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濤
【摘要】語文教學“亂、懶、大”三點,正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fā)展、提高!教育已不再沉默,老師已不再呆板,學生也已不再被動地接受。鮮活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叛逆的個性一點一點地呈現了出來。
【關鍵詞】語文教學;三重奏;亂;懶;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已不再沉默,老師已不再呆板,學生也已不再被動地接受。鮮活的思想、碰撞的火花、叛逆的個性一點一點地呈現了出來。正是有了這種鮮活,這種碰撞,這種叛逆,教育才有了一點希望的曙光。語文教學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得到發(fā)展、個性才能得到張揚。
片斷一:讓學生“亂”一點
—善質疑不該受紀律的約束
這不,今天的語文課堂又是熱熱鬧鬧,為了不影響其他老師上課,我趕緊關上了門。
學習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學生又提出了很多問題。
“這篇文章既然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就應該符合一般書信的格式。本文不倫不類,寫景不像寫景,書信不像書信,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寫文章很不負責任。”
“我認為,不負責任的地方還有:第一段中以‘奇山異水總領下文,正常順序應該先寫‘奇山,后寫‘異水,才符合文章的邏輯,而本文卻是先寫‘異水,后寫‘奇山,這樣文章的前后搭配豈不亂了嗎?這類的例子還有,我們剛剛學過的《公輸》中墨子的論述順序也是前后不一致,讓人讀后很不舒服。”
……
這類的問題始終未曾間斷過,幾乎充斥在每堂語文課上。有的問題解決了,有的問題仍然縈繞在學生的頭腦中。他們對文章將信將疑,有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古人、名人的權威在他們的頭腦中已不再占有主導地位,有些思想已不再左右學生的思維。學生所提的問題,大部分在參考書中找不到答案。這樣就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也就起到了課內帶動課外的大語文的效果。
這樣的課堂表面看是很亂,誰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誰想怎么提就怎么提,不受任何紀律的約束,也不受統(tǒng)一思想的束縛。但實際上卻能使學生想他之所想,學他之所學,暢所欲言,一吐為快。這才是學生自己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才有了它真正的意義。
片斷二:讓老師“懶”一點
—批作業(yè)不能是老師的專利
現在的老師非常辛苦,現在的語文老師尤其辛苦,而語文老師加班主任更是苦而又苦。這也就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改變。這種改變在為老師減輕壓力的同時,更多的是想到如何快速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如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這種思變也就有了它現時的意義。
批作業(yè)是語文老師尤其放在首位應該改變的。且不說沒完沒了的作業(yè)、作文、小考等等將老師壓得喘不過氣來,就說學校的領導查作業(yè),也必須有滿紙的紅批評,就足以使語文老師無暇顧及研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因為人們因循著“辦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的信條。但往往物極必反。語文老師痛定思痛之后,也決定來一個嘗試。
作業(yè)、小考讓學生自己批閱,查找錯誤并改正。學生在查找錯誤的同時就很細心地看書中準確的答案,慢慢地,就相對認真多了,不再把批作業(yè)當作老師的事情。改變了寫不寫是我的事,改不改是老師的事的錯誤思想。自批、互批形成習慣,學生就把它變成了一種責任,漸漸地,錯誤百出的現象逐漸減少。
作文,可以分不同的層次來批閱,從不同的角度來批閱,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批閱,按照不同的要求來批閱。學生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能讀到很多學生的作文,從中去品味,去感悟,去體驗,去交流。這是老師批改作文所做不到的。學生慢慢會把寫作文、改作文當作一種快樂。這也是增進同學間交流思想、互相了解的一種特殊的、難得的方式。
連檢查各種要完成的內容也調動學生的力量,往往運作起來比老師還認真,有方法,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錯誤。老師有時還會原諒學生不經意的錯誤,學生是絕對不允許的。
除了作業(yè)而外,課內文章的講解、課外好文章的介紹、中外名著的欣賞等等都可以由學生來進行。
這樣,學生的責任感增強了,能力也得到了錘煉,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這過程中他們要與人交流、與人辯論、與人研究,人際關系也要處理好,要想方法使自己的做法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自然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高。
當然這要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并且老師的工作也要作細作勞。因為在探索過程中時常會出現許多問題和矛盾。
片斷三:讓課堂“大”一點
—學語文不應受空間的限制
如今,語文課的內容如果僅限于書本中的知識,已遠遠不夠。所說的“大”應指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應該靈活一些,吸取知識的空間應該不受空間的限制,無論課內、課外都應該變?yōu)閷W生的課堂。可以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手段,利用學生較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利用他們較為敏感的情感較為豐富的閱歷,來適應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的社會。
將名著搬到課堂上來,可讀可演可講;將圖書館里自己所喜愛的書搬到課堂上來,可以在自己所找的閱讀課津津有味地讀給大家聽;將網絡中的相關知識與所學知識融合起來;將古典詩詞搬到課堂來講,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將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說給大家聽,求得同學的理解和幫助。
將學生引到圖書館中,去感知自己喜愛的領域;將學生引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螞蟻如何在大火中突出重圍;將學生引到社會生活中,去感受濫用文字帶給人們的不文明甚至災害。
語文課不再是就本讀本,而是有了它極為豐富的內涵。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語文和生活緊密相聯(lián)。
語文教學“亂、懶、大”三點,正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發(fā)展、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