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亮
古人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筆者以為,“一生之計在于勤”的“勤”字中,學習占了極大比例。
孩子呱呱墜地,就踏上了漫漫的求學之路。其實,在娘胎里早就從事學習,只不過人們了解甚少罷了。如今人們熱衷胎教就能較好詮釋這一點。
孩子出生,要牙牙學語乃至品嘗甜酸苦辣,要學會辨識世界花花綠綠,要學會聆聽喜樂哀樂跌宕起伏,要學會嗅出香臭好孬,要學會蹣跚挪步……
我們先來看看“學”?!皩W”的繁體字“ ”,我們不難看出,上部左右兩邊皆為手,上部中間為“爻”(短樹枝一類算籌),中部為禿寶蓋(表房子),下部為孩子。整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孩子在老師手把手教導下學習算術以及其他知識。
說到學,又必要談談教?!敖獭钡募坠俏?,左上為算籌,左下為孩子,右側(cè)為“攴”(攵,手持戒尺即教鞭形),這正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之下長才俊”。大概受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左為孝也就不足為奇了。
縱觀“教”與“學”古文字,都離不開“爻”,看來算術是教學的基礎之基礎了。
上學也好,聽課也罷,都離不開教室更離不開學校,接著我們來認識一下“校”。校,從木從交(交叉,兼表聲)。校有兩個讀音。讀jiào時,本義為套在犯人脖子上的枷鎖。自然就引申出校正、???、校對、校讎。讀xiào時,指學校。古代射箭叫校射,故習射的地方或教官都稱“?!保ìF(xiàn)在部隊軍銜中校官能從中窺其一斑),所以又引申特指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機構和場所。
學校是教育學生掌握知識本領的地方,也是校正學生前進方向的殿堂,因此兩個讀音的“?!倍际菄@學生打轉(zhuǎn)轉(zhuǎn)。
學校在歷史長河中,其稱謂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也就是說夏朝稱之為校,殷商時期稱之為序,周代稱之為庠。由于序、庠意思相近,因此,也有說夏曰殷曰庠、周曰序。序、庠,都是廣字頭,古時凡從“廣”的漢字大都與敞屋有關。
序,本指古代隔開正室與兩旁廂房的墻,引申指正屋旁邊的耳房。這些房子是按一定規(guī)矩(包括與正房高低、面積大小、朝向、前后等)進行排序并加以建筑。古人比較殷實的家庭常在序里請老師來給孩子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久而久之,長幼有序等禮儀規(guī)范漸漸潛入孩子心田。序,后引申指序言,古時序在文后,如今放在文前。
庠,羊在這里既表聲,還暗示孩子通過教育之后,溫順、孝悌如羊。濟南大明湖南門處有庠門里,庠門位于府學大門內(nèi),是府學建筑的一部分,里指里弄、胡同。知道這些,你再到庠門里,可以理出不少文化積淀之頭緒。
《學記》中“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古代設學施教,每閭(二十五家)設有學校叫塾,每黨(五百家)設有學校叫庠,每術(當為“遂”。遂是古代統(tǒng)轄五縣的行政區(qū)劃?!吨芏Y》稱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遂)設有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稱作大學。這里提請大家注意的是古時“小學”是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學問(古時小學先教六書,六書就是指象形、指事等,所以有這個名稱)。
古時候,學校建筑也是等級森嚴。
天子太學中央有一座學宮,稱為辟雍,四周環(huán)水,而諸侯之學只能南面泮水,故稱泮宮。泮宮,是半月形水池,它是官學的標志。
泮池上一般有石橋,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單座多洞不等,被稱為泮橋。科舉考試時,學生過橋去拜孔子,稱為“入泮”。 濟南市文廟正南有一處泮池,讀者朋友可前去觀瞻。
古時開學,要舉行開筆儀式。開筆,是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又俗稱“破蒙”。儀式上,老師用毛筆蘸上朱砂在孩子腦門上輕輕一點,俗稱開天眼,寓意孩子從朦朧、混沌的世界中走了出來,走向充滿希望、幸福的明天。
“字里情懷”從“我想有個家”說起,經(jīng)過相知相戀、結(jié)婚成家、生兒育女,再到今天孩子終于踏入學校大門,于是乎人生似乎又回到起點,因此小小專欄就要給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