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6年前,媒體熱衷討論的話題之一還是:某某導演躋身“億元票房俱樂部”了!
第二年(2010),內地“億元票房俱樂部”導演達到10位。兩年后,這個數(shù)字猛增到51……
又過了兩年,已經沒有人再提“億元票房俱樂部”了——取而代之的是“50億帝黃渤”、“賀歲檔三導演競爭10億俱樂部”。雖然,2014年末的“三導演”都止步10億,但“10億票房俱樂部”里,早已有三位導演穩(wěn)穩(wěn)入座了(徐崢、周星馳、寧浩)。
別說10億導演50億帝了,2013年才在《致青春》里當上主角的楊子珊小妹妹,兩年里拍的三部電影,票房加起來也已經超過10億了。
數(shù)字的更新越來越快。2014全年將近300億人民幣的總票房,換算成美元大約50億,而整個北美的年度總票房也不過是將近110億美元。北美年度票房最高的電影《變形金剛4》的10億美元里,也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市場。已經有人預言,“趕英超美”不需要三年就能完成。
盡管也有人嘲笑說,電影業(yè)在整個文化產業(yè)當中所占的比重不值一哂,但熱錢,還是源源不斷在向這個行業(yè)涌入。剛剛過去的2014年,從投資、生產再到銷售,電影產業(yè)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濃濃的資本味道。
有錢大家賺
2014年,最撬動行業(yè)的舉動莫過于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對電影界的強勢進攻:
3月,阿里巴巴以62億港幣收購文化中國傳媒近60%的股份,成立“阿里影業(yè)”;同月,“娛樂寶”上線,四天之內眾籌到7300萬,投給了《小時代3》、《小時代4》、《狼圖騰》和《不可思異》4部電影。7月,阿里影業(yè)和好萊塢以制作低成本驚悚片聞名的“獅門影業(yè)”達成戰(zhàn)略協(xié)議。原中影集團副總裁張強,也成了阿里影業(yè)的CEO。
4月,百度推出“眾籌頻道”,同樣打算從影視作品的眾籌入手?!饵S金時代》和計劃中的《橫沖直撞好萊塢》都是項目之一。
6月,騰訊推出“為虎添翼”電影計劃,宣稱即將投資《天將雄獅》、《痞子英雄2》等多部大片。9月,騰訊互動娛樂事業(yè)群又宣布,計劃將莫言小說《藏寶圖》拍攝成電影。
不止BAT,8月,視頻網站龍頭優(yōu)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yè)”,很快參與聯(lián)合出品的電影已有12部,總票房超過25億。同樣是8月,愛奇藝也與民營電視劇公司中位居第一的華策影視強強聯(lián)手,共同出資成立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9月,成立3年的樂視影業(yè)宣布完成B輪融資,額度達3.4億。11月,小米又分別與優(yōu)酷土豆和愛奇藝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
這就難怪,這幾年走進電影院,每當一部電影片頭打出“出品”字樣的時候,各家影視公司密密麻麻的名字多得幾乎要溢出銀幕。匆匆一瞥,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小時代》是這樣,《一代宗師》也是這樣,多到15家公司聯(lián)合出品都不足為奇。
從前,詹姆斯·卡梅隆拍《泰坦尼克號》找來??怂构就顿Y,拍到一半超支了,??怂古嘛L險太大,又拉來派拉蒙再出一筆錢,算是協(xié)同出品,主要還是怕步了某些電影公司“一部電影拍破產”的后塵。
但現(xiàn)在聯(lián)合出品的意味可太今時不同往日了。擺明了能大賺一筆的項目(按照更時髦的說法是“IP”),哪家都想插一腳進來,分一杯羹。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有這么多擁有豐富資源的大公司的加入,才保證了這個IP肯定是個能大賺一筆的項目——發(fā)行公司是伙伴,院線也是伙伴,營銷又是伙伴,再加上幾個互聯(lián)網基因的小伙伴,想不紅都難——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和明星的走紅也是一樣的:曝光率決定一切。
有人幫你決定
有了錢,當然就有了任性的資本。萬眾寵愛的IP,制作費不是問題,怎么豪氣怎么來——《小時代》帶四姐妹玩轉羅馬,拿下007都借不到的頂級游泳池;《一步之遙》件件西裝都是阿瑪尼,連箱子都是從巴黎專程運來的路易威登,每件都是博物館收藏的真古董。《大鬧天宮》的后期,據(jù)說調動了全國的CG電影特效從業(yè)者,整整做了一年。
雖然電影拍出來各有各的爛吧,花出去的錢還是不愁收回的。票房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電影的植入廣告,2013年總收入10億,超過電影貼片廣告收入(6.5億),2014年又迅速增長到15億,把電影院映前廣告(12億)也給超越了。
想想看,你去年在電影里看到多少廣告了?有陣子我連看三部電影,都看到了同一包酸酸乳,也真是醉了。豪氣的國內品牌不僅在國產片里硬插入,還出口到好萊塢大片里去,《變形金剛》就是伊利——抱歉,我是想說一例。
不過遺憾的是,錢帶給電影業(yè)的并不是多樣化再生產的機會——反而,創(chuàng)作受制于票房。青春片市場最大,就一股腦拍青春片;驚悚片最以小博大,時不時來幾部沒有鬼的鬼片;喜劇片最討好觀眾,來吧,一分鐘八個笑點夠不夠?
賺到了錢的電影公司,心思大抵是:如何以更少的錢去套取更多的回報?于是2014年,我們看到太多綜藝電影、粉絲電影,三天一部,五天一波,為了有錢,也任性得很。
最終,296億票房,又大大刷新了紀錄。有人說,是觀眾最有錢。但是,觀眾卻任性不起來——你以為到了電影院看哪部片子是出于自己的選擇嗎?
且不說有多少觀眾是到了電影院才問票房小姐“哪部電影好看”、“3點有什么電影”。即使是預先上網購票,也要看排片慷慨不慷慨。年初,賀歲檔的《爸爸去哪兒》排片率超過30%;年尾,圣誕檔的《一步之遙》首日排片超過70%——也就是說你打開購票界面,滿眼看到的都是他他他。再看一眼拿了金馬6獎的好口碑文藝片《推拿》,首日排片才3%哦,才幾天工夫已經只剩早鳥場或者郊區(qū)場,想看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排片幫你選,廣告也幫你選,歸根結底,都是錢在幫你選——別人花出去的錢,決定了你口袋里的電影票錢即將流向何處。
2014年最突出的一個案例,是年度國產片票房最高的《心花路放》。根據(jù)《電影界》的報道,在線售票的電商“貓眼”,“拿出價值不菲的推廣資源,換來了電影出品方這個稱號。同時,貓眼也是《心花路放》的唯一預售電商平臺,預售票房超過1億元。這不僅僅意味著有大量觀眾買了票、片方賺了錢,也開啟了電影票銷售方‘倒逼’電影院增加排片——預售的票房已經這么多,觀眾拿著這些兌換碼自然想要到電影院里去看電影,那么,為了多多吸金,電影院自然要給《心花路放》最多、最好的場次?!?/p>
“貓眼”如此,其他在線售票電商何嘗不是。格瓦拉、微信都不約而同地有類似“土豪為你買單”的活動,像磁鐵一樣吸附搖擺不定的觀眾。而我們,從未這么像一顆時代里的螺絲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