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珈
談外國鋼琴練習曲的生命力
外國鋼琴練習曲的生命力主要是指將鋼琴的演奏融入生活,給人以人生的啟迪,促進人類鋼琴藝術的發(fā)展,給社會的精神文明發(fā)展帶來活力。外國鋼琴練習曲借助審美領域的特點,快速進入精神領域,是彰顯生命活力的文化類型。對于鋼琴練習曲,其在自然生命方面所展示的是文化的本體特質,文化方面的則是文化的更高層次。外國鋼琴練習曲實現(xiàn)了演奏者與練習曲目之間的感性交流。
對于學習者而言,練習曲是演奏者在學習進行中所接觸到的一種樂曲的類型。練習曲的發(fā)展經歷了由不固定到特定體裁的過渡,形成一種需要特定技巧的藝術類型,逐漸被世界所認可。
在17、18世紀,歐洲正處于由神權向科學觀念過渡的時期,人們的思維逐漸關注理性,更加注重對自由的探知。當時流行的是“巴洛克”藝術風格,它追求華麗和夸張,主張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tǒng)的約束。這一新的藝術風格在音樂上起步相對較晚,注重思維邏輯性特點,器樂方面的音樂作品被看作是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此時的器樂作品逐漸增多,尤其是古鋼琴的存在和發(fā)展,為其準備的樂曲也早已存在,雖然很多還不能被稱之為練習曲,但是在教學方面目的性很強。
巴赫是德國著名作曲家,為了協(xié)助兒子學琴,創(chuàng)作了二聲部《創(chuàng)意曲集》和15首《三聲部創(chuàng)意曲集》。他采用了自由對位的方式,目的是降低練習者對指法練習的厭倦感。此時,這些作品沒有被準確定位為練習曲,但是其本質是優(yōu)質的練習教材。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增強手指的靈活性,有助于練習二聲部和三聲部,培養(yǎng)藝術境界;《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最杰出的貢獻,價值巨大,進行了深入的技巧探討,是技巧練習的優(yōu)秀教材。
斯卡拉蒂是意大利杰出作曲家,他的鋼琴奏鳴曲被稱之為練習曲或者訓練曲目。這些曲目對奏鳴曲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同時,也有助于對演奏技巧和手法的指導。其作品在技法上略勝巴洛克時代,開創(chuàng)古典主義思想的先河。他的作品采用了二段體的模式,對技法進行積極創(chuàng)新,突破手指的技法,融入身體其他部位,比如刮奏、雙手交叉等形式,形成了具有針對性的主調性的練習曲目。這些演奏技法至今都仍在采用,對鋼琴演奏技法的成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斯卡拉蒂的作品也不是現(xiàn)實意義上的練習曲,但是其在技巧領域的貢獻不容小覷。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鋼琴樂器走入中產階級的生活。古典主義時期,人們對自由的追求更加迫切,思想的解放使得科技出現(xiàn)極大發(fā)展,人們更加關注音樂設施和音樂出版物。此時,古典主義音樂風格達到高潮,主要包含前古典時期和維也納古典時期兩個階段。前者提倡的是對審美的欣賞,將低聲部與和聲部設置為次之的地位,尤其在鍵盤樂器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此時音樂形式多樣,很多著作關注鍵盤演奏的問題,如拇指應用、裝飾音等,成為鋼琴演奏的早期文獻資料,形成了鋼琴教學的理論基礎。而對于維也納古典時期,在聲樂和器樂上的風格更加注重世俗化,樂器制造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都實現(xiàn)了開拓發(fā)展,而鋼琴也逐漸實現(xiàn)完善,很多音樂譜例和技術練習曲目得以收編。鋼琴技術的發(fā)展促使鋼琴在音色、觸鍵等方面更加飽滿。
克萊門蒂的《藝術津梁》代表了完整意義上的練習曲的誕生。這部作品的目的是訓練指法的靈活性,同時也包含大量的鋼琴練習曲目。這些曲目注重指法的靈活和獨立性,包括對雙音、顫音等的練習。作品的特點是節(jié)奏統(tǒng)一、技術規(guī)范,遵照音型結構的特點,同時也包含了部分訓練歌唱的旋律的作品。他的這部作品對日后鋼琴練習起到極大的借鑒作用,既成為訓練指法靈活性的教材,也成為演奏古典樂曲必不可少的前提;克拉莫寫過諸多奏鳴曲,但是被人大量認可的是他的鋼琴練習曲,是提升鋼琴演奏技術的基礎。他的作品吸收了克萊門蒂的優(yōu)勢,也進行了積極創(chuàng)新。他的練習曲簡明,結構縝密,注重技巧的結合使用,希望演奏者的技巧能夠彰顯優(yōu)雅。
19世紀的音樂強調以抒情為主,實現(xiàn)情感的表達。此時,音樂走出皇宮,受到中產階級的追捧,對音樂的渴望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鋼琴制造業(yè)得到較大進步,對鋼琴進行了改善,使得音色更加明朗,很多作曲家身兼數職,投入鋼琴教學,很多作曲家除了使用前人的練習曲外,還形成了具體自身特色的新的音樂體系,編制了自己的練習曲。
練習曲領域最大的變革就是肖邦的27首練習曲,將練習曲提高到藝術性的層次。肖邦的藝術道路受到多人影響,但是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浪漫主義道路。在他的練習曲中,每一首都針對一個技術難點,教學目標比較清晰。肖邦的練習曲突破乏味性,表現(xiàn)得更加生動和形象,使練習曲彰顯生命力。練習曲的作用不單單是教材和文獻,更成為一種藝術品;李斯特賦予鋼琴練習曲最大的內在價值,在練習曲中也能感受到樂隊的整體效果。李斯特在演奏中善于炫技,給練習曲以華麗的外表,曲中充滿了豪情壯志。他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技巧練習,所以他的指法練習比較枯燥,但是卻對技術難題的解決頗具效果。
進入到20世紀,在鋼琴上作曲被很多作曲家喜愛,用鋼琴進行聲音的創(chuàng)造,同時對素材的范疇進行開拓,由此,電聲音樂和技術得以興起,開啟新聲樂的大門。鋼琴練習曲也借助這一新的形式來進行樂曲創(chuàng)作,練習曲的職能由技術的訓練工具發(fā)展為作曲的手段。
德彪西是法國著名作曲家,是這個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創(chuàng)作了12首練習曲,闡述了他對各種鋼琴技巧的演繹和挖掘。整個練習曲包含上下兩冊,上部著重點在于技術的梳理,下部是對特定音型的全面、系統(tǒng)的再創(chuàng)作,以實現(xiàn)更準確掌握練習曲的制作初衷。他所追求的是獨特的音樂,不受規(guī)則的限制和約束,從技術角度分析,主要包含對音節(jié)、六度、裝飾音、琶音等技術的介紹。他的這部作品總結他所有的藝術成就,是20世紀音樂的開啟點。
巴托克是匈牙利鋼琴家和作曲家,他創(chuàng)作了《小宇宙》,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樂感、對鋼琴的風格進行整理和完善。他認為作品的優(yōu)勢是使學生能夠借助這些作品的學習,實現(xiàn)緊跟時代音樂,避免脫節(jié),能夠準確判定音樂的曲風。這部作品從簡單入手,循序漸進地介紹演奏方式和技巧。
綜上所述,鋼琴練習曲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種是代表心理的一種感情,如想象力、感情等。另一種是生理因素,主要是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同時也包括其他身體部分的配合。鋼琴練習曲能夠提高演奏者對于鋼琴的掌控能力,隨著鋼琴本身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練習曲在鋼琴以及鋼琴演奏中的作用貫穿整個發(fā)展史,鋼琴的練習曲的發(fā)展就是鋼琴演奏的不斷深入。當前,很多學習鋼琴的學生對于鋼琴練習曲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對不同時代、國家、地區(qū)作曲家的深入分析,忽略了繼承性。因此,在進行練習曲選擇和學習的時候,不能固定在某個曲目或者作曲家,要進行多風格訓練,否則必將影響演奏上的進步。對于外國鋼琴練習曲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前人經驗的總結,能夠提高鋼琴發(fā)展的規(guī)范程度,促進鋼琴藝術的不斷進步。
[1]王永振,陳霖. 外國鋼琴練習曲的發(fā)展及演變[J].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01:46-50.
[2]劉莎莎. 鋼琴練習曲發(fā)展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3]覃勤. 二十世紀鋼琴練習曲發(fā)展之探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外國 鋼琴練習曲 生命力
王珈(1979 ——)女, 沈陽音樂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霍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