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贊磊,景 紅,張?zhí)煊?,肖鴻勇,龔冬?/p>
1.阿克陶縣農業(yè)局 2.克州農業(yè)局,新疆克州 845350
阿克陶縣水稻生產現狀與思考
駱贊磊1,景 紅1,張?zhí)煊?,肖鴻勇2,龔冬堯1
1.阿克陶縣農業(yè)局 2.克州農業(yè)局,新疆克州 845350
阿克陶縣光熱水資源豐富,種植水稻可以達到超高產。但當地農戶因缺乏科學技術,水稻種植水平不高,產量和效益較低,光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結合項目實施,通過調查找出了水稻生產中存在的用種量偏大、品種混雜、水份管理粗放、施肥目的不明確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提高阿克陶縣水稻種植水平。
阿克陶;水稻生產;現狀與思考
阿克陶縣地處南疆邊陲,光熱資源非常豐富,在水源豐富的區(qū)域種植水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阿克陶縣皮拉勒鄉(xiāng)生產的大米以米質優(yōu)、口感好而享譽克州,是民族群眾制作手抓飯首選的大米原料,也是城鎮(zhèn)居民點名購買的優(yōu)質大米。然而,當地農戶因缺乏科學技術,水稻種植水平不高,產量和效益較低,光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為優(yōu)化阿克陶縣水稻種植模式,提升水稻種植水平,本文結合項目的實施,對阿克陶縣的水稻生產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查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提高全縣水稻種植水平,促進農民增收。
阿克陶是克州的農業(yè)大縣,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達全州的50%和60%以上。但水稻作為一個小作物,其面積不足 10 000(666.7m2),占全縣糧食播種面積不到3%,且種植水平較低。
1.1 種植面積較小
1980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曾達到20 851(666.7m2)。因水資源不足,加上種植水平不高、效益低等原因,阿克陶水稻種植面積一度下滑至最低 2008年的 6 640(666.7m2)。2011年,江西省科技、農業(yè)部門以項目的形式大力援助該縣水稻產業(yè)發(fā)展,水稻良種覆蓋率、種植水平、種植效益逐步得到提高,種植面積也逐漸得到恢復。2014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達到7 500(666.7m2)左右,品種以新稻11號為主。主要分布在皮拉勒、玉麥、巴仁、阿克陶、喀勒開其克等鄉(xiāng)鎮(zhèn)及原種場等地,以皮拉勒鄉(xiāng)為最大,為 5 800(666.7m2)。
1.2 種植水平較低
由于當地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科技的意識與能力不強,該縣水稻種植總體水平較低。在勞動力相對充足的條件下,水稻種植還以旱直播為主,整個管理過程較為粗放,特別是在肥水管理與草害管理方面,都缺乏科學性,導致許多田塊單產水平很低,有的只有300 kg/666.7m2左右,這與當地的光熱水條件極不相符。生產過程中,科技服務水平也沒有跟上,鄉(xiāng)鎮(zhèn)站從事農技指導服務的農技人員很少,掌握水稻生產技術的則更少,導致水稻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速度相當慢。
經過科技部門與農業(yè)部門的努力推進,阿克陶縣水稻種植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示范點單產水平屢創(chuàng)新高,并實現了連續(xù)高產穩(wěn)產,充分檢驗了示范推廣的高產栽培技術在阿克陶縣水稻生產中的增產潛力。
2.1 增產增收成效顯著
2014年9月25日,江西省科技廳、新疆自治區(qū)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皮拉勒鄉(xiāng)1村 (5組)的高產示范田進行了實割測產:拋秧田品種為高豐1號(新稻44號)產量達832.54 kg/666.7m2,移栽田品種為新稻11號產量達807.32 kg/666.7m2,創(chuàng)阿克陶縣水稻單產新高。較當地傳統(tǒng)栽培單產高出200 kg/666.7m2以上,增幅達30%以上,增收400元/666.7m2以上,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2.2 良種應用率逐步提高
項目通過統(tǒng)一購進水稻良種,免費(或收取少量費用)提供給農戶,大大提高了該縣水稻良種的覆蓋率。2015年,阿克陶縣科技局調進水稻良種近60 t,如按用種量8 kg/666.7m2,可種大田7 500(666.7m2),可以達到良種全覆蓋。
2.3 水稻用種量趨于合理化
通過幾年的示范,逐年減少水稻種植用種量,實現了當前8 kg/666.7m2左右的用種量水平,比傳統(tǒng)用種減少10 kg/666.7m2以上,可以實現節(jié)省投入60~100元/666.7m2,農民對合理減少用種量也逐漸接受。如果育秧技術成熟,育秧栽插或拋秧種植模式,用種量還可以減少到6 kg/666.7m2左右。
2.4 農民認識水平逐步提升
示范區(qū)通過展示稀播育秧、塑盤育秧、拉線栽插、水稻拋秧、分段施肥、微肥利用、間歇灌溉等高產栽培技術,舉辦田間培訓班,發(fā)放技術資料,實地操作給農民看,使農民對科學技術能增產增收的認識慢慢得到了提高,有的農民對所推廣的技術越來越愿意接受,為以后農業(yè)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調查中發(fā)現,當地農戶水稻種植水平參差不齊,有的農戶田塊單產只有300~400 kg/666.7m2,總體水平還較低,水稻種植全過程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存在。
3.1 用種量仍然偏大
經過幾年的示范推廣,全縣水稻種植用種量有所下降。但大部分農戶直播用種量還在15 kg/666.7m2以上,有的甚至超過20 kg/666.7m2,有的農戶育秧栽插用種量仍然超過10 kg/666.7m2,造成田間密度過大,苗小苗弱。據苗情調查發(fā)現,有的苗數超過600根/666.7m2,高的達到 800根/666.7m2以上,平均穗粒數只有30~50粒,穗小結實率低。有的只見禾草,少見穗粒,看似滿滿一田禾苗,但單產不高。
3.2 品種使用較混亂
雖然做到了統(tǒng)一供種,但有的農戶擔心分發(fā)的種子不夠,自行將自購的種子或上年自留的種子添加進去,造成田間品種混亂,特別是抽穗揚花時亂象橫生,且成熟不一致,影響單產。有的用復播的品種用于正播,造成早熟減產,有的用正播的品種用于復播,造成不能灌漿成熟,甚至絕產。
3.3 水份管理較粗放
有的農戶苗期灌水過多,水沒禾頂的現象時有發(fā)生,田間如魚塘一般不見禾苗,前期生長緩慢。有的分蘗期長期深水漫灌,水深超過15 cm,造成根系缺氧,分蘗能力差,苗細弱不健壯。農戶基本沒有曬田的習慣,后期無效分蘗多。有的灌漿未完全就提早斷水,造成谷粒未能完全充實,提早落黃,影響單產。
3.4 施肥目的不明確
農戶長期習慣使用磷酸二銨(N:P2O5:K2O=18:46:0)或二元復合肥(N:P2O5=26:13),造成磷肥富余(田間青苔旺長),氮鉀不足,在光熱條件充足的情況下,仍出現結實率不高,谷粒不飽滿的現象,導致出米率低,整精米率不高。施肥時間安排也不科學,重基肥,輕分蘗肥,忽視穗粒肥。有的前期苗弱,后期猛追氮肥,造成貪青晚熟。
3.5 農民科技欲求不強
示范過程中,雖然經常組織田間培訓,農民也在學習技術員的講解,但能夠主動應用所示范推廣的品種、技術,主動邀請技術專家去指導的農民不多。部分農民潛意識存在安于現狀、慵閑懶散的現象,對科技的欲求不強,接受新科技的速度非常慢。
阿克陶縣平原區(qū)屬曖溫帶干旱氣候,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達221 d,年平均氣溫達11.2℃,≥10℃的積溫達4 400℃,年日照時長達2 600 h以上,空氣干燥涼爽,晝夜溫差大。阿克陶水資源也較為豐富,冰雪融水、地下泉水呈弱堿性,水質較好。應該說阿克陶非常適合水稻種植,水稻生產發(fā)展的空間很大。
4.1 整合資源力量,加大科技示范推廣力度
在充分利用好江西省科技、農業(yè)援疆項目資金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其他農業(yè)部門的資金或技術援助,加強農業(yè)、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整合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資源,加大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規(guī)范水稻栽培技術標準,挖掘阿克陶縣水稻發(fā)生產潛力,推動阿克陶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
4.2 深入試驗研究,不斷完善集成配套技術
一方面加大水稻品種的引種篩選力度,篩選出更多適宜阿克陶乃至南疆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水稻品種,在注重產量優(yōu)勢的同時重視稻米品質。另一方面,從播種育秧、適時移(拋)栽、合理密度、肥水運籌、病蟲草害防治、抗災保產等方面進一步深入研究,不斷集成完善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為提升單產、效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4.3 強化培訓指導,努力提升總體種植水平
以核心示范片為平臺,樹立水稻高產高效新典型,展示新成果,創(chuàng)出新成效,引導農民解放思想,引領和帶動全縣水稻生產技術進步。并以此為基礎,加大培訓指導力度,多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服務,讓更多的農戶了解并掌握新技術,以提高全縣農民的水稻種植水平,從而提高全縣水稻綜合生產能力。
4.4 加強品牌認證,促進水稻產業(yè)化發(fā)展
阿克陶縣水稻種植面積雖小,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有機大米、綠色大米的生產。水稻生產過程中基本上不會出現病蟲害,可以不使用農藥,加上阿克陶縣農業(yè)生產中農牧結合的經營方式,有機肥供應充足,可以不用或減少化肥的使用。如通過有機產品、綠色產品等認證,并改善加工條件,創(chuàng)建自主品牌,其產品必將備受歡迎。小大米可以做成大產業(yè)。
[1]王奉斌,梁乃亭.優(yōu)良水稻品種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杲先民.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新疆農墾科技[J],2012(6):18-20.
[3]周培建,趙梅.江西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0.
[4]周培建,駱贊磊.江西種植業(yè)應用技術800問[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駱贊磊(1970年9月-),江西安義人,本科學歷,推廣研究員,江西援疆干部,多年從事糧油技術推廣工作。
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