,并且諭令各省仿辦。山東巡撫周馥“派兵一百名,分赴京師、天津兩處警務學堂就師學習”,仿照直隸章程,改練巡警。岑春煊署理四川總督,先于成都設立巡警學堂,從近省州縣土著壯丁中招募兵勇,并挑選綠營兵丁,編成巡警五營,設立省會警察局。由于這些較為趨新的督撫,對西方巡警制度的認識比較深入,辦理新政積極投入,他們根據(jù)自己對新政的期待來理解清廷的上諭。從而逐步將清廷引向了興辦近代警察的方向。在這些省份,出現(xiàn)的所謂“巡警軍”、“警兵”、“巡警”,雖然名目有些混亂,尚未統(tǒng)一,實則皆為近代意義上的警察。
從職責上看,閩省巡警軍,“為緝捕巡防彈壓保護之用”。江西水師巡警軍,分段梭巡,編查漁艇,驗票盤詰,護餉救生等。兩江巡警軍,專備巡防警察。這類巡警軍的職務與綠營汛勇承擔緝捕巡防的功能類似。而轟世凱認為警察“為內(nèi)政之要圖”,可以“禁暴詰好,周知民隱”,負責救護傷病、護送迷童、勸解糾紛、處理事故、盤查可疑之人、拘拿人犯、檢驗尸身、救火救災等一切有關民生利害之事。張之洞主張“凡稽查戶口、保衛(wèi)生民、清理街道、清理街道、開通溝渠、消除疫癘、防救火災、查緝奸宄、通達民隱、整齊人心諸善政,無不惟警察是賴”。此類巡警與營勇專司緝捕不同,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涉及緝捕、戶口、衛(wèi)生、消防及部分市政,與此后乃至民國警察所承擔的職務相同。
由于各省督撫對于上諭的理解有著相當大的偏差,各省巡警軍在來源、職責、編制、演變等方面大不一樣。正如“巡警軍”這一名稱兼具警察與軍隊兩方面的要素一樣,巡警軍既具有軍隊特征,又有了軍警分離的趨勢。有些地方軍事色彩濃厚,有些地方將它理解力警察。而直隸湖北的辦理方式得到清廷的認可,從而逐步明確了興辦警察的方向。各地巡警軍設置狀況的不同,源于各省督撫認識不一,各行其是,這反映了晚清以來督撫權力擴張的趨勢。也反映了在晚清新政中,中央政府缺乏明確的規(guī)劃,只得受地方督撫引導,逐步失去了把握政局方向的能力。
中國近代警察的建立是學習西方的產(chǎn)物,從近代警察觀念的接受,到警察制度的確立及完善,其中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如同任何新制度的創(chuàng)建,都是由萌芽時期的不完備、不明確逐步成熟起來,警察制度也不會一蹴而就,巡警軍的雙重屬性就反映出制度萌芽時期的典型特征。也如同任何新制度都有產(chǎn)生它的土壤與淵源,巡警軍脫胎于綠營防勇制度,帶有舊制與軍事色彩,在所難免。這表現(xiàn)了制度轉型時期兼具新舊兩種制度特征的現(xiàn)象。隨著認識的深化,新因素越來越占據(jù)主導地位,最終確立了警察制度。
[作者簡介]彭雪芹,女,河南淮陽人,中山大學歷史系2006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民國的政治與社會。
[責任編輯:柳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