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雯
廣東財經(jīng)大學,廣東 廣州510320
實名制,最初是因為網(wǎng)癮低齡化而開始試水,而如今隨著社會現(xiàn)實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各樣的信息交流不斷加深,實名制的實施也從虛擬網(wǎng)絡世界滲透到現(xiàn)實生活中,譬如火車票實名制、感冒藥實名制、手機實名制到十一月份開始實施的快遞實名制等等。實名制實施的出發(fā)點原本對信息大爆炸時代個人信息在交流過程中可能遇到被泄露而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個人損失而進行的信息管制,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卻也暴露出了新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怎樣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公民權益最大化,是本文將要進行探討的問題。
社會控制一說,首先是由美國學者E·A·羅斯提出來的,它往往是用來表示把個人及其行為納入到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和秩序的范圍內的過程,是實現(xiàn)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要手段,是人們接受社會價值、原則、規(guī)范的整個過程。作為一種約束和引導機制,實名制政策的目的是優(yōu)化社會管理秩序,通過干預社會資源的配置,達到調節(jié)資源配置,規(guī)范社會行為。
秩序需求是我們在理解法律制度的形式結構及其實質性目的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所關注的是如何保護人們權益免于侵害,從一個更為緩和的角度看,還可能關注于緩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困苦影響。我們所知道的實名制就是在秩序需求這一個背景下產(chǎn)生的。譬如火車票實名制,是在春運“一票難求”的嚴重問題之下,“黃牛票”漫天要價,而很多農(nóng)民工為了回家過節(jié)忍痛將血汗錢買一個回家過年的位置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從某種角度上講在火車票上實名制可以打擊非法販賣火車票的行為,制度的的背后不僅是解決售票程序的問題,而是社會發(fā)展問題,是整個交通產(chǎn)業(yè)的革命性問題。
又比如,手機實名制。隨著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信息的交流方式不斷多元化,手機作為便攜式聯(lián)絡工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無與倫比的角色,也留下了很大的犯罪空間。大多數(shù)手機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實名的預付費手機。如今短信息服務投訴是電信服務投訴中最多的業(yè)務,投訴的主要內容是垃圾短信和服務提供者不規(guī)范經(jīng)營。實行手機實名制,旨在規(guī)范經(jīng)營,減少垃圾短信對用戶日常生活的影響,降低手機犯罪率。從某個方面防范了用戶信息被偷盜、濫用的風險。
個人信息是指與特定個人相關聯(lián)的、反映個體特征的具有可識別性的符號系統(tǒng),包括個人身份、工作、家庭、財產(chǎn)、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與之緊密相關的是人格權。個人信息不同于隱私權,從權利客體看個人信息注重的是身份的識別性。個人信息權并不完全是一種消極排除他人使用的權利,權利人除了被動防范第三人侵害之外,還可以對其進行積極利用。
我們知道,實名制的實行需要公民提交有關身份信息的證件和資料,并存于有關部門的系統(tǒng)里面,這就說明了公民的個人信息被以一定的方式記載儲存。就好比火車票實名制,持票人的身份證號和姓名被記載在票面上,如果火車票不小心遺失或者廢棄的火車票未做妥善處理,上面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獲得,這將導致旅客的個人信息被惡意利用的風險。而公民有保護自己個人信息不受非法利用的權利和自由。
實名制的實施是秩序需求(法律的社會控制屬性)的結果,而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是自由與正義的價值要求,舍棄或者折損其中任何一方,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損失。因此應當尋找策略讓這二者的作用達到最優(yōu)的結合狀態(tài)。
首先,對于實名制的實施,應當要求其遵循合法性原則和實施的法律正當性,明確它的實施邊界;另外,實名制政策的實施本身就是對私權領域的干涉,因此具有合理的限度,而不能無限度擴大其適用的范圍。秩序需求的滿足有多種方式,選擇其一應當在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限度范圍內實現(xiàn)。
其次,應當建構與實名制相配套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面對實名制的公權介入私權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許的。但權力意味著強勢,在強勢面前我們不能僅僅指望其自律,還應當主動防御。建立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降低實名制的不利影響,實現(xiàn)政策與法律的良性結合亦是不可或缺的。具體來說在法律層面上應當明確收集到公民個人信息的公權力部門的保密責任中具體、可操作的責任認定條件,同時給予公民個人信息受侵害的充分救濟途徑。同時,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存在著急待填補的空白。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國外有相對成熟立法的國家,建構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完善相關立法。
說到底,實名制與個人信息保護的最優(yōu)權益探析是尋找秩序與自由這兩個價值之間的平衡點,其關鍵是在于立足于實現(xiàn)公民利益最大化。
[1][美]E·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2]齊恩平.實名制政策與私權保護的博弈論[J].法學雜志,2013.
[3]張新寶.從隱私到個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論與制度安排[J].中國法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