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5)01-0006-04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簡介:鄧亞楠(1990-),女,漢族,四川劍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
秦觀,字太虛,后改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秦觀一生游歷了許多著名的佛教勝地,結(jié)交了眾多的寺僧好友,并創(chuàng)作了不少佛禪詩歌。當(dāng)秦觀處于人生被放逐的這段最痛苦的時期,佛禪思想從精神上給予了他莫大的安慰。
一、秦觀的佛禪因緣
秦觀的一生與佛禪的關(guān)系牽連不斷,他對佛禪思想的接受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時代氛圍
佛教自東漢初年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后,歷經(jīng)二千多年,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互碰撞、磨合以致融合,最終實現(xiàn)佛教的中國化并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lǐng)域。北宋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個較為開放、活躍的時代,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作為立國之本,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與此同時,佛家思想也得到大力提倡。自宋太祖起積極推行佛教,太宗、真宗、仁宗、神宗、高宗等,都信仰佛教。許多文人學(xué)士亦參禪學(xué)道,如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秦觀等。司馬光在《戲呈堯夫》有“近來朝野客,無座不談禪” ①之語,可見佛教在當(dāng)時文人學(xué)士中的影響。
(二)環(huán)境造就
秦觀出生地高郵是佛教比較興盛的地方,早在唐朝前就建有寺廟。高郵的乾明寺和醴泉寺是秦觀經(jīng)常游覽的寺廟,秦觀還曾寫過《乾明開堂疏》和《醴泉開堂疏》。所謂“開堂”在佛教語中即指開壇說法。他的《睡足軒二首》其一首聯(lián)云:“長年憂患百端慵,開斥僧坊頗有功?!?②所謂“開斥僧坊”就是指他曾為醴泉寺作開堂疏這一事。可見秦觀和寺廟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
秦觀生長在一個“世崇佛氏” ②的家庭,出生之時即隨大父就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一直在僧舍住了四五年。入仕之前,他還曾八上佛教圣地金山。入仕后,任蔡州教授時也曾寄居僧坊,“解鞅百無有,棲棲寄僧坊” ②。在京期間,他又一度寓居興國寺浴室院,“聊移小榻就風(fēng)廊,臥久衣巾帶佛香” ②。被貶南遷之后,他更是常常從佛門尋求精神寄托,“暮年更折節(jié),學(xué)佛得心要” ②。因此,秦觀一生與佛禪有著割舍不斷的關(guān)系。
(三)交往經(jīng)歷
1.寺僧禪師的影響
秦觀一生交往的寺僧禪師有昭慶、道潛、元凈、平阇黎、佛印等,其中與前三位最為密切。
昭慶,字顯之,臨濟宗僧人,黃龍慧南禪師法嗣。他與秦觀家為世交,是與秦觀交往最早、對其佛學(xué)影響最大的一位僧人。秦觀文章中提及的慶禪師、慶和尚、漳南道人、顯之禪老、顯之長老等皆指昭慶。昭慶所住乾明寺由高郵士紳集資興建,秦觀岳父徐成甫“為檀越首” ②,是最大的資助者。秦觀也先后為其作《高郵長老開堂疏》、《乾明開堂疏》、《建隆慶和尚真贊》等文,并有《宿乾明方丈》及《和顯之長老》等詩歌唱和。元祐四年(1089),昭慶圓寂,秦觀為之作《慶禪師塔銘》,文中對昭慶的一生作了詳細的敘述,并自謂與昭慶禪師“緣契最深” ②。
道潛,本名曇潛,蘇軾為之改為道潛,字參寥,又稱參寥子,云門僧人,大覺懷璉法嗣,謝世后朝廷賜號妙總大師。道潛是與秦觀交往最頻繁的一位僧友。秦觀出仕之前兩次較長時間的漫游,他都參與其中。第一次是熙寧九年(1076)八月至歲暮,二人與孫莘老同游歷陽惠濟院,訪昭慶。一路浴湯泉,游龍洞山,謁項羽祠,歷時約百日之久,相互唱和得詩三十余首。第二次是元豐二年(1079),從四月初至歲暮,歷時約八個月之久。這一次漫游,相互唱和得詩達百篇之多。長期的交往,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互以對方為知己,秦觀曾由衷地感嘆“參寥師真知我者也” ②?!痘春<分幸喽嘤兴寄畹罎撝鳎纭杜c倪老伯輝宿九曲池有懷元龍參寥》、《春日寓直有懷參寥》等。秦觀第一次科考失利之時,參寥還作有《彭門書事寄少游》詩三首,以出家之人的超脫情懷婉轉(zhuǎn)勸慰。后秦觀猝死光華亭,參寥懷著悲痛的心情作《哭少游學(xué)士》以悼之:“江左有豪英,超驤世無倫。妙齡已述作,識造窮天人?!谷颂炔煌?,光華國之珍。彼蒼未易曉,三嘆鼻酸辛?!?②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對秦觀絕世才情的欽佩及對其不幸早逝的痛惜。
元凈,字無象,就學(xué)于天竺慈云法師,賜紫衣及辯才號。秦觀與元凈的交往,得之于蘇軾的引薦介紹。元豐二年(1079),秦觀游杭時,受元凈之邀,與參寥入山,同登照閣,游觀音洞及佛日凈慧寺等,并作《照閣》、《觀音洞》、《佛日凈慧寺》等詩。元祐六年(1091),元凈示寂,秦觀作《辯才法師嘗以詩見寄繼聞示寂追次其韻》“憶登夜閣天連雁,同看秋崖月破煙。尚有眾生未成佛,肯超欲界入諸禪” ②表示出深切的懷念。
其他如平阇黎,即法海寺僧人月録。秦觀曾為其作《題法海平阇黎》、《留別平阇黎》二詩。佛印,僧了元之號,字覺老。秦觀與蘇軾會于金山時,曾為其作《送佛印》一詩。
2.師友的影響
秦觀的師友蘇軾、蘇轍兩兄弟也喜愛佛教。蘇軾移知湖州時,秦觀與之同行,同游金山、惠山、湖州諸寺,集中有《次韻子瞻贈金山寶覺大師》、《同子瞻賦游惠山三首》、《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賦得深字》諸詩。秦觀與蘇轍亦多有唱和之作,集中有《次韻子由題光化塔》、《和游金山和子由同彥瞻》等與佛有關(guān)的詩作。因此,蘇軾、蘇轍兩人對佛教的態(tài)度給秦觀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秦觀詩與禪
宋代詩人喜讀佛書,多與禪僧交往,而這些禪僧又多具有高超的藝術(shù)才華,因此詩禪的互相滲透引人注目。諳熟佛學(xué)的秦觀在詩歌中亦體現(xiàn)了這一特質(zhì)。
(一)通曉佛書
北宋士大夫有四部啟蒙佛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金剛經(jīng)》、《圓覺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它們各有千秋。郭印《閑看佛書》有云:“《楞嚴(yán)》明根塵,《金剛》了色空;《圓覺》祛禪病,《維摩》現(xiàn)神通。四書皆其教,真可發(fā)愚蒙?!?③四書中,秦觀對《楞嚴(yán)經(jīng)》和《維摩詰經(jīng)》猶為偏愛。如《楞嚴(yán)經(jīng)》主要闡述心性本體,多長生神仙之說。秦觀寫他在京師數(shù)年的生活,《楞嚴(yán)經(jīng)》便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昂鏊細w去焚香坐,靜取《楞嚴(yán)》看八還” ②,“兩鬢星星滄海頭,強學(xué)禪那慰遲暮” ②。又如《維摩詰經(jīng)》,此經(jīng)主要記載維摩詰居士向弟子講經(jīng)的言論,宣傳世俗生活也能修煉成佛?!吧划嫳陂啂妆?,神妙難忘獨金粟” ②?!敖鹚凇奔粗妇S摩詰。可見,秦觀對佛教經(jīng)典非常熟悉。
(二)自如運用佛典
秦觀在詩歌中大量運用佛教典故,如維摩問疾:
偶因問訊維摩病,香積天中施飯來。(《觀辱戶部錢尚書和詩餉祿米再成二章上謝》其二)
故人此地銜憂去,禪客他時問疾回。(《答閻求仁謝參寥彥溫訪于墳所》)
這里的“維摩病”、“問疾”均是出自文殊師利問維摩詰病的故事?!毒S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載:佛在毘耶離城庵摩羅園,城中五百長者子至佛所請說法時,居士維摩詰故意稱病不往。佛遣舍利弗及文殊師利等問疾。文殊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維摩詰答曰:“一切眾生病,是故我?。蝗粢磺斜娚貌徊≌?,則我病滅?!?④秦觀用這一典故指自己落魄失意之時,朋友對自己的關(guān)心和問候。
又如飛鳥喻:
晚憩孤亭上,羸驂系斷柯?;拈T寒帶路,空檻闊增波。往事青山在,余生百鳥過。誦言成絕唱,亹亹迫陰何。(《過六合水亭懷裴博士次韻》其二)
子夜天無云,稀星耿頑碧。茫茫行役者,對此焉不息?胡為蝸角端,相與競尋尺?勸君歸去來,飛空鳥無跡。(《清夜》)
“飛鳥喻”為佛經(jīng)中的常用典故。佛經(jīng)中或是以鳥在空中自由飛翔來比喻完全擺脫煩惱的束縛,無所障礙而任運自然。如《增一阿含經(jīng)·高幢品》:“或結(jié)跏趺坐,滿虛空中,如鳥飛空,無罪罣礙?!?⑤《法句經(jīng)·羅漢品》:“如空中鳥,遠逝無礙。” ⑥或是以空中鳥飛行逝去,幻滅無蹤可尋來比喻眾生虛幻。如六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諸佛覺悟法,性相皆寂滅。如鳥飛空中,足跡不可得?!?⑦)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如來出現(xiàn)品》:“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跡?!?⑦秦觀以飛鳥入詩,則是想要表明世上所有事物都處于連續(xù)不斷的剎那生滅過程中,沒有常住不變的固定自性,都是不可執(zhí)著的,而當(dāng)前時局黨爭猶如觸蠻之爭,因此不如歸去,唯有“寂滅”才是一切法的真正歸宿。
(三)喜用佛教術(shù)語
秦觀善用佛教術(shù)語入詩,如“香積飯”:
云峰一變隔炎涼,猶喜重來飯積香。(《次韻子瞻贈金山寶覺大師》)
偶因問訊維摩病,香積天中施飯來。(《觀辱戶部錢尚書和詩餉祿米再成二章上謝》其二)
“香積飯”指佛寺的齋飯。語出《維摩詰經(jīng)》:“維摩詰往上方,有國號香積,以眾香缽盛滿香飯,悉飽眾會?!?④這里則是描寫詩人在京師貧病交迫的生活,表達了夢里光陰,欲慰不得的真情實境。
又如“退轉(zhuǎn)”、“精進”、“靈香”:
我無退轉(zhuǎn)境,何以有精進?(《游仙二首》其一)再拜敬服之,百毛發(fā)靈香。(《游仙二首》其二)
《游仙》二首作于紹圣年間。秦觀此時在政治上處于逆境,常與道潛交游,故詩中表現(xiàn)出游仙思想?!巴宿D(zhuǎn)”,指既退失所修證而轉(zhuǎn)變其地位?!斗ㄊ沦潯罚骸拔鍧嵝扌卸嗤宿D(zhuǎn),不如念佛往西方。” ⑧“精進”,指能持善樂道,不自放逸?!稛o量壽經(jīng)》:“勇猛精進,志愿無倦。” ⑨“靈香”即妙香?!毒S摩詰經(jīng)·香積佛品》:“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④《增一·阿含經(jīng)》:“有妙香三種,謂多聞香、戒香、施香,此三種,逆風(fēng)順風(fēng)房無不聞之?!?⑤秦觀在詩《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分韻賦得深字》中亦有“清磬發(fā)疏箔,妙香橫素襟” ②一語。
(四)禪家修行入詩
佛家修行要求世人把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銷落諸念,收攝身心,專注思維,返觀自心。如坐禪:
緒風(fēng)解晝焚,璧月窺夜禮。(《泊吳興西觀音院》)
遙想吏行鳧鶩散,沉煙一穗對團蒲。(《寄題王欽之自圓庵》)
此身分付一蒲團,靜對蕭蕭玉數(shù)竿。(《處州水南庵二首》其二)
“夜禮”即夜禪,講的就是夜間打坐參禪這一修行方式?!皥F蒲”,佛家用以坐禪的坐具。佛教中修行者要跏趺坐于蒲團上,要做到意念集中,心無掛礙,制心一處,才能夠參究真理,徹見法性,解脫自在。
又如浴佛:
滿斛泠泠注不窮,幻塵乾慧洗皆空。法流水接諸天上,神瀵香聞一國中。金栗示為除病惱,跋陀仍已獲圓通。馬蹄又入風(fēng)埃去,回首吳吟謝迮翁。(《題湯泉二首》其一)
這首詩形象地反映了浴佛這種修行方式。浴佛,又叫灌佛。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天降香水為他洗浴,所以后來佛教徒便在佛誕生的這一天舉行浴佛像活動,慶祝佛的誕生,歌頌佛的偉大。浴佛作為佛家的修行方式,即用佛的法水來洗滌人們內(nèi)心的污垢,在緬懷佛陀的同時讓人們明心見性。詩人見到湯泉后,并沒有對自然風(fēng)光進行描述,而是被泉水散發(fā)出的佛性所吸引,在把自己放空的同時也把人們帶入了佛家修行的世界。在詩人的眼中,滿斛泠泠注無窮的泉水成了洗滌人間的法水,他也盼望著能接受這佛家法水的洗滌,從而去探尋圓通的境界。
(五)化佛理入詩
秦觀和宋代大多數(shù)的讀書人一樣,一生走的也是科舉應(yīng)試的道路,但命運弄人,他出師不利,科場兩度受挫;他受黨爭牽連,累累遭受攻訐;他七年五度遭貶,最終猝死于放還途中。在他備受磨難的時期,他常以佛語把自己的遭遇和不幸以及凄楚的心境曲折地寫在詩文里,希望借助佛門獲得超脫。
如《圓通院白衣閣》:
無邊剎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覺海間。還是此花并此葉,壞空成住未曾閑。(其二)
一根反本六根同,古佛傳家有此風(fēng)。滿目紅蕖參翠蓋,不唯門里獲圓通。(其三)
此詩作于元豐二年(1079)詩人如越省親之時,詩歌借詠荷以說佛理。“壞空成住”即佛家所謂的四劫,“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佛家認為這六者是罪孽的根源。在詩人筆下,紅裳翠蓋、亭亭玉立的荷花也是經(jīng)歷了這四劫的輪回,六根返源才獲得超脫,成為一位佛理深湛、獲得圓通的高人。而秦觀元豐元年秋試落第,心情倍受打擊,當(dāng)他看到眼前此景時,他也希望自己如同這荷花一樣能夠最終獲得超脫,詩境與禪意融合無間。
又如《次韻刑敦夫秋懷十首》其二:
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惠林出,一派智海分。言各不相可,往來劇絲紛。謝客姑舍是,妨余醉看云。
此詩作于元祐元年(1086),此時秦觀授蔡州教授,順道西游洛陽,而刑敦夫則隨父居于所貶之地隨州,詩中表達了一種超脫之情,意在寬慰邢敦夫?!盎萘帧?、“智?!本嵌U院名?!胺劣嘧砜丛啤笔切那橛崎e到極點的表現(xiàn)。云本來就給人以悠閑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丛瓶梢娒罹持疅o窮,也可領(lǐng)悟出世事變化之無窮,所謂“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⑩。念是人心的活動,我們見到事物,心里就會有所分別,即所謂的感性認知。無念,就是要我們心見事物時,心不黏著,不起分別,要明白我們所見所感的一切,都是六根帶來的形象概念而已,不是真實的存在。平時我們感知到事物,心念即起,然而此念起后,并不隨事物消滅,反而執(zhí)著于已經(jīng)消逝而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的“染著”。秦觀將此意寓于其中,意在勸慰邢敦夫不要執(zhí)著于過往,表現(xiàn)出了超然物外的風(fēng)采。
綜上所述,秦觀一生和“詩與佛”的關(guān)系牽連不斷。佛禪既是他人生苦難時期的心靈慰藉,也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增添了不少色彩。從其詩歌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并未真正忘懷世事,佛禪思想只是他求得超脫的一種方式。但是他的佛禪詩歌還是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