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軍
(北京師范大學 珠海分校寫作研究中心,廣東 珠海 519085)
文學批評家應該怎樣說話?
——當前文學批評的問題及對策①
郭海軍
(北京師范大學 珠海分校寫作研究中心,廣東 珠海 519085)
文學批評;立場;倫理;讀者;體式
當前文學批評的問題在于:立場游移混亂、立場缺失、立場西方化,幾近于市場的奴隸和創(chuàng)作的附庸;缺少相應的藝術感悟能力,受現(xiàn)實功利牽絆,放棄批評的良知與責任;文學批評與讀者嚴重疏離;批評語言和批評體式過于“學術”化。為此,文學批評家應該秉持堅定而正確的立場,以公正寬容之心面對文學現(xiàn)實,并同時以富有文學性的美文批評引領讀者大眾的藝術趣味和審美方向。
②錢好.王安憶:如今文學批評使我恐懼[N].文匯報,2013-06-20.
僅從影響和效果來看,近些年來的文學批評就已經越來越式微?!叭毕薄笆дZ”“失效”的持續(xù)非議里,既有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輝煌期”的深切眷戀,也包含對當下批評現(xiàn)狀的強烈指摘。2013年,王安憶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今天的文學批評使我感到恐懼,對所有的批評我都是不看的”,認為文學批評對作家創(chuàng)作常常是強勢介入和蠻橫曲解,真正嚴肅認真的批評反而沉默。有數量沒質量的批評,在讀者群里也是聲音“洪亮”,聽者寥寥。批評家自己亦處于尷尬和窘迫中。這種作者不買賬、讀者不滿意甚至批評者自己也無奈的狀態(tài),顯示出當前文學批評的基本功能漸趨衰退,以至于對批評的“批評”不絕于耳。究其實際,除去市場經濟環(huán)境、體制化的生存訴求、社會轉型期的多元文化標準、評論者理論素養(yǎng)和水平等諸多因由外,文學批評的發(fā)聲方式及批評文體的美學營構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為此,文學批評家應該怎樣說話,是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文學批評家站在什么位置上說話,也即文學批評所持的立場。這個立場應該是明確的,同時也是基本穩(wěn)定的。批評家可以根據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隨著個人認識理解人生人性的深廣度,適時修正或調整自己的發(fā)聲位置,但求真向善審美的本質定位不會也不應該改變。這本來是文學業(yè)內人士應具備的一種常識,沒有多加闡釋的必要。然而,當前的文學批評界卻表現(xiàn)出立場游移混亂、立場缺失、立場西方化等諸多弊端。
文學批評立場的游移混亂源于文學價值標準的失衡。主要體現(xiàn)為批評家隨波逐流“跟風走”,以多種面孔說話,卻發(fā)不出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新世紀之交,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相伴隨的文學潮流和文學現(xiàn)象,正處于中國文學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紛繁境地,但批評家對此卻缺少切實有效的分析和把握,從而也就喪失了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與讀者閱讀的指向能力。當余秋雨感悟中華文明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文化散文”面世之時,一方面是讀者的熱烈追捧,另一方面卻是批評界的攻訐指責。批評界糾纏于作者是否“認錯”“懺悔”的歷史追剿,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對余秋雨散文文本的內在審美解讀。當所謂“下半身寫作”興起時,否定之聲首先從批評家那里響亮地發(fā)出,使得不少普通詩歌讀者以為尹麗川等人就是文學流氓。十多年前,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博得了眾多著名批評家一邊倒的贊美,以至于現(xiàn)在還有讀者以為城市里的牛糞是美的(《城市牛哞》),農民進城就得要扛著鐵锨(《扛著鐵锨進城》)。諸如此類立場游移判斷失據的情形,在文學批評界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批評家本身理論修養(yǎng)不夠,藝術感悟力不強,缺乏文學的“歷史意識”和“人文情懷”,當然也就無法確立自己恒定的批評立場。這是當前文學批評界最值得重視的問題之一。
在普通讀者那里,對文學批評最失望的是其沒有立場。某些文學新作甫一上市,腰封上著名批評家的精短“推介語”即赫然入目。而事實卻是,被推介的作品相當多是名至實不歸。不敢懷疑的讀者,此時只能自認為閱讀水平太低。事實上,當批評家們頻繁出入于各種機構組織的研討會、座談會的時候,他們的評論文章很多類似于當下市場環(huán)境中的某種“影評”“畫評”,成為不折不扣的商業(yè)化批評(有人稱作“紅包批評”)。此外,人情化批評的數量和頻率更多和更高于商業(yè)批評。罔顧創(chuàng)作實際,從現(xiàn)實生存的人際關系需求出發(fā),一味地吹捧和贊美卻不敢或不愿說出作品的“壞處”,是人情批評的主要特征。如第五、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公布之后,有關“羊羔體”和周嘯天詩詞引起了極大爭議,批評界任由網絡等公共媒體眾說紛紜,卻發(fā)不出本應該有的客觀評價聲音。而“中國文學史難得、世界文學史罕見”①中國文學史難得、世界文學史罕見的史詩《嶺南歌》——評柳忠秧的長篇史詩《嶺南歌》[EB/OL].鳳凰網廣州站:2012-12-10.2014年5月因魯迅文學獎提名引發(fā)爭議時,本文作者曾接受媒體專訪,稱原文已被改動,原意被曲解。http://gz.ifeng.com/wenhua/detail _2012_12/10/473361_0.shtml的作品評價,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商業(yè)批評和人情批評的親密媾和。這種不持立場唯利益唯人情是圖的評論,嚴重降低了讀者的信服力,對文學批評的傷害最大。
批評立場西方化的傾向,基本集中在“學院式”批評。學院批評的優(yōu)點是學理性強、行文規(guī)范,從業(yè)者大都經過博士學歷的專業(yè)訓練,講求批評的理據性和權威性。缺點在于,離文學現(xiàn)場較遠,因而對創(chuàng)作實際把握不夠,加之刻板的學術訓練導致藝術感悟力不足,難以形成自足有效的批評原則,因而常常把西方文藝學者的立場當作自己的立場。于是,學院式批評必然要“言必稱希臘”地引經據典,左一聲“薩義德”,右一句“阿倫特”,張嘴閉口都是“伊格爾頓”“弗蘭克·富里迪”等等,借用舶來的理論標尺以“術語轟炸”的方式生搬硬套地衡定作品,把形象鮮活的文學創(chuàng)造肢解成了無生氣的學術碎片,形成新的“學術八股”。讀者在“看不下去”“看不懂”的抱怨中,指斥這一類批評是“學者黑話”。為避刻薄之嫌,恕不在此枚舉實例。
以上所列三種文學批評立場的現(xiàn)狀,自上世紀90年代演化至今,已經愈來愈顯明突出,造成文學批評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這樣的情形,使文學批評的獨立性越來越差,幾近于淪為市場的奴隸和創(chuàng)作的附庸。作家和讀者從“不信”到“不聽”,使得批評家的說話沒有底氣。
從寫作的層面看,文學是一個龐大的言說系統(tǒng),起碼應該包括三種寫作類型: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由此也就派生出文學從業(yè)者的三種身份:作家、批評家、學者①朱壽桐.重新理解文學批評[J].文藝爭鳴,2012(2):44-49.。:現(xiàn)實中,作家與批評家的區(qū)別明顯,批評家和學者卻常常被重合為一類。例如,連續(xù)六屆魯迅文學獎中的“優(yōu)秀理論評論獎”,已有29部(篇)獲獎作品,其中批評與理論研究的界限卻極為模糊。實際上,人們忽略后兩者的差異性,是因為文學批評的獨立性沒有得到有效彰顯。個中緣由,在于是否堅持了文學批評的立場、倫理、知識構成、藝術感悟力等職業(yè)操守和素養(yǎng)。這也是文學批評家說話的底氣所在。
1.文學批評家的立場
毋庸置疑,作家、批評家和學者在從業(yè)立場的本質定位上,都必須具有求真向善的持守。以此為基準,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又應該也是必然地各有追求。比較而言,文學研究總體上是“回望式”的視角,偏于“過去時”,更注重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思潮和現(xiàn)象的既往,就此梳理和總結文學發(fā)展流變的規(guī)律與特征;文學批評則是對“即時性”或“當下性”的把握,側重于“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的聯(lián)系,關注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現(xiàn)象的現(xiàn)場,進而為作家和讀者提供建議和引導。概言之,學者做的是學科理論體系與專業(yè)知識的建立和辯證,強調客觀性;批評家從事的則屬于“啟蒙性”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強調主觀性。其中并無孰高孰低的區(qū)分,乃是職業(yè)屬性使然。為此,文學批評家應該確立的是緊扣時代脈搏的求真向善的啟蒙立場,既體現(xiàn)出文學批評的良心和責任,也能真正發(fā)揮文學批評有效且良性的影響力。前述批評立場的三種亂象,主要的根源就在于此。
2.文學批評家的倫理
從倫理角度看,文學批評家的啟蒙,也成為批評文本的最終目標。若要達到此目標,批評就要恪守求真向善的倫理原則,由此形成一定的精神高度,在準確把握創(chuàng)作實際的基礎上,通過批評文本與讀者一起探討“理想人生”。面對作家及其作品時,批評家在態(tài)度上應是寬容的、平等的,既不能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也不能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更不可低眉順目、討好逢迎。法國批評家蒂博代在《六說文學批評》一書中認為,文學批評可以分為“尋美的批評”與“求疵的批評”。但在當前的文學環(huán)境中,要求批評家好處說好、壞處說壞頗為不容易?;蛘呤钦f“優(yōu)點”不易,說“缺點”更難。這取決于批評家是否堅定地據守求真向善的啟蒙立場,從而確定文學批評的獨立性地位。唯此,才能建立批評家的責任感與自信心,以使批評倫理付諸于實踐。70多年前的《咀華集·咀華二集》之所以到今天還廣受贊譽,客觀上印證了批評家李健吾堅守和踐行求真向善的批評倫理的可貴,也為當前的文學批評樹立了榜樣。比較之下,前些時間肖鷹教授等對韓寒創(chuàng)作近乎“罵評”的情狀,可作為立場失衡和倫理失據的鮮明例證。
3.文學批評家的知識結構
文學批評應該具備思想高度和精神高度,同時也要有相應的審美水準。二者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思想高度指向批評家思考的深度和廣度,精神高度則來自于批評家的倫理水平。雖然這兩種“高度”都與批評家的知識構成有關聯(lián),但思想高度和知識積累的聯(lián)系尤為密切。對于批評家來說,知識是思考的依托和判斷的理據,其間不同的只是知識的多寡與思考的深淺。宏觀上看,批評家的知識結構要從業(yè)內和業(yè)外兩個方面來搭建。業(yè)內知識包括中外文學史實、理論方法以及兩者的流變沿革,業(yè)外知識則要含括哲學、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既要有歷時性的把握,也要有共時態(tài)的關注。唯有如此,文學批評才能具備堅實的思考與判斷的邏輯基點。否則,僅憑一己一時的感受,批評只能成為作品的淺易讀后感和簡單注腳。與此相對,也要注意防止有知識的批評家僵化落伍,成為“智識販賣所的伙計”(梁遇春語),這種情形在當下的學院式批評中屢見不鮮。最好的狀態(tài)當然是批評家對自己的知識構成融會貫通存乎一心,以綜合性的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切實的新見解、新觀點。當然,要扭轉文學批評缺少知識與亂用知識的現(xiàn)狀,尚需批評家進一步的自省和努力。
4.文學批評家的藝術感悟能力
立場、倫理、知識構成只是文學批評家的必備條件,卻不是決定性的要素。只有通過藝術感悟的審美轉化,立場、倫理、知識才能在文學語境中生成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所以,藝術感悟能力或稱審美能力的強弱高低,是文學批評家之所以為批評家的關鍵之所在。批評家作為專業(yè)讀者,在對作品進行審美感悟和把握時,固然需要天賦和靈氣,但更要通過后天的學習積累培養(yǎng)“音樂的耳朵”。這本是老生常談,卻成為當前文學批評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顯在的事實是,不少批評家分析作品時,會談到哲學、歷史、社會、文化等多種內容,就是不談作品的美學元素體現(xiàn)在哪里。或者說,在這樣的評論文章里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文學。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或沒有相應的藝術感悟能力,無法發(fā)現(xiàn)美之所在;二是受現(xiàn)實功利牽絆,對文學性較差的作品故意視而不見或避重就輕,放棄批評的良知與責任。這種狀況,在當下的詩歌批評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讀者想弄明白,批評家就是不說,其奈我何?此時,文學批評所輕視和忽略的,是其最基本的說話對象。
我們所掌握的關于文學批評功能的常識,通常是說文學批評處于創(chuàng)作和閱讀之間,是聯(lián)結作家與讀者的橋梁與紐帶。按此理解,批評家就要一面對作者說話,指出其創(chuàng)作的優(yōu)點與不足;一面對讀者說話,引導其閱讀的角度和方法。而且,對讀者說的話還要更多些,如作家寫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寫的好不好,價值和意義在哪里等等。但現(xiàn)狀卻是,批評家很少與讀者說話,他們似乎更喜歡和作家說話,和各類媒體說話,甚至于和自己說話。這也成為當前文學批評備受指責的原因。
事實上,文學批評家的說話對象應該更偏重于讀者。一方面,文學批評的固有功用,決定了批評家必須面對讀者;另一方面,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際與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也需要批評家對讀者說話。文學批評的啟蒙立場,就體現(xiàn)在面對讀者說話的寫作實踐中。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層面看,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發(fā)展早已超出了當代文學史教材所涵蓋的史實范圍,在傳統(tǒng)的文學型類之外,還有大眾化文學、新媒體文學的逐漸強盛,使得當今文壇已產生結構性變化。體量龐大、數量眾多的作者及其作品,越來越顯示出從文學觀念、寫作方法到審美趣味、價值追求的分化和多元。無論是宏觀的把握認識還是具體作品的微觀分析,讀者都迫切需要批評家的指向與引導。
從時代發(fā)展的層面看,當代中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農業(yè)文化向工業(yè)文化的社會轉型,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由落伍到勇起直追的奮進精神。但是,歐美國家一二百年前就已完成的工業(yè)化進程,與還在農業(yè)社會里踱步的古老中國形成了較長時段的歷史錯位。當我們打開國門快速追趕的時候,這種“錯位”對政治、經濟、文化直至具體民生等領域和觀念的沖擊性影響,都在新時期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鮮明而復雜的印跡。晚近三十年的社會發(fā)展與中國文學的同步性、互文性,恰如胡適所說的“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這就要求文學批評不僅應該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部分析,還要關注作為創(chuàng)作之源的外部生活現(xiàn)實,立體性地讓讀者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
以近幾年文學批評界的熱點議題之一“城市文學”為例。不少評論者都把晚清以降中國文學對現(xiàn)代城市的描述前后貫通,認為城市文學或所謂的“城市想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藝術表達過程。殊不知這種判斷的背后,是對百多年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懵懂體認,由此也曲解了“城市文學”的內涵。批評家應該明白,進城的農民工對現(xiàn)代城市的感受和駱駝祥子對北平的認知根本不同,“打工文學”面對的燈紅酒綠與穆時英等人筆下的紙醉金迷也有本質的區(qū)別。此處的“不同”與“區(qū)別”,揭示了今天的“城市文學”只有和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相對應,才具有題中之義。
這個例證表明的是針對某一時段創(chuàng)作形態(tài)的特殊性,文學批評能夠給予讀者的啟發(fā),屬于宏觀上的導引。但是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讀者可能更需要對于具體作家作品的微觀解讀,而文學批評恰恰在這方面尤其做得不夠。宏觀梳理多微觀辨析少的文學批評現(xiàn)狀,與批評家逐漸臣服于學院化的評價體系有關,也與批評家文本分析解讀能力的弱化相聯(lián)。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批評家對文學批評的終極目標缺乏清晰認識和準確定位。
依照前文所述,文學批評應該立足于啟蒙立場,以辨濁揚清、去蕪存精、不畏權謀、不媚世俗的倫理姿態(tài),借助良好的藝術感悟力,為讀者大眾指引通向文學審美的正確路徑。換言之,文學批評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引領讀者感受作品中的人生內容,進而認識和把握其中隱含著的人性的真假善惡美丑。潛在的是人性,外化則為人生,兩者互為表里地顯現(xiàn)為人的形象、社會的形象以及人世間的一切。對此的感悟和藝術表達,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批評家讀解作品,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讀者理解作品。讀者基于批評的引介才能更好地認知這種藝術化了的人生內涵,由此產生對自我生活與生存的進一步思考,最終旨歸在“如何生活”。所以,文學批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通過對作品的研判和解析,導向讀者對自我生活的回味與反思。從這個終極目標來看,文學批評就是作家創(chuàng)作層面之上的再創(chuàng)作。批評家的這種批評/再創(chuàng)作文本,也就成為面對讀者的另一種文學表達。
文學批評并列于作家創(chuàng)作,是具有獨立文體特性的藝術化表達。如果批評家都能堅持這樣的寫作信念,文學批評功能的良好實現(xiàn)和影響力的有效發(fā)揮,就得到了最終保障。但現(xiàn)實中的批評文體實踐卻難盡人意,有些批評文本甚至令人不堪卒讀。這種接受上的障礙,往往不只是因為內容觀點,也來自批評家的表述語言和文體形式。
在表述語言方面,當前的文學批評以“學者化”或“學術化”為主流。典型的特征是理論術語層疊繁多,晦澀難懂;句法歐化,纏繞錯雜;借用西方文藝理論資源引經據典,狀貌高深。表達效果顯示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多知識性,對作品的具體感受疲弱,文字表達僵滯呆板,毫無文采。閱讀這樣的評論文章,比理解作品還困難。動輒上萬字的長篇大論,可謂“你不說我還明白,你一說我反而糊涂”。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xiàn)在學院派批評家的文本中。與此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則是沒有多少學理性,也少有注釋引用,只采用貌似質樸的生活口語句句道來。讀者懂則懂矣,但評論者對作品的理解卻令人失望。語言拖沓,言不及義,僅有熱情,見不到或少有作者的藝術感悟。這種情況,多見于某些地方性報刊的文學版面。這兩種表述一深奧一淺直,狀似南北二極,本質上均屬于欠缺對批評語言的駕馭能力。前者的“學術話語”與后者的“膚淺敘說”,都是既造成了對讀者的輕慢,也直接傷害了文學批評的功能和效果。
若要療救文學批評語言的上述病癥,除了強化批評的基本素養(yǎng)之外,更須已經成“家”、正在成“家”和準備成“家”的寫作者,具備體悟批評語言獨特“語法”的自覺性與緊迫感。僅從讀者接受的角度看,批評的“語法”需要包括形象性、情感性、啟發(fā)性和筆法的靈性。這些“語法”元素內化于批評文本中渾然交融,外顯為文學批評寫作整體上的文學性,從而達到有效引領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批評境界。如海德格爾對梵高畫作《農鞋》的評論①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起源[M]//林中路.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聚積在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里的,是那永遠在料峭寒風中、在一望無際的單調田垅堅韌和滯緩的步履?!谶@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的無聲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谷物的寧靜饋贈,表征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這器具浸透著對面包的穩(wěn)靠性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戰(zhàn)勝了貧困的無言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zhàn)栗。
這段廣被引用的文字,即使不就漢語翻譯再做潤色,也已經顯示出表述語言的魅力。海德格爾面對背景模糊的空間里這雙破舊無用的鞋,看出了梵高的創(chuàng)作用意??赡芤灿衅渌祟I會了作品的涵蘊,但海德格爾的高明在于以文字完美地再現(xiàn)出自己內心的感悟。由想象生成集束式的形象,形象里含蘊著顯明的感情傾向,詩意的語句又準確地傳達出寫作者對畫作內涵的顯明感受。對讀者而言,這段話既是對如何把握畫作的有效啟引,又是相對獨立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本身也可作為文學審美的對象。
當然,批評語言的文學性必須要在批評家對文體形式的自覺建設中,才能得到完美展現(xiàn)。換句話說,若想達到最佳的文字表達效果,批評家就需要傾力打造自己的美文批評體式。如波德萊爾所言:“最好的文學批評是那種既有趣又有詩意的批評,而不是那種冷冰冰的、代數式的批評,以解釋一切為名,既沒有恨,也沒有愛。”②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215.那種經過碩士、博士的刻板文體訓練后,深陷于學術論文規(guī)范而不能自拔的“學院派批評”,正是無愛無恨、冷冰冰的代數式批評的最好范例。而美文批評應該形態(tài)豐富,風格多元,具有感悟性的語言和靈性的筆法,是一種能夠流傳的獨立的文學文體。近幾年來,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文體越來越受到關注,被譽為20世紀最具文學性的批評家,尤其顯示出人們對于美文批評的期待與渴望??晒┙裉斓奈膶W批評作為鏡鑒的,還有勃蘭兌斯、魯迅等人的批評文本。李敬澤在《見證一千零一夜》中的感悟式批評,亦可以成為當下文學評論從業(yè)者的寫作樣本。甚至受到責罵的“酷評”式寫作,其語言形式上的才情魅力也很值得借鑒。
具體而言,以批評語言的文學性為基石,文學批評的美文文體建設尚需另外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批評的個性化,二是批評體式的靈活自由。
批評的個性化是指批評家個人的才情和趣味,他們鮮明地蘊蓄在批評文本中。從寫作的角度看,常常是以文中的第一人稱“我”作為個性內涵的提領;從讀者的角度看,批評家的情與趣統(tǒng)貫全篇,外化成一個引導者的形象。這個形象被讀者信任,不自覺地或主動地跟隨他的指引。勃蘭兌斯、魯迅、李健吾、李敬澤等的文學批評,都具備這樣的文體特質。譬如李健吾論《邊城》:開頭說“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接著談論批評家不是審判者而是分析者,繼而又闡述小說家與藝術家的不同,待到論述《邊城》時,前面的“題外話”已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③李健吾.咀華集·咀華二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4-29.。這樣的寫法顯然不能被一般的評論者所理解,但恰恰顯示出李健吾批評文本的獨特個性。前面的“閑筆”非但不閑,還成為讀者認識沈從文小說價值必須的背景和理據。同時,李健吾自信且視野寬闊的批評個性也會給人以深刻印象。
批評體式的靈活運用,首先決定于批評家對學術論文體式是否保持清醒的認識。20世紀30年代開始,以大學、研究機構為核心的中國現(xiàn)代學術體制基本建立,講邏輯、重實證的西式論文體,逐漸成為中國人主要的思想表達形式。以學術研究為目標,這樣的表達體式有明顯優(yōu)勢;但若用于重感性、講頓悟的文學批評,則對漢語的開放性和意義邊界形成限制,不免有削足適履之嫌。所以,批評家應根據評價對象的各自特性,既可使用論文體式,也可以選擇散文、隨筆、雜文等體式;還可以在序跋、對話、書信、演講等不同體例之間靈活穿行;繼而依個人趣味對格式、篇幅、風格等作自由取舍。在此,文學批評家不但是作品和自我的思想與情感的闡發(fā)者,更是美文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
綜而言之,當前的文學批評需要直面問題,更需要思考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積極尋求解決之策。批評家應該秉持堅定而正確的立場,以公正寬容之心面對文學現(xiàn)實,以富有文學性的美文批評引領讀者大眾的藝術趣味和審美方向。同時,也要認識到文學批評只是過程、手段,文學批評最終要超越自身,把思想的邊界和情感的觸角擴展深入到人生的最遠最深處,以探究“我們怎樣生活”的答案。為此,文學批評界迫切需要再振雄風,重新樹立起張揚波西米亞精神的旗幟。
How Should Literary Critics Speak?——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Literary Criticism
GUO Haijun
(Writing Research Center,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Zhuhai,Guangdong 519087)
literary criticism;position;ethics;reader;postures
The current literary criticism is now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shifted and confused position westernized position,loss of position,subservience to the market,lack of corresponding artistic comprehension ability,realistic utilitarian attitude,abandance of consc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of critics,serious alienation from readers,pedantic criticism language and style.Therefore,the literary critics should adhere to a firm and correct position,face the lierary reality with impartiality and tolerance,and lead the the art taste and esthetic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with lovely pieces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2015年9月1日
郭海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l206
A
1009-9506(2015)12-0020-07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廣東新移民文學的發(fā)展與流變研究”(項目編號:GD14XZW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