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德州聯(lián)合醫(yī)院婦產科,山東省德州市 253010
?
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
王欣德州聯(lián)合醫(yī)院婦產科,山東省德州市253010
摘要目的:探討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給予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對照組僅給予米非司酮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子宮肌瘤理氣散淤米非司酮聯(lián)合療效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較為多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好發(fā)于中年女性,研究表明,我國自2011年以來,患病比高達10% 以上[1],疾病與遺傳、受體、雌孕激素等濃度變化有關,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治療仍以手術為主,但手術治療具有并發(fā)癥高,愈后差,易對患者造成心理陰影等缺陷,也可采取中醫(yī)保守療法醫(yī)治。中醫(yī)對本病歸屬于“瘕瘕”、“積聚”,病因機理主要是由于女性身感外邪、血氣失衡,臟腑欠佳,誘發(fā)宮內寒凝、氣滯血淤。采用保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縮小瘤體,減少手術率是廣大醫(yī)務人員的最終目標,因此,本文采用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26~46 歲, 平均年齡(33±2.5) 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病程(3±0.5)年;肌瘤平均體積(4.6±1.2)cm3;單發(fā)肌瘤39例,多發(fā)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24個,肌壁間肌瘤21個,漿膜下肌瘤20個。對照組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4±3.5)歲;病程5.5個月~6年,平均病程(2.5±0.5)年;黏膜下肌瘤27個,肌壁間肌瘤24個,漿膜下肌瘤22個;單發(fā)肌瘤37例, 多發(fā)肌瘤13例。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病變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1]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子宮肌瘤西醫(yī)診斷標準,婦科檢查可見子宮增大質地變硬,形態(tài)不規(guī)則,經量增多,或伴有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經期延長,能夠觸及結節(jié)狀突起,或伴有壓迫癥狀;B超提示子宮增大,肌壁間呈低回聲區(qū),表面有球形或結節(jié)狀突起,包膜清晰;臨床表現(xiàn)為:腰酸,下腹墜脹、伴有白帶增多。中醫(yī)診斷:患者小腹部可觸及結塊,觸之不堅,伴有下腹部滿漲感,或針尖刺痛感,腰膝酸痛,頭暈、乏力,耳鳴,疼痛部位固定,伴有月經周期紊亂,胸部脹滿不適,經色暗紅發(fā)紫伴有血塊; 白帶呈黃色量多,質黏稠,尿頻、尿急,舌部出現(xiàn)淤斑或淤點。
1.3排除標準合并子宮內膜異位者,癌胚抗原、CA125異常顯著升高者;子宮腺肌癥患者以及伴有嚴重心、腦、肺、肝、腎功能不全者;單個瘤體直徑≥5cm者;伴有嚴重意識障礙者;子宮黏膜下肌瘤數(shù)超過≥3個者以及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嚴重精神障礙、大腦癡呆患者等。
1.4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米非司酮12.5mg,1次/d,連續(xù)服用3個月,聯(lián)合服用理氣散淤丸,3次/d,1丸/次,藥物含有成分:陳皮8g、蒼術8g、丹參8g、香附8g、荔枝核8g、川芎8g、半夏12g、茯苓12g、三棱12g、莪術12g、雞內金12g、昆布12g、當歸12g、牛膝8g。對照組僅單純給予米非司酮治療,12.5mg/次,1次/d,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1.5觀察指標治愈:經治療,患者各項指征均恢復正常,臨床表現(xiàn)完全消失,彩色超聲結果顯示宮體內已無肌瘤存在。顯效:患者各項指征均明顯好轉,臨床表現(xiàn)較前減輕,彩色超聲檢查結果顯示宮內肌瘤瘤體縮小1/2以上。有效:經治療,患者各項指征均有所好轉,彩色超聲結果顯示宮內肌瘤瘤體較前縮小1/4。無效: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仍存在,甚至更重,超聲檢查結果表明,宮內肌瘤瘤體無變化,甚至增大。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A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3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子宮肌瘤又稱之為子宮平滑肌瘤,是一種與激素有關的腫瘤,屬于婦科疾病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妊娠時會導致肌瘤迅速增長,當絕經后肌瘤又因激素水平降低,逐漸萎縮,甚至消失。因此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疾病與女性激素、細胞因子、免疫因子等相關。通過對體內兩種激素的拮抗,可對抑制肌瘤生長起到作用。近年來,肌瘤的發(fā)生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目前,該疾病成為嚴重困擾中青年女性的常見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量過多、經期延長、帶下增多,病情嚴重者伴有子宮出血、盆腔異物、經期疼痛,甚至有些患者病情嚴重導致終身不孕。目前,醫(yī)學界多采用動脈栓塞、射頻消融、肌瘤剔除等手術方式,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花費高,患者不易接受。手術切除子宮保留卵巢容易干擾卵巢的血液供應,造成女性卵巢功能異常,患者皮膚、骨骼加速衰老,因此,保守治療相比于手術更備受患者及家屬青睞。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癮瘕”病范疇,肌瘤屬于人體的有形之物[2],由于經期產后,血室正開,七情內傷、氣滯血淤,凝滯氣血導致了結于胞中,漸聚成塊,從而形成子宮肌瘤。主要是由“淤”導致, 因此在治療時應該以活血化淤、行氣活血、消淤散結為目的。疾病好發(fā)于中年女性,在生育的高峰期最為明顯,由于生育期雌激素分泌旺盛,卵巢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人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源,若患者的肝臟出現(xiàn)阻滯則嚴重影響機體氣血的運行,導致人體情志異常,腎虛經血調控乏力,肝氣橫逆淤滯,脾失健運,出現(xiàn)水濕內停,殘血淤滯胞宮, 積聚生痰,造成了沖任失調。其中淤血積聚成為肌瘤形成的關鍵。瘕瘕屬于頑固性疾病,長期不能得到有效根治,日久耗傷正氣,機體出現(xiàn)耗傷血氣、消耗正氣,人體氣虛則血行不力,最終導致氣虛血滯,淤血堵塞,機體表現(xiàn)出正虛邪戀,正氣不足,虛實夾雜。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起到藥物協(xié)同作用,米非司酮是治療本病的最常用激素類藥物,可以作用在卵巢,調節(jié)組織中孕激素受體數(shù)量,讓患者體內的激素水平降低,阻斷孕激素,抑制卵泡的發(fā)育,使子宮肌瘤萎縮,抑制肌瘤細胞的有絲分裂,孕激素支持的蛻膜細胞壞死,絨毛受損,從而使失血得到控制,取代了體內孕酮與受體的結合,有效改善機體貧血癥狀,抑制孕酮的活性,導致卵巢黃體分解,阻斷孕激素在子宮肌瘤中的擴血管作用,降低患者體內的雌激素水平,使子宮肌瘤體積縮小。理氣散淤丸含有的三棱、莪術具有舒肝理氣、抗腫瘤、活血化淤、行氣消積、抗炎、消腫及鎮(zhèn)痛之功效,可以行血中之氣,能有效破血積。昆布具有消腫利水、消痰軟堅之功效;半夏具有消淤散結、除燥化痰之功效;茯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利濕、健脾安神,調經之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消痰除濕之功效;當歸具有養(yǎng)氣補血、止痛活血之功效;丹參具有化淤涼血、調經活血之功效;香附具有理氣疏肝止痛調經之功效,多用于理氣解郁,止痛調經;雞內金具有健脾合胃、消積助消化、澀精止遺之功效;各藥聯(lián)合相輔相成,可起到抑制腫物增長,破壞腫瘤根蒂之功效。同時,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抗凝之功效。中藥調理能起到提高機體免疫力,防護疾病入侵的作用。因此,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理氣散淤丸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顯著,也說明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子宮肌瘤具有積極作用,能明顯縮小肌瘤體積、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縮短經期,減少經量,藥物安全、可靠,經濟、方便、有效,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慶云,張小燕.子宮肌瘤發(fā)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12):950-952.
[2]楊秀菊.米非司酮聯(lián)合宮瘤消膠囊與單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對比〔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9):56-57.
(編輯羽飛)
收稿日期2015-01-26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18-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