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還記得2013年底的某個周末,習總書記輕車簡從,現(xiàn)身北京街頭的慶豐包子鋪,親自排隊點餐端盤子,與民眾閑話家常。習總微服出巡、走進人群的平民作風,造成了轟動,引發(fā)了話題,瞬間在媒體、網(wǎng)絡上散播開來,連包子鋪都一夕爆紅。
群眾熱議的面向林林總總,食物本身也是焦點之一。包子似乎不再老土,一夕之間爆紅,也成了部分網(wǎng)民口中“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鞍印钡挠⑽脑趺凑f,竟也成了許多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包子”的英文到底是什么?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給了個標準的但卻有點過時的答案:pao-tzu。
這個答案或許讓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深感詫異。不過《牛津英語詞典》的主詞條的確收錄了pao-tzu。這個“包子”的拼法是依傳統(tǒng)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轉寫,1927年就已經(jīng)正式見諸英文的文獻,出現(xiàn)于Genevieve Wimsatt所寫的《一個白人在中國》(A Griffin in China)中:
The pao tzu is a sort of steamed tart, filled not with sweets but with chopped meat and green vegetables.(包子是一種蒸的餡餅,包的是碎肉與青菜,而非甜品。)
在漢語拼音廣為大家接受之前,“包子”一直都拼成 pao-tzu,直到后來威妥瑪拼音江河日下,漢語拼音的baozi才逐漸在英文里出現(xiàn)。《牛津》引用了一則1997年11月14日《西雅圖電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的報導就是明證:
Bao-zi, a dry, doughy wheat bun steamed and filled with shredded pork.(包子,一種小麥制小圓面包,干燥柔軟,包碎豬肉餡,蒸而食之)。
至此,“包子”的英文已確定由舊式的pao-tzu轉為新式的拼法baozi。
事實上,英國知名的《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和加拿大最大的《環(huán)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在報導習總排隊買包子時,也都用了baozi。
“包子”傳統(tǒng)上常翻成steamed bun(蒸的小圓面包),或是詳細一點的steamed stuffed bun(蒸的帶餡的小圓面包),然而這只是隔靴搔癢的解釋,過于籠統(tǒng)含糊,還可用來指稱許多類似的食品,譯得并不理想。
“包子”是文化特色詞,文化特色詞具有其文化的獨特性,極難在外語里找到現(xiàn)成的對應,因此在翻成英文時,經(jīng)常以音譯的型態(tài)出現(xiàn)。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觀,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當然,初次見面不免陌生,音譯詞佐以簡短的解釋,定能幫助了解,促進溝通。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英文里多些來自中文的詞語,音譯為主,解釋為輔。用語音轉寫來翻譯文化特色詞時,許多人的反應總是竊笑驚訝,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這種直接法是最常見的,放諸四海皆準,任何的語言都是如此。
習總書記現(xiàn)身北京小店買包子,造成了轟動,引發(fā)了話題?!鞍印闭f不定也能因網(wǎng)絡、媒體的傳播討論,意外地普及它的英文baozi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