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陽詩歌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和詩人情懷

2015-02-13 18:20:46朱占青
天中學(xué)刊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重陽節(jié)重陽詩人

朱占青

(黃淮學(xué)院 文化傳媒學(xué)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重陽習(xí)俗從三國兩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歷經(jīng)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逐漸凸顯并不斷固化,至唐代,重陽被德宗皇帝于貞元五年(789年)正月下詔定為全國性三大節(jié)日之一。重陽習(xí)俗在發(fā)展演化過程中,受到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使重陽習(xí)俗所包蘊的文化因子不斷擴展和深化。在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重陽四大習(xí)俗中,登高飲宴被注入了更多的人類情感,表其達的情愫也更加深廣復(fù)雜。作為節(jié)令風(fēng)俗,重陽受到歷代文人的重視,很多文人參與重陽節(jié)的民俗活動,留下眾多的詩詞歌賦,通過這些文學(xué)作品,我們能夠領(lǐng)略重陽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也可感受民俗文化對傳統(tǒng)社會和人生的影響,同時體味文學(xué)的美感及其承載的人文情懷。

一、重陽習(xí)俗與文人的文學(xué)活動及文化內(nèi)涵

(一)登高中的神秘文化及重陽登高

登高是重陽節(jié)中的重要活動。古代登高多帶有神秘色彩,包括最早把登高和重陽聯(lián)系在一起的《續(xù)齊諧記》也是如此。但愈到后來,重陽登高逐漸失去了當(dāng)初避災(zāi)遠禍的行為目的,演變?yōu)橐环N單純的聚會飲宴、望遠感懷的活動。而從登高習(xí)俗的發(fā)展來看,古代登高顯然受到神秘文化的影響,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

神仙信仰是我國古代神秘文化的核心。古人登高,最初有幾個目的:通過登高接近神界,祈求長生,溝通神靈,求得神靈的眷顧或保護;登高眺望山川之氣,察辯妖祥;在某種神秘暗示下躲避災(zāi)禍。昆侖山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是神居之所,山上有不死樹、不死藥,西王母居住于此?!痘茨献印さ匦斡?xùn)》曰:“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fēng)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fēng)雨;或上倍之,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盵1]246古代人認為,神仙都居住在山上,可以令人長生不死。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不斷派方士到海上的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去尋訪不死藥。漢武帝也是一個相信方士、企望長生的皇帝,《漢武故事》《漢武帝內(nèi)傳》都記述有西王母從昆侖山降臨漢宮與漢武帝相見的故事。這些道教之說雖是道教徒為了自神其教,但也使神仙及其居住之所愈發(fā)顯得神圣和神秘。

古代的靈臺是由人工修筑的高臺,從《詩經(jīng)·靈臺》看,周文王建成靈臺與游賞奏樂有關(guān)。高誘對《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中“明堂”的解釋是“其上可以望氛祥,書云物,謂之靈臺”,靈臺的作用變?yōu)閲醪燹q妖祥之所?!妒酚洝ぬ旃贂吩疲骸胺餐茪?,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余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里。”[2]339登高方能望遠,《史記·封禪書》:“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2]371漢武帝派出的方士尋找不到海上的蓬萊仙山,歸之于看不到蓬萊上空的瑞氣,于是漢武帝就派望氣官查看云氣。古人相信,神仙的居所有祥瑞之征,通過望氣,便可查找到仙山之所在。

人們一般把九月九日登高的來源和《續(xù)齊諧記》記載的費長房教桓景登高辟厄聯(lián)系起來?!独m(xù)齊諧記》是南朝人吳均的志怪小說,所記多為神鬼之事,因此充滿了神秘色彩?!独m(xù)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xué)經(jīng)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dāng)有災(zāi)。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苯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代茱萸囊,蓋始于此。[3]1007

《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

費長房,汝南人也,曾為市椽。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惟長房于樓上睹之,異焉。因往再拜奉酒脯……或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者數(shù)處焉。后失其符,為眾鬼所殺。[4]742

東漢汝南郡治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在這一地區(qū),河網(wǎng)交錯,沙河、洪河、汝河穿境而過,氣候?qū)儆趤啛釒c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夏秋之際雨量充沛,因此水災(zāi)多為常見。在洪水到來之時,到高處尋找安全之所本為避災(zāi)的常情。水災(zāi)之后常常出現(xiàn)瘟疫,造成疫病流行,躲開低洼的濕處,選擇通風(fēng)干燥的高處,對預(yù)防疫病有一定的幫助。《本草綱目》引《淮南萬畢術(shù)》曰,飲茱萸水,無瘟疫?!侗静菥V目》還載菊花可以治頭風(fēng),去痿痹,消百病。風(fēng)痹等癥為濕痹之氣引起,菊花能輔助治療這些疾病。費長房作為生長在此地的方士,也許具備其他人所不具備的一些醫(yī)療知識,可以指導(dǎo)人們預(yù)防疾病?!独m(xù)齊諧記》本為志怪書,這段記載實際上是以志怪的形式講述一個人們登高避禍的故事,但卻開啟了重陽節(jié)登高習(xí)俗的大門。

以一種神秘的預(yù)示提醒人們登高避禍,卻非肇始于《續(xù)齊諧記》?!端焉裼洝份d:

由拳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童謠曰:“城門有血,城當(dāng)陷沒為湖?!庇袐灺勚Q。門將欲縛之,嫗言其故。后門將以犬血涂門,嫗見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沒縣,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魚?”干曰:“明府亦作魚。”遂淪為湖。[5]161-162

這里童謠的預(yù)言和費長房的預(yù)言是一樣的,都預(yù)告了何時或何種情況下將有災(zāi)禍到來,老嫗“便走去”,走到什么地方才能不被水淹沒呢?只能是到高處去。《搜神記》卷二十:

古巢,一日江水暴漲,尋復(fù)故道。港有巨魚,重萬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獨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禍。汝獨不食,吾厚報汝。若東門石龜目赤,城當(dāng)陷?!崩讶胀?。有稚子訝之,姥以實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龜目。姥見,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龍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為湖。[5]239

這則故事的內(nèi)容更為復(fù)雜,里面雜糅了復(fù)仇、報恩及預(yù)言、登高避禍等眾多情節(jié)。陷湖故事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元和郡縣圖志》所記的本秦縣,《今古五行記》所記瞿山,《括地志》所記歷陽等。陷湖的出現(xiàn)顯然是遭受了極其嚴重的水災(zāi),是人們遇到的極大災(zāi)難,如果沒有提前的預(yù)警或防備,很多人難免罹難。而實際上,人們在得不到明顯的災(zāi)難來臨預(yù)兆的情況下,很難做出提前的預(yù)防并全身而退。少數(shù)或極少數(shù)能夠脫難的人,人們便認為這些人提前得到了神秘的警示。

一般認為,重陽登高習(xí)俗源自費長房教桓景登高避禍,最初的登高顯然帶有神怪的神秘色彩,具有非現(xiàn)實的傳說性質(zhì)。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民俗的演化,神怪色彩逐漸淡化和消失,在剔除登高避禍的成分后,登高逐步成為重陽節(jié)標志性的民俗活動。

(二)登高能賦與懷遠情感

早期的登高具有宗教意味的神秘色彩,但也有相當(dāng)多的登高具有游樂的性質(zhì),而且作為文人騷客的登高并不帶有民俗色彩。前面提到周文王筑靈臺,“《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6]1038?!睹献印ち夯萃酢吩唬骸拔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盵7]219由此可見,文王所筑靈臺,登之乃是為了“與民偕樂”。登高也不局限于登臨自然的高山或高岡,臺榭樓閣都是登臨之所。春秋戰(zhàn)國及漢代,“升高能賦”都被認為是文人士大夫應(yīng)該具備的才能?!稘h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盵8]310《韓詩外傳》卷七載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貢、顏淵“游于景山之上”,稱“君子登高必賦”。最初的登高能賦,乃是指誦《詩》而言,就是要以詩言志。這種登高能賦,對文人形成登高賦詩的文學(xué)風(fēng)尚,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后來發(fā)展成為文人登高的獨立創(chuàng)作。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的風(fēng)俗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裁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fēng),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隋杜公瞻在注中引郭緣生《述征記》載魏東平王于壽張縣安仁山頂,“刻銘于壁”,并說“春日登臨,自古為適”,“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9]1052-1053,這里所記的登高賦詩是正月初七的習(xí)俗,雖然這里的登高不具有神秘性或宗教性,但其賦詩的文學(xué)活動和后來的重陽文學(xué)活動是一致的。從流傳下來的重陽詩歌來看,詩人并不是僅僅登高才賦詩,而是逢此節(jié)令便有所抒懷,重陽節(jié)既是詩人們抒發(fā)感情的載體,也是感時寄情的平臺。

登高懷遠是文人登高文學(xué)活動的重要感情特征。對于登高之人,遠方由清晰變?yōu)殡鼥V,環(huán)境由熟悉變?yōu)槟吧?,不但充滿了陌生感,也充滿了神秘感,距離產(chǎn)生的美感往往讓人浮想聯(lián)翩。對于遠離故鄉(xiāng)的人來說,故土與親情總是牽掛著游子之心,使人縈懷,催人感傷。因此,登高遠望常常能令世人流露出最真摯的情感。《詩經(jīng)》中就有不少登高懷遠之作?!对娊?jīng)·鄘風(fēng)·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望楚與堂,景山與京,降觀于桑?!鄙娴哪康木褪堑歉咄h?!对娊?jīng)·魏風(fēng)·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游子登上山岡,眺望家鄉(xiāng),表達對父母兄長的思念之情。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鼻鴳燕l(xiāng),難以壓抑內(nèi)心對故國的思念,在《楚辭·招魂》中吟出“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王逸注之曰:“言湖澤博平,春時草短,望見千里,令人愁思而傷心也?!钡歉咄h,思鄉(xiāng)傷感正是離鄉(xiāng)去家者的共同情感。

楚國宋玉可謂較早寫登高望遠的文人,其《高唐賦》描述了巫山高唐之觀,“高矣,顯矣,臨望遠矣”,“登巉巖而下望兮,臨大坻之稸水。雨之新霽兮,觀百谷之俱集”,遠望蒼茫的山川,聆聽山中的聲音,“愁思無已,嘆息垂淚,登高望遠,使人心瘁”。秋天固然秋高氣爽,但秋天到來,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大雁南翔,寒冬將至,游子思歸。登高自然又和悲秋聯(lián)系在一起。潘岳在《秋興賦》中寫道:

四時忽其代序兮,萬物紛以回薄。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雖末士之榮悴兮,伊人情之美惡。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憀了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狈蛩蜌w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10]1980

秋天的悲涼,登山懷遠的傷感,羈旅的痛苦都折磨著文人的神經(jīng),不能不使人感嘆歲月的流逝,從而引起人們對生命的思考。文人于重陽節(jié)之際,登高遠眺、臨景賦詩、思鄉(xiāng)懷遠、感嘆人生的文學(xué)活動,是對中國古代文學(xué)抒情傳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揚。

(三)重陽典故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不同地區(qū),重陽民俗在習(xí)俗細節(jié)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這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有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但重陽節(jié)令標志性的活動則沒有大的不同。重陽習(xí)俗進入文人的視野之后,在吟詠重陽的詩歌中,重陽民俗的標志性物品和活動是大致相同的。重陽作為節(jié)日在唐代被確定之后,流傳下來的詩歌中,唐宋詩占絕大部分。唐宋詩人活動的范圍基本上以中原為中心,盡管有做官外任或被貶謫的文人,他們的思想主要還是受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詩歌中的民俗沒有大的變化,但詩人常常會借用重陽習(xí)俗演變中出現(xiàn)的風(fēng)流雅事或歷史上利于詩人抒情達意的故事,抒發(fā)個人的詩情,作為典故引入詩中,傳情言志,同時也使詩詞更加含蓄蘊藉。通過詩人常常引用的典故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并了解這些典故的人文精神與詩人心靈的相通之處。

1.牛山之悲。在重陽詩歌中,牛山、牛山淚常被作為吟詠重陽的典故引用,如謝靈運《順東西門行》:“閔九九,傷牛山,宿心載違徒昔言?!倍拍痢毒湃正R安登高》:“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嘆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绷馈稇?yīng)天長》:“恁好景佳辰,怎忍虛設(shè)。休效牛山,空對江天凝咽。”《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載:

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jù)皆從而泣。晏子獨笑于旁。公刷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之游悲,孔與據(jù)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數(shù)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盵11]23

齊景公嘆而流淚,乃是戀國畏死,希望能獲得長生以享受塵世的榮華。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方士之語,多次派方士到海上尋訪不死之藥,也是為了獲取長生?!稘h武帝內(nèi)傳》中王母指導(dǎo)漢武帝修身長生的法術(shù),純?yōu)榈澜讨降耐?。求生畏死是人們的本能,但事實是任何人也違背不了春秋代謝、生老病死的規(guī)律,晏子嘲笑景公及其臣屬,正是笑他們的庸妄。齊景公登牛山并非九月九日,后世詩人引用這一典故,重在故事的登高之慨嘆,并對牛山之悲做出明確的否定,表現(xiàn)出詩人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芭I綔I”的典故不再是詩人們對人生短暫、生命易逝的悲吟,而折射出詩人參透生死、笑面人生的豪邁。

2.落帽。落帽是重陽詩詞采用更多的典故。錢起《九日閑居寄登高數(shù)子》:“今朝落帽客,幾處管弦留。”孟浩然《九日》:“落帽恣新歡,授衣同試新?!壁w嘏《重陽日即事》:“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碧K軾《醉蓬萊》:“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眲⒊轿獭队駱谴骸罚骸褒埳礁栉锜o人道。只說先生狂落帽。秋風(fēng)亦是可憐人,要令天意知人老。菊花不為重陽早?!甭涿钡牡涔食鲎詴x代的孟嘉,孟嘉為桓溫參軍,《晉書》卷九十八:

孟嘉字萬年……后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fēng)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嘆。[12]2581

孟嘉是陶淵明的外祖父,與庾亮友善,曾被庾亮稱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被笢嘏e辦的九月九日龍山宴會,不是一個輕松歡快的聚會,因為眾多僚佐都還穿著戎衣,眾人與會并不能徹底放松,盡興宴飲。孟嘉飲酒之后,風(fēng)吹帽落而不覺,如廁歸來,看到座位上的帽子和孫盛的文章,非但沒有惱怒,且作美文答之,令四座贊嘆不已。孟嘉受戲謔而不失態(tài),答文以酬,一方面說明孟嘉確有盛德,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他非凡的才華,頗具魏晉名士風(fēng)度。

魏晉人追求的名士風(fēng)流,不但是士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士人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具有浪漫色彩,表現(xiàn)為魏晉士人詩意化、藝術(shù)化的人生。魏晉名士風(fēng)流影響甚遠,為后世很多文人欽佩、效仿,甚至模仿。這種模仿不是模仿其形,而是在追求其風(fēng)雅閑適、怡然自樂的精神。戎昱《九日賈明府見訪》:“卻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龍山?!敝灰玫降歉唢嬀浦畼?,是否有孟嘉落帽的風(fēng)雅,登高之處是不是龍山,都是不重要的。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倍鸥φJ為自己不能學(xué)孟嘉落帽的風(fēng)流之舉,所以笑著請別人幫助正冠。宋代楊萬里評曰:“孟嘉以落帽為風(fēng)流,此以不落帽為風(fēng)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盵13]140重陽時節(jié),和普通百姓過節(jié)不同的是,文人騷客更重視登高暢飲,臨景賦詩,既可展示才華,亦可抒情言志,一展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展現(xiàn)詩人的浪漫情懷。孟嘉落帽的典故正好可以讓詩人借物抒懷,因此,以落帽入詩,也體現(xiàn)了后世詩人的名士情結(jié)。所以《歲華紀麗》把重陽節(jié)稱作“授衣之節(jié),落帽之辰”[14]28。

3.白衣送酒。魏晉名士風(fēng)流離不開酒,竹林七賢幾乎人人愛酒。酒能使人消愁,助人遁世,也可使人逸興遄飛,詩性勃發(fā)。重陽節(jié)有飲菊花酒的習(xí)俗,對于文人來說,只要是酒,是否菊花酒,他們并不在意,能助興達情就好。陶淵明戀菊喜酒,放達自適,傲骨凜然,其精神氣度為后世眾多文人所欽佩和折服,不少文人騷客把陶淵明視為榜樣。白衣送酒的典故正出自陶淵明,重陽詩歌將此典故入詩,借以抒發(fā)詩人推崇陶淵明適性、本真的隱逸精神。杜審言《重九日宴江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崩畎住毒湃盏巧健罚骸皽Y明歸去后,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被矢θ健吨仃柸粘昀钣^》:“不見白衣送酒來,但令黃菊自開花?!蓖踔馈蹲砼钊R·追和東坡重九呈彥時兄》:“吟繞東籬,白衣何處,誰復(fù)當(dāng)年偶。藍水清游,龍山勝集,恍然依舊?!睏顭o咎《倒垂柳·重九》:“曉來煙露重,為重陽、增勝致。記一年好處,東籬白衣至,南陌芳筵啟。風(fēng)流都未遠,登臨都在眼底。”菊與酒是陶淵明的兩大喜好,也是陶淵明的象征,后世詩人常把“東籬”和白衣送酒作為陶淵明的兩大標志,其典故故事可以看出陶淵明的任情與自然。

《藝文類聚》引《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盵15]81《宋書》卷九十三:“義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潛嘗往廬山,弘令潛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輿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歸?!盵16]584陶淵明是任情適性、追求自然之人?!端螘る[逸傳》說陶淵明“性嗜酒”,“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倍虝簽楣伲床粸槲宥访渍垩o去。古代文人長期在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之間搖擺,由于仕進之路狹窄,進身之道坎坷,文人常處于懷才不遇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那些有幸做了官的文人,面對官場的傾軋和仕途的險惡,也常有歸隱之心;被政敵打擊遭到貶謫的文人,亦會有心灰意冷、退隱山林的念頭。很多文人從陶淵明的經(jīng)歷及其任情自適的生活受到影響和啟發(fā),要么是崇敬向往,要么是引為同調(diào),要么是精神皈依,陶淵明成了眾多文人精神世界的標桿,化為一種文化因素,影響著古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臨景感嘆,陶淵明的菊與酒就成了幫助古代文人達到精神彼岸的渡船。

二、臨景賦詩中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與鄉(xiāng)愁

春至冬去,寒來暑往,民間節(jié)日都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重陽節(jié)正值仲秋季節(jié),秋高氣爽,草木泛黃,文人登高望遠,雅士飲酒筵宴,不論身居故土還是漂泊他鄉(xiāng),不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不論仕途得意或所遇不偶,在季節(jié)的交匯處,登上山岡樓臺,臨景賦詩,往往能夠引起詩人對故鄉(xiāng)故土故人的無限遐想和思念,促使詩人抒發(fā)縈繞心頭的各種情緒和情感。

(一)“重陽無客不思家”

“酒熟橙黃盛物華,重陽無客不思家?!保ㄋ雾n元吉《秋懷十首·其二》)中國人傳統(tǒng)上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不論富貴還是貧窮,家園是每個人靈魂的安放之地,因為那里有自己生長的時光,有父母兄妹、父老鄉(xiāng)親,有最溫暖的回憶,所以家園是每個人心靈深處最眷戀的地方。流浪天涯或客居他鄉(xiāng),回家,便是每個人心中的向往。我國從周代開始逐漸增強的血緣觀念派生出對父母兄妹難以割舍的親情,親情是聯(lián)系每個家庭的紐帶,所以,當(dāng)人們離開家鄉(xiāng)之后,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便是每個人油然而生的自然情愫。旅人遠離家鄉(xiāng),登上山岡,希望能夠看到自己的親人。遠望家鄉(xiāng)的方向,以寄托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山岡樓臺固然是親朋宴飲歡會的場所,而對于客居他鄉(xiāng)的人來說,登高望遠,眺望家鄉(xiāng),自然會想起家鄉(xiāng)和家鄉(xiāng)的親人。思家思親是重陽詩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對家鄉(xiāng)親人思念最深處,莫過于站在親人的角度來揣摩親人思念遠在異鄉(xiāng)的旅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如此,詩人獨居異鄉(xiāng),重陽佳節(jié)想念自己的親人,詩人想象著自己的兄弟重陽登高,環(huán)顧四周,一定會因為少了我一人而感到遺憾,以兄弟思念自己映照詩人對家鄉(xiāng)兄弟深深的思念。詩中的“異鄉(xiāng)”實則是繁華的帝都,詩人客居京華,佳節(jié)來臨之際,繁華的都城也不能減少詩人心中的孤獨之感,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詩意。王維的這首詩也成為重陽詩歌中最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具有相同意趣的,還有唐皇甫冉的《九日寄鄭豐》:“重陽秋已晚,千里音仍稀。何處登高望,知君正憶歸。還當(dāng)采時菊,定未授寒衣。欲識離居恨,郊園正掩扉?!边@首詩以在家者給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寫信的形式,從家鄉(xiāng)人的角度,觀照遠在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讀來可以令人感受到詩中流淌的款款溫情。蘇軾《壬寅重九,不預(yù)會,獨游普門寺僧閣懷子由》:“花開酒美盍言歸,來看南山冷翠微。憶弟淚如云不散,望鄉(xiāng)心與雁南飛。明年縱健人應(yīng)老,昨日追歡意正違。不問秋風(fēng)強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譏?!碧K軾重陽思念弟弟蘇轍的情感更加直接,也更情真意切。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xiāng)?!笨途铀l(xiāng)或流落外鄉(xiāng)的人,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時,常會登高遙望家鄉(xiāng),以慰思鄉(xiāng)之情。從抒寫游子重陽思鄉(xiāng)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們難以排解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和對親人綿綿的思念。如:唐令狐楚《九日言懷》:“二九即重陽,天清也菊黃。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xiāng)。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不能登高處,恐斷老人腸?!碧浦鞈c馀《旅中過重陽》:“一歲重陽至,羈旅在異鄉(xiāng)。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草際云飛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宋楊億《旅中重陽有懷鄉(xiāng)國》:“佳節(jié)臨重陽,羈游托異鄉(xiāng)。萸房誰系臂,菊蕊懶浮觴。野渡賓雁急,村田晚稻黃。悲愁更懷土,又恐鬢成霜?!?/p>

《西廂記》中以“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17]238抒崔鶯鶯苦悶幽怨的心情。重陽詩歌中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又何嘗不是如此?故鄉(xiāng)也許距離詩人并不遙遠,但由于不能回家,咫尺也就成了天涯,對遠方家鄉(xiāng)的思念就是詩人們遠望天涯的愁腸。重陽詩歌中,詩人們往往借助“大雁”的意象,以秋天北雁南飛來反襯詩人的有家難回,同時用故鄉(xiāng)具象化的菊花寄托詩人對家鄉(xiāng)思念的情腸。如:白居易《九日登巴臺》:“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旅鬢尋已白,鄉(xiāng)書久不來?!毖Ψ辍毒湃沼曛醒詰选罚骸叭f里音書何寂寂,百年生計甚悠悠。潛將滿眼思家淚,灑寄長江東北流。”詩人遠在異鄉(xiāng),希望能收到家中寄來的書信,家書不但能使詩人們了解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情況,減少對親人的牽掛和擔(dān)憂,也能使在外的人暫時寬解思鄉(xiāng)之情。家書對旅居他鄉(xiāng)的人之重要,正所謂“家書抵萬金”。

受儒家文化的浸潤,古代文人騷客具有強烈的家國之思,家總是和國相連。和純粹重陽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不同的是,還有很多詩人對動亂中的國家,表現(xiàn)出深沉的憂患意識。戰(zhàn)亂或動亂中的重陽佳節(jié),非但不能給詩人帶來短暫的快樂,反而加重了詩人們的憂慮。如韋應(yīng)物《九日》:“今朝把酒復(fù)惆悵,憶在杜陵田舍時。明年九日知何處,世難還家未有期?!表f應(yīng)物步入成年便遇到安史之亂,其壯年生活于不時出現(xiàn)動亂的中唐時期,曾出知滁州、江州,安撫黎民。社會的動亂令詩人重陽把酒也無喜悅輕松的心情,對今后在哪里度過重陽節(jié)以及何時還家,皆不得而知。詩歌雖寫重陽,卻表達了詩人對世事和未來的憂慮。又如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也有相同的意蘊:“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边@首詩寫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亂中的鳳翔。安史之亂長達八年,對關(guān)中和中原經(jīng)濟破壞極大,百姓生靈涂炭。至德二年,肅宗收復(fù)長安,但安史之亂遠未平息。詩人在戰(zhàn)亂之中遇到重陽節(jié),欲遵從習(xí)俗勉強登高,遺憾無人送酒。實際上側(cè)面寫出了行軍途中,登高與飲酒都是不可能的。想起長安周圍依然在戰(zhàn)亂之中,故鄉(xiāng)的菊花只能在戰(zhàn)場上開放了?!斑b憐”二字,既反映出詩人對故鄉(xiāng)長安的思念,也“寄托著詩人對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渴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亂,讓廣大人民能安居樂業(yè),過和平生活”的愿望[18]253。詩圣杜甫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他的很多詩歌寄寓了對民生疾苦的關(guān)心和對國家戰(zhàn)亂的擔(dān)憂,以及對朝廷無所作為的責(zé)備。如“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fā)翁。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兵戈與關(guān)塞,此日意無窮。”(《九日登梓州城》)“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保ā毒湃铡罚叭f國皆戎馬,酣歌淚欲垂?!保ā对瓢簿湃铡罚暗苊檬挆l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保ā毒湃瘴迨住て湟弧罚?zhàn)亂年代,詩人將對家園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對國家的憂慮統(tǒng)一在他的重陽詩歌中,表達了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

當(dāng)國家陸沉、王朝滅亡之后,對于愛國的人來說,江湖飄零,哪里能找到家呢?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曰:“是日驚老秋,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王處士即王璜。他在重陽寫給顧炎武的詩中有句:“滿眼黃花無限酒,不知元亮可銷憂?”重陽節(jié)在一般人看來是登高遣懷的佳節(jié),也是思親懷友之日,面對王璜重陽日懷念自己的信函,顧炎武回復(fù)的詩作看不到絲毫的歡欣,唯有黍離之悲、百結(jié)的愁腸。明朝滅亡之后,顧炎武積極參與了南明的抗清斗爭,與楊永言、歸莊等人在昆山守城抗敵,昆山淪陷后,顧炎武生母手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嗣母絕食殉國,顧炎武因城陷時外出得免于難。遭此國破家亡,顧炎武并無畏懼退縮,他以精衛(wèi)填海的勇氣和恒心自擬:“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盵19]196-197“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兩句再次向王璜表達反清復(fù)明的赤膽忠心。顧炎武自比逐客,國家滅亡了,自己已經(jīng)無家可回,這是重陽詩歌中最沉痛的家國之思。

(二)“登高懷遠心如在”

遷客騷人重陽登高懷遠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有思鄉(xiāng)思親、懷念友人,有對前途無定、瓢泊無依的自憐感慨,有心緒不佳的無名惆悵,有對人生命運的思考……鐘嶸《詩品序》曰:“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盵20]41重陽登高之思或懷遠之念,由于每個人經(jīng)歷、境遇和心情的不同,眼前風(fēng)物觸發(fā)登臨者不同的情感體驗。距離產(chǎn)生美,這種美是融進了思想者主觀意識的美,遠方的人和事,遠方的風(fēng)景,甚至是傷心之地,都會因為距離的遙遠和朦朧,靠思維主體賦予的想象變得美好起來。重陽詩歌中登高懷遠的情愫帶給我們的審美感受是多方面的。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和恬淡自然的田園詩受到后人的喜愛。其《己酉歲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凄凄風(fēng)露交。蔓草不復(fù)榮,園木空自凋。清風(fēng)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心中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贝藭r他已從彭澤辭官歸田,從萬物變化想到人生之辛勞,萬物生命都有終結(jié)的時候,人生也會如此;怎么平復(fù)慰藉這種焦慮之感呢?只能靠重陽的濁酒了,千載悠悠,非人所能預(yù)測,暫且以酒自樂,在歌唱中度過重陽節(jié)日。詩人從秋天物象的變化,想到人生,追想千載,雖心有愁思,但仍用飲酒與歌唱面對眼前的生活,展現(xiàn)了詩人順遂自然、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

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王勃《蜀中九日》以及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為三人重九登高唱和之作?!短圃娂o事》記載:“玄武山在今東蜀。高宗時,王勃以檄雞文,斥出沛王府,既廢,客劍南,有游玄武山賦詩。照鄰為新都尉,大震其同時人也?!盵21]195三人重陽唱和,為后世留下一段佳話。

重陽登高思念遠方的朋友,是重陽登高懷遠的重要內(nèi)容,如:唐鄭裀《九日登高懷邵二》:“簪茱泛菊俯平阡,飲過三杯卻惘然。十歲此辰同醉友,登高各處已三年?!?唐白行簡《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xiāng)節(jié),一紙故人書。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余。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臺南望處,掩淚對雙魚?!彼侮悗煹馈毒湃占那赜M》:“疾風(fēng)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九日清樽欺白發(fā),十年為客負黃花。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獨能無地落烏紗?”上面三首詩都是懷念遠方友人之作,但三首詩表達感情的方式和視角各不相同。鄭裀詩寫的是詩人重陽登高,佩戴著茱萸,暢飲菊花酒,俯瞰遠方的平川,當(dāng)三杯酒過,心中若有所失,想到曾經(jīng)在一起十年的好友,現(xiàn)在已經(jīng)分別三年了,爾后何時能夠再同醉菊花杯卻難以確定,通過詩人想象中與友人重陽節(jié)在不同的地方登高,詩人思念故友的淡淡哀愁和離情別意如若有若無的薄霧,彌漫在詩句之中。白行簡的詩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通過看到李都尉在重陽節(jié)這天收到蘇屬國書信的感情起伏表現(xiàn),從登臺南望,手捧書信,袖掩淚眼,讓我們感受離別的朋友間深厚的友情。陳師道的詩是重陽節(jié)寫給秦覯的,秦覯是秦觀的弟弟,陳師道寫這首詩時,秦覯仍寓居在京師汴梁。詩人由蘇軾等人舉薦,這年以布衣充任徐州州學(xué)教授,徐州是詩人的家鄉(xiāng),重陽之時能返回故鄉(xiāng)本是值得高興的事,但詩人想到仍在京師的秦覯,不免惆悵。詩人要告訴秦覯的是,自己雖然離開了,心仍然與朋友在一起。詩人勉勵秦覯,像他這樣的天下英才,定能勝過孟嘉,也一定會遇到慧眼識才的人。詩人將自己曾經(jīng)的人生落寞,對好友秦覯的懷念與勉勵都凝聚在詩中,濃濃的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

在重陽登高懷遠的詩歌當(dāng)中,有的充滿感時傷世、顧影自憐的感傷。宋代宋白《九日三首》其三:“秋色蕭蕭野水邊,茱萸時節(jié)菊花天。明時未達青云晚,惆悵登高又一年?!贝嗽姂?yīng)是宋白中進士之前的作品。前兩句寫重陽時節(jié)的風(fēng)物,詩人登高之所以惆悵,是因時光流逝,詩人仍不能實現(xiàn)青云之志。詩人頗有才華,但在政治清明的時代,名聲卻不能顯達,時間在流逝,年齡在增大,實現(xiàn)目標是太晚了。這首詩寫出了青年宋白追求人生理想的苦悶。宋白二十五歲中進士,學(xué)問宏博,最后官至吏部尚書。詩人重陽登高懷遠,惆悵的原因各不相同?!蔼殞π标柛皭潱\江東流似波瀾。”(五代·劉兼《重陽感懷其二》)“自古登高盡惆悵,茱萸休笑淚盈巾?!保ㄎ宕慰飯D《九日陪董內(nèi)召登高》)“忽見黃花倍惆悵,故園明日又重陽?!保餍斓澢洹稘献鳌罚﹦⒓娴你皭澥腔赝麣v史,感時傷世而引發(fā)。廖匡圖則是身在異鄉(xiāng),舉目無親,因孤獨而惆悵。徐禎卿是因客居他鄉(xiāng),看到水邊菊花盛開,不能與故鄉(xiāng)的親友共度重陽佳節(jié)而惆悵。有些重陽登高送別詩也感人至深。唐李嘉祐《九日送人》:“晴景應(yīng)重陽,高臺愴遠鄉(xiāng)……席前愁此別,未別已沾裳?!敝仃枙r節(jié),天氣晴朗,站在高臺上遙望遠方,面對即將離別的朋友,心情卻淫雨霏霏,充滿悲傷,還沒分別,淚水已沾濕了衣裳。詩人與友人真摯的感情如在目前。宋郭祥正《九日蓬萊亭周彥達節(jié)推酌發(fā)》:“萬里行人辭故鄉(xiāng),登高回首更重陽。黃花折盡碧云曉,未聽離歌先斷腸?!彪x情別意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如彌漫著淡淡哀愁的裊裊音樂籠罩在詩人心頭。

三、悲歡之中的人生情態(tài)與生命體驗

《文心雕龍·時序篇》曰:“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盵22]366對于文人騷客來說,心境不同,不同的節(jié)序觸發(fā)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從唐代以來,隨著重陽節(jié)活動的不斷豐富,唐宋詩人抒寫重陽的詩詞最多,從歷代流傳下來的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寄寓的詩人情懷。

(一)“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陽節(jié)從南北朝開始,被視為重要的娛樂節(jié)日,是人們宴飲、賦詩、登高、射獵、歌舞的佳節(jié)。南朝時期,江蘇彭城的戲馬臺、南朝宋劉裕在江蘇江寧建造的樂游苑等,是重陽節(jié)南朝君臣游樂、飲宴或射獵之所。南朝梁任昉、沈約、劉苞、何遜都有在樂游苑侍宴歡會的詩作。從南朝至唐代,射獵都是重陽節(jié)一個重要的娛樂節(jié)目,梁建文帝蕭綱《九日侍皇太子樂游苑詩》:“紫燕躍武,赤兔越空。橫飛鳥箭,半轉(zhuǎn)蛇弓?!绷衡准缥帷毒湃帐萄鐦酚卧窇?yīng)會詩》:“飲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驄。塵飛金埒滿,葉破柳條空?!蹦铣惡笾饕灿兄仃柹浍C的詩:“連翻北幽騎,馳射兩園旁?!北敝芡醢毒湃諒鸟{詩》:“黃山獵地廣,青門官路長?!薄吧漶R垂雙袋,豐貂佩兩璜?!庇纱丝梢?,重陽節(jié)射獵的習(xí)俗在南北朝基本相同。南朝陳朝的陳叔寶不但喜歡聲色,也喜愛犬馬,國家面臨危亡,仍不忘重陽節(jié)走馬射獵。他的《五言同管記陸瑜九日觀馬射詩》:“連翻北幽騎,馳射西園旁。”“分為從逸賞,方追塞外羌。”雖然標榜觀看走馬射箭并非是為了逸樂,是要學(xué)習(xí)塞外北方民族的騎射本領(lǐng),但掩蓋不了他耽于享樂、吟風(fēng)弄月和沉湎酒色的生活。陳叔寶的荒唐和無所用心終使其成了一名亡國之君?!短茣肪矶涊d,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太宗李世民“賜文武五品以上,射于元武門”[23]500。唐高宗李治《九月九日》詩也寫了一次重陽節(jié)騎射活動:“揮鞭爭烈電,飛羽亂星光。柳空穿石碎,弦虛側(cè)月張。”唐玄宗“先天元年九月九日,御安福門觀百僚射,至八日乃止”。開元四年,唐玄宗賜百官九日射,遭到給事中許景先上奏章反對,認為皇帝賜宴射,“古制雖存,禮章多缺”,“既不足以觀德,又未足以威邊,耗國損人,且為不急”。玄宗皇帝取消了射箭活動,但到了開元二十一年,玄宗認為:“緬慰古詞,罔不率由,自我而闕,何以示后?”九月九日又賜射于安福樓下[23]500-501。從《唐會要》的記載來看,重陽射箭活動一直持續(xù)到開元年間。重陽節(jié)的騎射活動多是封建王朝的皇帝或有一定權(quán)勢的武將組織的娛樂活動。作為一般的文臣、詩人、下層官吏和社會各階層的平民百姓,他們更多的是登高飲宴歡會。

初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九月九日在南昌滕王閣揮筆而就的。王勃去交趾(現(xiàn)越南河內(nèi))尋父,路經(jīng)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閻公(閻伯嶼)大宴賓客。王勃為滕王閣作序,其序文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令閻公和眾人心悅誠服,飲宴盡歡而散。閻公等人的重陽高會,王勃為我國古代文學(xué)留下了千古絕唱《滕王閣序》。

人的心情會隨著生存環(huán)境、人生遭際、現(xiàn)實處境的變化而變化。有詩歌流傳下來的詩人,多數(shù)擔(dān)任過不同職位的官職,文化水平較高,即使是一介布衣,也具有普通百姓不具備的文化品位。和普通百姓只把重陽節(jié)作為一個民俗節(jié)日不同的是,詩人們往往將節(jié)日看作聚會暢飲、吟詩作賦的娛樂平臺。唐張說《岳州九日宴道觀西閣》:“佳此黃花酌,酣余白首吟。參佐多君子,詞華妙賞音?!?唐錢起《九日宴浙江西亭》:“詩人九日憐芳菊,筵客高齋宴浙江。漁浦浪花搖素壁,西陵樹色入秋窗。木奴向熟懸金實,桑落新開瀉玉缸。四子醉時爭講習(xí),笑論黃霸舊為邦?!碧评钊河瘛堕L沙九日登東樓觀舞》:“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笤翠,婉如游龍舉。越絕罷前溪,吳姬停白纻?!彼侮淌狻毒湃昭缂托焱ㄅ许崱罚骸吧⒉妩S花兩佩萸,粉饘蓬餌酹觴初。清歌咽后云生袂,妙舞翻時雪滿裾。上客采桑逢木密,佳人投釣得王馀。秋光屈指猶三七,莫向賓朋綺宴疏?!睆堈f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長期在朝中為官;錢起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年進士,大歷十才子代表人物之一;李群玉才華出眾,“詩筆妍麗,才力遒健”,被唐宣宗授弘文館校書郎;晏殊是宋代前期著名詞人、政治家,官至兵部尚書。這些詩人因為位居高位,屬于社會上層人物,具備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和社會關(guān)系,他們在重陽節(jié)宴飲、觀舞、作詩,可以在宴會上高談闊論,觀佳人臨水垂釣??梢娭仃柟?jié)的歡愉是上層文人的雅趣。但即使一般的下層文人或是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重陽來臨之時,他們也會尋找暫時的歡樂。唐杜荀鶴科場屢敗,一生坎壈,生活在晚唐社會動亂之際,其《重陽日又作》:“一心重陽上古臺,亂時誰見菊花開……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鄙鐣觼y狀態(tài)之下,誰還有心去賞菊花呢?但重陽到來,還是要登上古臺望遠,大家在古臺上用手打著節(jié)拍高聲歌唱,互相提醒著不到日落西山不要回去。唐元凜《九日對酒》:“嘉辰復(fù)遇登高臺,良朋歡笑傾金罍……未保離亂今日后,且謀歡洽玉山頹。”元凜生平不詳,也應(yīng)該是生活于晚唐的詩人,他也把重陽節(jié)看作“嘉辰”,節(jié)日這天與好友登臺痛飲,人們不能保證離亂之后還會有這樣的良辰美景,暫且在一起歡快暢飲吧。元凜此詩頗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意味。宋代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其詩歌多懷念故國之作,他也寫下了很多重陽詩歌,如:“斜日更增秋慘淡,黃花應(yīng)怪客凄涼”(《九日小疾不出》),“照江丹葉一林霜,折得黃花更斷腸”(《九日》),“采菊泛觴終覺懶,不妨閑臥下疏簾”(《重九不出遣懷》)等,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陸游對重陽節(jié)的重視,只是由于年邁或多病,不能像他人一樣外出度過佳節(jié),因此造成詩人情緒不高。一旦有機會外出登高宴飲,他也會有短暫的歡飲。如陸游《重九會飲萬景樓》:“粲粲黃花手自持,登高聊答此佳時。纖云不作看山崇,斗酒聊寬去國思。落日樓臺頻徙倚,西風(fēng)鼓笛倍凄悲。彭城戲馬平生意,強為巴歌一解頤?!标懹我簧鷪猿挚菇?,但屢遭排斥,壯志難酬。詩人希望能夠像古人在戲馬臺那樣快意平生,但那只是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如今重陽佳節(jié),只能心懷萬千思緒,勉強為身邊的歌聲開顏歡笑。陸游這首詩,是在歡愉的表象下寫得異常沉重的一篇,呈現(xiàn)出來的是重陽節(jié)詩人在山河破碎情勢下強顏歡笑的無奈。作為文人騷客,不論窮達,飲一杯重陽酒,可以度過輕松愉快的一天,也可以暫緩思鄉(xiāng)之情,以慰家國愁思。

(二)“此生能凡幾重陽”

在一年四季當(dāng)中,重陽節(jié)過后,接著到來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霜降、立冬和小雪,意味著重陽過后,萬木凋零,冬天即將到來。相對于人生來說,人之將老,正如秋之入冬。所以,重九既能讓人產(chǎn)生 “但愿人長久”的長壽期盼,也能令人產(chǎn)生人生苦短的悵惘。重陽詩歌中,有歲月易逝的無奈,嘆老哀老的感慨,有直面衰老的曠達,也有暮年終于撥繁離冗、回歸故鄉(xiāng)的欣慰。

白居易《九日醉吟》:“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身從漁父笑,門任省羅張。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嘆時論倚伏,懷舊數(shù)存亡。奈老應(yīng)無計,治愁或有方。無過學(xué)王績,唯以醉為鄉(xiāng)?!卑拙右讘?yīng)是元和十年(815年)因得罪當(dāng)?shù)辣毁H為江州司馬。白居易被貶時43歲,正值人生壯年可以大有作為的時候。這次被貶對白居易打擊很大,令他憤懣不平,其思想開始逐漸走向消極。白居易曾作《琵琶行》,借被拋棄的青樓女子以抒淪落之感。白居易在寫《九日醉吟》時,在江州已經(jīng)度過了三個重陽節(jié),他用劍匣落滿塵埃以喻自己懷才不遇,用長囚于籠中的鳥以比自己不能施展才智。不論“嘆時”也好,“懷舊”也好,是沒有什么辦法阻擋人一天天老去的,心中的憂愁怎樣緩解和祛除,只有靠飲酒,一醉解千愁。人生壯年遇到巨大挫折,悲嘆哀吟乃人之常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情況下,便會產(chǎn)生命運之前的無力感,時光的流逝往往又給人深深的無奈感。“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保P(guān)漢卿《喬牌兒》)“閑讀舊題嗟歲月,功名回首鬢毛蒼?!保ㄋ魏渡戏獾歉摺罚┖僦炼Y部侍郎、徽猷閣直學(xué)士,回首往日功名,而今已白發(fā)蒼蒼,“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宋范成大《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人不論聲名如何顯赫,壽命多么長久,都難免一死 。詩中既有人生終歸一死的無奈,也有看破生死的曠達。面對生老病死的無奈,人們在秋冬交匯的重陽節(jié)嘆老哀老也就難免了,如:“嘆老堪哀柳,傷秋對白蘋”(唐李嘉祐《九日》),“傷秋非騎省,玄發(fā)白成斑”(唐司空曙《九日洛東亭》),“生別未會遇,死別已冥漠”(宋周行己《九日登高有感》),“欲從此夕頹如醉,試問明年健者誰”(宋丘葵《和所盤九日》)等。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古人感于人生苦短,便也產(chǎn)生珍惜光陰、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不論最初的起源是什么,這些節(jié)日大都逐漸演化為民眾享樂共歡的時光。杜甫一生仕途蹭蹬,晚年更是飽受饑寒流離之苦。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也終因當(dāng)?shù)勒邔λ哪暥癁榕萦埃麑γ\的態(tài)度卻使人敬佩。其《登高》是大歷二年(767年)夔州登高所作,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可謂千古絕唱。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老年多病、霜染雙鬢的凄苦與悲哀。安史之亂中,杜甫曾陷于賊,由于官品較低并未被囚禁,期間他寫下了《九日藍田崔氏莊》:“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卑彩分畞y發(fā)生時,杜甫四十多歲,尚不能算老,詩人認為自己正在老去,但遇到重陽節(jié)要強自寬懷,與朋友飲酒盡歡。尾聯(lián)感嘆人生易老,戰(zhàn)亂之中,明年聚會還會有誰健在呢?所以要珍惜當(dāng)下,盡管醉酒了,還是要好好看看手中的茱萸,也就是要珍惜眼前友人間難得的歡會,珍惜朋友間聚會的友情。宋楊萬里有詩和杜甫詩意則完全相反:“但令有酒對籬東,管得山名不是龍。榨里潑醅迎節(jié)里,雨中移菊自城中。多時不飲今辭醉,一笑相歡古罕逢。我輩明年當(dāng)更健,不須子細看萸紅?!保ā毒湃照凶由?、子西嘗新酒,進退格》)此詩的感情基調(diào)和杜甫詩不同,重陽節(jié)只要有酒就行,登高的地方哪里皆可,不必是龍山。長時間沒有飲酒了,盡管是重陽節(jié),也不能喝醉。明年我們的身體會更健康,所以今日重陽沒有必要仔細看茱萸,看茱萸的時間來日方長。這首詩取與杜甫相反之意,抒發(fā)了重陽友人聚會的豪放情懷。宋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評價楊萬里性情“剛毅狷介”“遇事則發(fā),無所顧忌”[24]5712,可見其直率豪爽;而他在朝中做的官沒什么權(quán)力,且“他一生視仕途如敝屣,隨時準備唾棄”[25]442,可謂拿得起放得下。

徐鉉仕南唐和北宋兩朝,其《九日落星山登高》詩,面對歲月流逝,白發(fā)滿頭,表現(xiàn)了一種坦然自適、放達隨意的生活態(tài)度:“……巖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遙看客垂綸。風(fēng)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南宋吳芾官至龍圖閣直學(xué)士,乾道五年(1169年)致仕,后十四年卒,年八十。其《重陽再和乙丑歲韻》則表達了回歸田園的慶幸和喜悅以及對過去沒能及早實現(xiàn)“素志”的悔恨:“老去逢秋倍感傷,此生能凡幾重陽。喜君綠蟻初父甕,容我黃花滿泛觴。幸返丘園如素志,況陪新舊話中腸。已拼今日如泥醉,苦恨頻年客異鄉(xiāng)。”吳芾致仕時66歲,已經(jīng)是一位老人,去日無多,所以才會遇秋感傷,而究人之一生能夠遇到多少個重陽節(jié)呢?告老回到家園是詩人向來的心愿,回到家鄉(xiāng)可以和新朋舊友盡情暢談,遇到了重陽節(jié),拼著爛醉,也要開懷痛飲,真悔恨那么多年客居異鄉(xiāng),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自由自在、順心自適地歡度重陽節(jié)。中國古代士人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在年輕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遇到挫折或到了人生暮年,才會對所追求的人生價值進行反思?!按松芊矌字仃枴?,是對失去時光的追問,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對自然適意生活的追求,都是詩人生命意識的體現(xiàn)。

重陽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歲時節(jié)日,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盡管其中的民俗活動在各地不盡相同,但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說明了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俗魅力和文化魅力。有關(guān)重陽的民俗活動,由于大量文人的積極參與,產(chǎn)生了大量與重陽有關(guān)的文學(xué)作品,其中以詩歌為最多,其文學(xué)成就以唐宋兩代為最著。重陽詩歌既反映了重陽節(jié)日所承載的民俗活動,更表達了詩人多方面的思想情懷。因此,通過重陽詩歌,我們可以領(lǐng)會重陽佳節(jié)詩歌的審美意蘊,也可以領(lǐng)略重陽節(jié)俗的文化價值。

[1]呂氏春秋·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2006.

[2][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2.

[3][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M]//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南朝]范曄.后漢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2.

[5][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7][宋]朱熹.四書集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8][漢]班固.漢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2.

[9][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M]//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盧守助.晏子春秋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唐]韓鄂.歲華紀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6][南朝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17]王季思.全元戲曲: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

[18]藍光中.民俗節(jié)日詩歌賞析集[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10.

[19]王蘧常.顧亭林詩集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南朝梁]鐘嶸.詩品[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1]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1989.

[2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23][宋]王溥.唐會要[M].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24][宋]周密.癸辛雜識[M]//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5]郭紹虞.中國歷代著名文學(xué)家評傳:三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歡
重陽節(jié)重陽詩人
話說重陽
寫在重陽(外三首)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50
曬娃還要看詩人
重陽話“高”
重陽詩會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58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重陽節(jié)
詩人貓
重陽節(jié)為什么稱為“重九”
重陽節(jié)
井研县| 临潭县| 孙吴县| 耿马| 福清市| 涪陵区| 台北市| 苍山县| 和平区| 南京市| 海原县| 长垣县| 莲花县| 汉中市| 青岛市| 广安市| 岳普湖县| 岳阳市| 子洲县| 阳东县| 盈江县| 民勤县| 台安县| 平舆县| 福贡县| 玛多县| 大同市| 开化县| 河津市| 成安县| 精河县| 博白县| 光山县| 依兰县| 宜君县| 淄博市| 武山县| 冀州市| 柘荣县| 遂宁市|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