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
從某個角度說,作家是為人和人類的記憶與感受而活著。因此,記憶與感受使我成了熱愛寫作的人。由此,我想起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在一個黃昏,母親指著墻上呈瓣狀的觀音土和散粒狀的黃土說:“孩子,你要記住,這種觀音土和榆樹皮,在人饑餓到快要死時是可以吃的,而那種黃土和別的樹皮,人一吃就會更快地死掉。”
說完,母親回家燒飯去了。而我站在那可以吃的觀音土前,眼前慢慢走來一大片黑暗。從此,我成了一個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當然,中國已今非昔比,它像一道強光,閃耀在世界的東方。而我,是那個命中注定要去感受黑暗的人。在歡樂頌的戲劇中,我總是站在幕布的另一邊。人們都說溫暖時,我感到了寒冷;人們都說光明時,我看到了黑暗。我看到了人的靈魂中有不可思議的丑惡;看到了更多國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錢和歌聲中被掏空和瓦解。
我想到了我們村的一位老盲人,每走夜路,他都要拿著打開的手電筒。天色愈黑,他的手電筒燈光愈明。于是,漆黑的夜晚中,人們很遠就能看見他,不會撞到他。而且,在我們與他擦肩而過時,他還會用手電筒照著,讓燈光伴你走出很遠、很遠。為了感念這位盲人,在他入殮下葬的棺材里,幾乎全都是人們送的發(fā)光的手電筒。
從他身上,我感悟到了一種寫作——愈是黑暗,也愈為光明;愈是寒涼,也愈為溫暖。
中國文學,從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相遇過如此充滿希望又充滿絕望的現(xiàn)實和世界。沒有一個歷史階段能像當下這樣,在無限的光明中又有著無處不在的遮蔽、陰影和模糊。而作家、文學,在今日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中,看到偉大的光明,那是一種真實;聽到悠揚的歌聲,也是一種真實;虛無、唯美,也都是真實的存在。中國的真實是一片巨大的森林,幾十上百的優(yōu)秀作家都在這森林中感受著矛盾而又復雜、蓬勃而又撕裂的中國。而我,則因為是那個上天和生活選定的黑暗感受者,也注定我看到的真實和別人的不同。
我知道,黑暗不僅是時間、地點和事件,還是水、空氣、人、人心和人們最日常的存在和呼吸。因為這樣,我看見了現(xiàn)實中最為日常的黑暗——在有數千年文明的中國,當一個又一個老人在街上摔倒時,大家擔心被訛詐而都不去攙扶。
因為這樣,在我的家遭遇強拆之后,那些關于人、活著、現(xiàn)實和世界驅趕不散的黑暗,就會像大霧一般彌漫在我的內心、生活和筆端——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感知那個世界——我也只能用我自己個人的方式,感知和書寫那個世界。我在黑暗里感受世界,握筆寫作,并從這黑暗里尋找亮光、月色和溫暖,尋找愛、善和永遠跳動的心靈;并試圖透過寫作,走出黑暗,獲求光明。
因為這束光的存在,那個生來就是為了感受黑暗的人就相信,他的前面是明亮的。因為這片明亮,人們就能看見黑暗的存在,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躲開黑暗與苦難。而那位盲人,也可以在他的夜路上,當人們與他擦肩而過時,去照亮前行者的一段——哪怕是短暫的路程。
【原載2014年第29期《環(huán)球人物》】
插圖 / 尋找光明的作家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