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杜向波
(1.貴州省余慶縣氣象局,貴州 余慶 564400;2.貴州省習水縣氣象局,貴州 習水 564600)
?
觀測場共用地網(wǎng)與獨立地網(wǎng)探討
田 野1,杜向波2
(1.貴州省余慶縣氣象局,貴州 余慶 564400;2.貴州省習水縣氣象局,貴州 習水 564600)
該文以在建的小巖關觀測場為例,將現(xiàn)場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巧妙代入瞬態(tài)電壓的計算公式中,分別計算出主采集器和地溫分采集器在不同雷電流流過時的瞬態(tài)電壓值,并把此值和設備的耐受電壓進行比較,得出獨立地網(wǎng)能夠很好地防止雷電流的入侵,而采用共用地網(wǎng)就必須保證接地電阻足夠的小,才能保護設備不受損壞。
觀測場;瞬態(tài)電壓;防雷接地網(wǎng)
自動氣象觀測站由地面氣象觀測場和值班室兩部分組成,觀測場多設置在四周較空曠的山坡上,易遭受雷擊,就需要用接閃桿來進行保護,然而對于接閃桿和觀測場是否共用地網(wǎng)還存在一點爭議。一部分學者認為,共用地網(wǎng)可以降低兩點之間的電位差,從而有效的防止高電位反擊對設備造成的損害;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共用地網(wǎng)時,由于各類設備對地的接地電阻會有微小的差距,從而導致其泄流強度的不同,那么就存在設備的誤動作或損壞,所以建議兩地網(wǎng)應各自獨立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F(xiàn)以在建的小巖關觀測場為例來進行討論。
小巖關觀測場位于思南縣城西南面,108.24°E,27.92°N, 海拔高度573.0m ,年平均雷暴日54.2d,屬于高雷區(qū)。小巖關觀測場平面圖如下:
圖1 觀測場設計平面圖
小巖關觀測場防雷設計平面圖如下:
圖2 觀測場防雷設計平面圖
當采用獨立接地網(wǎng)時,需滿足GB50057-2010中的要求[1]
圖3 防雷裝置至被保護物的距離
地上部分:當hx<5Ri時,Sa1≥0.4(Ri+0.1hx);當hx≥5Ri時,Sa1≥0.1(Ri+hx)
地下部分:Se1≥0.4Ri
式中:Sa1為空氣中的距離(m);Se1為地中距離(m);Ri為獨立接閃器接地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Ω);hx為被保護物或計算點的高度(m)。
根據(jù)QX30-2004《自動氣象站場室防雷技術規(guī)范》中的最低要求[2],取Ri=10 Ω,被保護物的高度取觀測場四周的圍欄高度hx=1.2 m,帶入上式中計算:
地上部分:hx<5Ri,則Sa1≥4.048 m。
地下部分:Se1≥0.4Ri≥4.0 m
由計算結果得出,接閃桿地上部分離被保護物的距離應大于4.048 m,地下部分離被保護物的距離應大于4.0 m即可有效的防止反擊。小巖關觀測場防雷設計采用4只等高接閃桿來保護,接閃桿均勻分布在4個角,離最近的保護物(圍欄)的距離只要大于4.1 m,并且接閃桿的接地電阻值小于10 Ω,就能夠很好的泄流,并且達到防反擊的效果。
當接閃桿遭受雷擊時,雷電流沿著引下線進入接地網(wǎng),由于接閃桿與觀測場內儀器是共用的接地網(wǎng),所以各設備上也會有相應的分支雷電流流過,且各設備距離接閃桿的距離不相同,雷電流在地網(wǎng)中分流的影響,在各個設備上產生的瞬態(tài)電壓也各不相同。當加在設備上的瞬態(tài)電壓大于設備自身的耐沖擊電壓時,就會對設備造成損害。
雷電流在傳輸過程中的任意一點的瞬態(tài)電壓值為[3]:
4.1 取最大雷電流值計算
按照二類防雷建筑物類別,取雷電流的幅值為150 KA,波頭時間變化率為15 KA/μs,現(xiàn)計算接閃桿接閃后,雷電流流入地網(wǎng)中部分設備的瞬態(tài)電壓值。
如圖2觀測場防雷設計平面圖,當接閃桿B4遭受150 KA 的雷電流直接雷擊時,雷電流進入接地裝置后瞬間分流,假設每個分支流入50%的雷電流,此時雷電流經(jīng)過5次分流后流到主采集器接地點的電流為4.69 kA。
根據(jù)公式(1)計算,其中L0按照第二類防雷標準計算,引下線的單位長度電感取其等于1.5 μΗ/m 。
采集器上的瞬態(tài)電壓為35.635 kV。
地溫采集器上的瞬態(tài)電壓為6.86 kV。
4.2 取貴州省內平均雷電流值計算
按照貴州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取雷電流正地閃的平均強度為54.2 kA,波頭時間變化率為11.06 kA/μs[4]。帶入上式計算:
此時雷電流經(jīng)過5次分流后流到主采集器接地點的電流為1.69 kA。
采集器上的瞬態(tài)電壓為19.2 kV。
地溫采集器上的瞬態(tài)電壓為4.16 kV。
由于觀測場內的設備屬于特殊需要保護的電子信息設備[5],耐沖擊過電壓類別為Ⅰ類,耐沖擊過電壓額定值為1.5 kA。由上述計算可以看出,接閃桿接閃后流到設備接地點的瞬態(tài)電壓值遠遠大于所規(guī)定的耐沖擊過電壓的額定值,主要原因是接地電阻值和流入設備的雷電流過大造成的。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接閃桿接閃后,設備損壞的可能性非常大。
從上述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采取獨立地網(wǎng)的方式,只要接地電阻值小于10 Ω,且滿足GB50057-2010要求計算出的安全距離,就不會有雷電流流入設備的保護地網(wǎng)中,這對設備來說才是最安全的。若采用共用接地網(wǎng),這就要求共用地網(wǎng)的接地電阻值必須要很小,最好限制的1 Ω以下,這樣就使得雷電流以最快的速度入地,降低了設備上的瞬態(tài)電壓,從而更好的保護了設備。另外還可以在接閃桿的位置多設幾處分支導體,使雷電流盡快入地,達到保護設備的目的。
[1]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S].
[2] QX30-2004.自動氣象站場防雷技術規(guī)范[S].
[3] 馬金福,陳志良.氣象觀測場防雷設計與施工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浙江氣象,2008.
[4] 丁旻,吳古會.貴州省雷電破壞作用分析[J].科技風,2012.
[5] 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系統(tǒng)息防雷技術規(guī)范[S].
2014-11-25
田野(1988—),男,助工,主要從事氣象科技服務工作。
1003-6598(2015)03-0056-02
TM86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