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阜
(朝陽廣播電視臺 遼寧 122000)
“鏡頭”功是電視記者的拍攝基本功。有人說,電視新聞記者是“玩”鏡頭的,“玩”得好不好,要邊“玩”邊思考。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報紙、廣播等載體,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具有聲畫合一的優(yōu)勢,利用動態(tài)的、有聲音的畫面來傳遞信息的。畫面不是萬能的標準件,拍一個用一個,過去的,將來的以及抽象的、難以直接表達的東西,都需要想辦法利用一些手段技巧來實現(xiàn)。
電視新聞是一種形象新聞,記者拍攝的鏡頭,既要有新聞價值,又要有形象價值;既要有視覺吸引力,又要有視覺感染力,才能達到新聞價值與收視效果的統(tǒng)一。拍攝到有價值的鏡頭,需要新聞記者具有“選、等、搶”的創(chuàng)新性、主動性和新聞敏感性。比如《朝陽新聞》記者“走基層”板塊,拍過一期《李丹丹的“詩人夢”》,16歲的殘疾女孩李丹丹,雙腿無法站立,生活不能自理,但卻在輪椅上堅持自學,寫出了上百首詩詞,在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下,出版了三套詩歌集,自強不息的精神讓她成為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在采訪時,記者無意中看到院子里的窗臺上放著一雙膠鞋,于是突發(fā)靈感,自上而下移動機位,緩緩拍下鞋子從半空中掉落又被彈起的過程。通過鏡頭,觀眾一下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著怎樣痛苦經(jīng)歷的孩子,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細節(jié)畫面比任何解說詞都有說服力。
有預見性的提前開機,也是取得鮮活素材的重要方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記者需要發(fā)揮敏銳的洞察力,通過觀察和經(jīng)驗,感覺到某個環(huán)節(jié)會“出彩兒”及時錄制,否則最精彩的畫面,往往會擦肩而過。朝陽廣播電視臺在錄制“感動朝陽人物”時,遇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在拍攝“學郭明義標兵”王寶春同志時,受他資助過的老人,面對記者的采訪,感動和幸福的淚花奪眶而出,記者及時用鏡頭抓住了這一感人的瞬間?!按藭r無聲勝有聲”,任何語言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在拍攝過程中,如果不善于用心觀察,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就會稍縱即逝。
電視若鞏固優(yōu)勢地位,記者必須時時強調(diào)畫面意識,練就用鏡頭傳遞信息、闡述觀點、表達主題的過硬本領(lǐng)。
“何物賴君千遍洗,筆頭塵土漸無痕”,唐代詩人杜牧《池州清溪》中對“筆頭”有這樣的描述。電視新聞稿雖然只有一二百字,寫起來似乎很容易,但真正寫得好,著實要動一番腦筋。
電視新聞具有瞬間性和易逝性,不容觀眾仔細琢磨,要引起人們的感情共鳴,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解說詞就要寫得通俗易懂。解說詞的寫作要適應聲畫合一的意境,表達畫面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讓觀眾準確地接收新聞信息,讓他們“看”懂和“聽”懂。2014年6月,朝陽廣播電視臺為報道好“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記者根據(jù)黨員干部以“深入基層、體察民情、轉(zhuǎn)變作風”為主題的特點,最終確定以微博體作為報道文體。這篇“微博體消息”《從群眾中汲取營養(yǎng)》因為富有時代氣息、強調(diào)原汁原味、凸顯人物個性,播發(fā)后,立刻引發(fā)各界點贊。
說百姓的話,寫“帶著露珠的新聞”,這也是對新聞媒體“改文風”的一項要求。朝陽廣播電視臺通過“學用群眾語言”,總結(jié)了一批新聞報道應用群眾語言的典型案例,如“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難,困在家里就難。”“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活路”等語言樸實無華,言簡意賅,切實增強了政務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記者的稿子,因為有了樸實,有了感情,才有了“魂”,有了“味”。
“口頭”功是指電視記者在現(xiàn)場采訪報道的功力,它包括采訪問題的表達和現(xiàn)場情境的敘述等。準確地說,手持話筒采訪或向觀眾報告新聞事件的進程,這時的形象才是電視記者的形象,電視記者的“口頭”功力如何,講述是否到位,分析得是否明了,思路是否清晰,都關(guān)系到報道的成敗和媒體的形象。
《朝陽新聞》欄目在要求記者具有愛崗敬業(yè)精神、務實的作風和豐富的知識的同時,還要求記者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觀點鮮明的語言表達能力。給我們留下印象深刻的記者,比如央視的張泉靈、白巖松等業(yè)界名嘴,他們的采訪風格和駕馭現(xiàn)場的能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冻栃侣劇凡グl(fā)的《黨員守底線,國家有希望》《“美麗中國”是一道現(xiàn)實考題》等關(guān)注“十八大系列報道”,我們力求采訪前做足“功課”,了解采訪對象、事件背景,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或一針見血直擊要害,或?qū)訉觿冸x,深入內(nèi)核。片子播出后,社會反響很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會需要觀察者,需要媒體人搭建社會溝通的橋梁。電視人要緊跟時代步伐,改變自我,提升技能,練就硬功夫、真本領(lǐng),才能在傳統(tǒng)媒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提升媒體競爭力、影響力、公信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