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鈴英
奧卡西平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分析
鄧鈴英
【摘要】目的 探究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采用奧卡西平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84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治療組(42例),分別采用卡馬西平和奧卡西平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第4周和第12周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奧卡西平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治療效果良好。
【關鍵詞】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奧卡西平;臨床療效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發(fā)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內的反復發(fā)作的陣發(fā)性劇烈神經痛[1],是臨床中神經科常見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為進一步研究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治療方法,我院選取84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收治的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中選取84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診斷標準[2],經實驗室和肌電圖檢查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2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28例,年齡(41.5±4.7)歲,治療組中男13例,女29例,年齡(41.4±4.3)歲,排除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者、妊娠期者、存在肝腎功能障礙者和藥物過敏史者,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卡馬西平):首次給予患者口服100 mg卡馬西平,3次/d,之后持續(xù)增加劑量,待患者疼痛緩解,適當減少劑量,維持600~900 mg/d;治療組(奧卡西平):首次給予患者口服300 mg奧卡西平,2次/d,之后持續(xù)增加劑量,待疼痛緩解,維持劑量為1 00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2周為1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患者VAS疼痛評分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治療前、治療第4周和12周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分,疼痛評分用0~10等11個數(shù)字表示,由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
1.4療效判定
制定本次研究中患者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疼痛感,面部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均顯著改善[3];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疼痛減輕,面部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有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疼痛未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統(tǒng)計學分析
記錄并總結本次研究數(shù)據,均利用軟件SPSS 17.0展開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和計數(shù)數(shù)據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1臨床療效
治療組患者中顯效32例,有效6例,無效4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5%;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3例,有效9例,無效10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2%;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VAS評分
治療前,治療組患者VAS評分為(6.2±2.3)分,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6.3±2.5)分,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第4周,治療組患者VAS評分為(4.1±1.6)分,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5.7±1.4)分,治療第12周,治療組患者VAS評分為(2.6±1.1)分,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5.2±1.8)分,兩組患者治療第4周和第12周V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患者第4、第12周VAS評分降低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數(shù)據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三叉神經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神經,屬于人體腦神經之一,主要通過與其他神經系統(tǒng)共同合作,支配頜面部感覺與人體的運動功能,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指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內出現(xiàn)的陣發(fā)性電擊樣劇烈疼痛,歷時數(shù)秒或數(shù)分鐘,間歇期可無癥狀,多見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發(fā)病原因目前尚未明了,周圍學說認為病變位于半月神經節(jié)到腦橋間部分,是受到多種原因引起的壓迫所致,患者疾病發(fā)作時多表現(xiàn)為面頰上下頜以及舌部明顯的劇烈電擊樣、刀割樣或針刺樣疼痛,時間短暫,突發(fā)突止,敏感區(qū)為口角、鼻翼、頰部或舌部,輕觸即可誘發(fā),病情嚴重者可因疼痛出現(xiàn)面肌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患側即為痛性抽搐,患者病程多呈周期性,隨病程延長發(fā)作次數(shù)可逐漸增多,發(fā)作時間也相應延長,間歇期大大縮短,甚至可出現(xiàn)持續(xù)性發(fā)作,造成面部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奧卡西平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神經性藥物,屬于新型抗癲癇藥物的一種,與人體內代謝物羥基衍生物具有抗驚活性,主用于局限性或全身性癲癇發(fā)作,其作用機制主要在于阻斷腦細胞的電壓依賴性鈉通道,從而阻止病灶放電的散布,可有效治療神經痛,且本品對人體毒副作用較少,可控性高,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治療效果良好。為進一步研究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我院選取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治療方法展開臨床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VAS評分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采用奧卡西平治療,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良好,疼痛感較輕,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鄭淑月,王曉宇,趙穎,等. CT引導下經皮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對咀嚼肌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1):44-46.
[2] 王昊,俞文華,劉群杰,等. 微血管減壓和經皮穿刺球囊壓迫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21):3388-3391.
[3] 馬洪梅. 淺析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體會[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0):86-87.
作者單位:132011 吉林省吉林市人民醫(yī)院
Clinical Analysis of Oxcarbaze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DENG Lingying, People's Hospital of Jilin City, Jilin 132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xcarbazepine treatment. Methods 84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42 cases in each group,using C Masi Bing and oxcarbaze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VAS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for fourth weeks and twelfth weeks. Conclusion Use of oxcarbaze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Oxcarbazepine, Clinical efficacy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1.110
【文章編號】1674-9308(2015)21-0148-02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R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