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新
跟爺爺照魚的日子
◎楊再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爺爺離開我們已三十余年,但我依舊懷念跟他在一起的日子。在記憶的長河里,爺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拿手絕活——照魚,村里村外的鄉(xiāng)親們對爺爺?shù)恼蒸~技術(shù)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稚嫩的我更是崇拜得無以復(fù)加。
每年四月份后,青蛙在稻田里歌唱,蟬兒向著明月低吟,星河的光芒乍現(xiàn),天地間一派寧謐祥和。每年這個時候,爺爺總是提前做好照魚的準(zhǔn)備工作。先找來三尺余長木棍,以刀削平、拋光,于棍頭鋸開半指許縫隙,并間放上排針,間寬過剪刀口,于針腳處繞用麻線,取名“魚鰍爪”。次作照明器材,其工甚精,爺爺尋來木棍,于端削口,以鐵絲固圈,留一米二余,扭已數(shù)鉤,據(jù)燃料多寡,用鐵絲扭成橢圓,十字交叉以半鐵簍形狀固于梁上,中間繞以數(shù)砸,意防燃料之漏落。次以鐵絲固定鐵環(huán)中間,頂端懸于鉤上。照魚燃料甚簡,廢棄膠鞋和塑料鞋皆可,割成條狀,以樅樹油枝為輔料。至夜,爺爺左挎塞滿燃料的布袋,腰系竹制魚簍,左持照魚器材,右手牽著我,興致勃勃沒于茫茫夜色中……
啟始,甚奇,驚問:“爺爺,為什么要晚間照魚?”爺爺笑道:“傻孩子,魚為自然之精靈,人類干擾其寧靜生活,于是其潛藏于淵;晚上,魚躍水而出,呼吸天地之靈氣,感謝上蒼賜予的快樂與安寧,正是照魚之良機?!?/p>
田里、水塘、山溪、河谷,處處皆魚,鯽魚、鲇魚成群結(jié)隊溯流至僻靜處幽會,泥鰍、黃鱔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不知從何而來,悠閑地趴在水里,輕搖尾巴,腮巴載分載合,吞吐氣泡;田螺也不甘寂寞,伸著兩支觸須,徜徉在田水間;此時,最肆無忌憚的要屬蚊蟲飛蛾了,于燃燒的火簍邊飛來飛去,有的甚至不惜血肉之軀撲向熊熊烈焰之中,似向世人宣布:這個世界是屬于它們的!
照魚之時,只見爺爺輕挽褲腳,不給理睬,似乎有意不讓我下田,急得田埂上的我焦躁不安,嚷著要下田照魚,爺爺卻神秘兮兮地說:“這帶全是落坑田,踩陷下就起不來了,會死人的哦!”爺爺?shù)脑掃€真的唬住了我。落坑田的力量我是見到過的,二叔家的老黃牛曾陷入落坑田,全寨男女老少齊出動,拿杠持繩,尋耙鋪草,折騰大半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黃牛弄回來。此事對我震撼很大,至今,只要提到“落坑田”三字,我仍是心有余悸。幾年后,爺爺允許我跟著下田照魚,但他總是三番五次囑咐:銹水田或放有一兩根樹枝的水田莫去。后來我方知,銹水田多為落坑田,田里樹枝為農(nóng)人放置的落坑田標(biāo)記。這次,爺爺讓我唱主角,他演示一番后,我便左持火簍,右拿魚鰍爪,腰挎魚簍。爺爺提著裝滿燃料的籃子,負(fù)責(zé)添加燃料,我則負(fù)責(zé)照魚,包括揀螺抓青蛙。照魚和摸魚風(fēng)格各異,照魚,悄行靜守,摸魚則急行快處。田螺行動遲緩如呆子,除了縮回甲殼束手就擒別無他法;而泥鰍不一樣了,身子滑溜,反應(yīng)靈敏,一聞水動聲響便倏地鉆往泥中,令人懊悔不迭;不過,黃鱔稍為遲鈍,力氣很大,一晃不知所蹤。所以一旦看見泥鰍和黃鱔,我立馬屏住呼吸,輕手躡腳,長延魚鰍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透其體,并在提起爪下痛苦掙扎的泥鰍和黃鱔瞬間享受下成功的喜樂。爺爺說,爪擊之技,斜擊為佳,垂擊十擊八空。漸長,懂得了光之折射,豁然開朗。當(dāng)然,即使這樣,還有落空之時,我不甘落空,彎腰狂挖鉆入之地,甚至將整塊泥巴掀開查看,除了落空之外,也常有意外之喜,一只泥鰍或黃鱔絕望地躺在手里喘著粗氣,此時我便狂呼:“爺爺,我抓到了!”
每次照魚歸來都是午夜時分,夜空中閃動著星光,山野四合,寂無人聲,只能聽到爺爺和我的輕語和腳步聲。但魚簍總是滿滿的,收獲的喜悅在眉宇間綻放,而我興奮地?zé)o數(shù)次從睡夢中笑醒。每次醒來,我都會看見爺爺找來菜盆、搓衣板、錐子、小刀以及一桶清水,將魚全部倒入桶里,然后點上一袋旱煙,慢條斯理地吸幾口,一團團、一絲絲,繚梁的煙霧久久沒有散去,算是回味下成功的喜悅并齋戒下心情。天亮后,爺爺會提著黃鱔和泥鰍到隔壁的店鋪換幾斤燒酒,并將余下的以剖、刮、剪、調(diào)味、煎干、油炸、涮湯等方式和流程,為明天全家提供一頓豐盛的全魚大餐。
爺爺還告訴我一個他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和秘密,那就是“春照魚,夏抓蛙”。春夜照魚是件令人興奮的事情,此時春水上漲,魚兒春心萌動,于田間溪邊談情說愛,可惜我當(dāng)時不懂它們在干什么,正當(dāng)它們?nèi)崆槊垡獾臅r候,常以魚鰍爪擊獲它們,或是以手輕捧,魚溫馴得像可愛的小羊羔。 夏夜抓蛙很有趣,但非易事,長大的青蛙在田間呱呱地歡唱,當(dāng)人們靠近時,它們仿佛得到指令似的突然寂無聲息,繼續(xù)靠近,青蛙會縮頭潛在水里,這時我會忍耐不住性子,速進兩手猛按青蛙,不過它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早有準(zhǔn)備,在我下手之前早已收身跳開了……
照魚,是我童年的一件趣事,也是我快樂成長的一個小小的插曲。雖然沒有詩畫般的開端,更沒有精彩的文字來描述整個過程,然而結(jié)尾依舊使我興奮無比。那就是:當(dāng)魚簍漸沉之際,我跟爺爺才會想到回家。抬頭四望,除幾米內(nèi)的光亮之外,周邊黑黑的曠野似乎沒有了盡頭,遠(yuǎn)處一點兩點燈火或明或暗地閃爍著,那是跟我們一樣在照魚的人們。
(責(zé)任編輯 葛星星)
楊再新,1971年出生于貴州三穗,1987年10月入伍,當(dāng)兵期間,在云南麻栗坡《老山報》多次發(fā)表散文、詩歌作品。退伍后,在貴州三穗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從事文化宣傳工作24年,2011年調(diào)入雪洞鎮(zhèn)人民政府,曾任鎮(zhèn)文化站長、外宣工作負(fù)責(zé)人,現(xiàn)鎮(zhèn)黨政辦工作員。貴州三穗寫作學(xué)會會員。1989年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先后在《風(fēng)雨橋》《黔東南日報》《三穗報》《貴州青年時代》《威寧詩刊》《太陽詩刊》《參花》等報刊發(fā)表作品500余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