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長輩,講起毛主席去世那天,全班同學(xué)都跟著老師號啕大哭??拗拗?,到了飯點,肚子餓了。她捂著眼睛從指縫里偷偷瞄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們一個比一個哭得傷心,壓根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于是她也不敢怠慢,繼續(xù)跟著大哭。
那個年代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類似的場景。倒不是說她的情感是假的,但要說這種感情很純粹,那也不對。那個時代人人都知道“政治正確”的利害關(guān)系。再沒心眼的人,也會在這個場合抽泣兩聲。
情感的真假究竟如何判斷?如果哭是假的,那一個人一邊哭,一邊覺得自己很傷心,這種傷心可以是假的嗎?如果傷心也可以是假的,那一個人一邊傷心,一邊被自己的傷心“感動”,這種感動可以是假的嗎?
前段時間,90后漫畫家“偉大的安妮”制造了堪稱2014年最偉大的微博營銷,讓人再次驚呼:感動就是生產(chǎn)力。她在微博上貼了一組畫《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用挺長的篇幅回憶了她曾經(jīng)的艱辛生活,故事后來當(dāng)然是她開動漫公司的逆襲故事。漫畫的最后,她配上了這樣的詞:“這世界仍有99%的人不認同,不相信我們,我也很清楚,看完這篇漫畫的,只有1%的人搜索下載它,支持我們。
安妮和她的團隊在畫這組漫畫的時候,應(yīng)該是把自己給感動了。同樣被感動的,還有安妮的眾多粉絲。這些粉絲為這組漫畫創(chuàng)造了6000萬閱讀量、近10萬條評論和被推銷的APP當(dāng)日30萬的下載量。當(dāng)有人質(zhì)疑“這就是商業(yè)炒作”時,粉絲們會義憤填膺地說:“你們年輕過嗎?你們有過夢想嗎?”
要說這些感動是假的,那肯定不對。這組漫畫確實從心底里打動了很多人。但要說這種感動很純粹,那也不是。很多人不需要看完漫畫,只需要看到“年輕”和“夢想”這兩個詞,就馬上點贊轉(zhuǎn)發(fā)了。即使沒那么感動的,心理也暗暗擔(dān)心,自己變成如安妮眼中那99%沒有夢想、妨礙夢想的俗人。
“年輕”和“夢想”就這么變成了另一種“政治正確”。在這種政治正確中,感動是合乎時宜的。但我總覺得,那些沉浸在感動中的人,一直有一雙小心翼翼的眼睛,在透過指縫瞄別人,以確定自己的情感是否正常,應(yīng)該擴大它還是應(yīng)該縮小它。對于感動別人的人來說,感動成了一門精明算計的生意,一個價值變現(xiàn)的工具。對于被感動的人來說,感動變成了一個確認同類,排除異己的工具。這樣,感動不再是自然流露的感情,而開始變得矯情。
按米蘭·昆德拉老師的說法,這種感動,有個專門的詞叫刻奇(Kitsch)??唐鎭碜岳サ吕蠋煹拿渡荒艹惺苤p》,這個詞最初被翻譯成“媚俗”,譯者可能覺得刻奇的人是用感動討好大眾。但后來的翻譯者覺得,這個詞明明說的是“媚己”,人們用難以遏制的感傷把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如果有人和自己一起感動時,這種感動就會加倍,如果有人并沒有被感動,那他們不是居心叵測就是冷酷無情。
這樣的感動在表面上雖然熱烈,刻奇的背后,卻有一個冷冰冰的強大的秩序,和一個虛弱的小我。強大的秩序定義了什么樣的情感是高尚的、合法的,什么樣的情感是低劣的、非法的。這種定義有時候來自政治權(quán)力,有時候來自商業(yè)法則,有時候干脆就來自我們渴望被認同和接納的父母、老師、同事、朋友。虛弱的小我則在不停東張西望,以確定自己想表達的情感是否合乎時宜。當(dāng)確定了這種“感動”能被接受后,我們把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當(dāng)我們轉(zhuǎn)發(fā)那些“他讓每個中國人陷入沉思”“能聽懂這首歌說明你老了”“還記得你曾經(jīng)的夢想嗎”這樣的微博時,恐怕連我們自己也分不清讓我們感動的到底是某種情懷,還是終于可以抱團取暖。
無論我們?nèi)绾纬珜?dǎo)感動、崇高、積極、小清新或是正能量,不喜歡焦慮抑郁、憤怒、委屈和牢騷,情感僅僅因為真實而合法。當(dāng)情感的合法性需要外界來定義時,情感就變成了一種矯揉造作的表演,一種討好和諂媚。人們擅長用“感動”這種美好又純真的情緒,來為自己不那么美好的公眾主張背書,但就像報界常愛引用的一句話:“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如果感動的背面,憤怒、委屈、冷漠是不允許被表達的,“不感動”是會被抨擊和孤立的,私人情感就會變成公眾空間,我們真實的情感會逐漸模糊不清,內(nèi)心里,我們也會逐漸覺得,它其實沒那么重要。于是我們只好用這僅有的1%的感動,去跟著99%的人矯情。
文/陳海賢
網(wǎng)名動機,應(yīng)用心理學(xué)博士,浙江大學(xué)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教師,注冊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