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琦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項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避免以一己之見代替初中生的個性化解讀,培養(yǎng)他們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批注式閱讀,學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以圈點勾畫的方式與文本、作者、人物進行對話,這是個性化閱讀的不二選擇。教學過程中,筆者基于復述、比較,對批注式閱讀進行了積極地實踐與探索。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下,很多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復述的意義與作用,把它丟棄到了一個黑暗的角落??茖W地講,復述是一種陳述性知識學習的策略,它有效地整合了“讀”與“說”兩種基本的學習技法,是引導初中生語文能力逐步內化的重要過程。教學過程中,筆者在創(chuàng)新教法,復述閱讀文本方面給予了非常的重視,為有效開展批注式閱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升華學生的個性理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
以八年級下冊《孔乙己》教學為例,筆者為了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情節(jié)脈絡,深入理解文本內涵,設置了多種形式的復述式練習,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夯實了他們的閱讀基礎。
問題描述: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孔乙己悲慘的一生。
經典答案:孔乙己是一名讀書人,但因為沒有進學,又好吃懶做,所以生活拮據、無家無業(yè);又因為經常去偷別人家的東西,在生活中經常被人取笑,嚴重時還會遭人毒打;終于有一天,因為偷了丁舉人家里的東西,被打折了雙腿;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再也沒有看到孔乙己,大概的確是死了吧。
過程分析:復述的過程中,有語言不簡潔的,也有過于簡潔,反而失去故事原貌的,在不斷地復述比較中,學生們對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把握越來越全面、精準,對魯迅文章深刻的社會性有了深層次地認知。
問題描述:揣摩“編排出九文大錢”一句話,試著復述一下孔乙己此時的心理活動。
經典答案:你們不是一直取笑我嗎?我才懶得跟你們計較這些,我是誰?能和你們這群大字不識一個的短衣幫一般見識?我是有身份的人,我是讀過書的,我有錢,我喝酒是必須得要個菜的!
過程分析:“排”,孔乙己用這個動作來掩飾受到別人嘲笑時內心的失落、不安;還有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多年來所僅有的,一點點的,可憐的自尊;當然,這個動作也折射出社會轉型時期,一個落后于時代的,被損害的讀書人扭曲的心理。通過這項復述,學生們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已經有了深刻的認知。
明顯地,學生們要一步達成經典答案并不容易,需要他們不斷地思考、比較、糾正,不斷地批注,這對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來說大有裨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尊重他們個性化的理解,合作式交流,避免落入機械背誦的窠臼。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一定程度上就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間的競爭。新課程背景下,培養(yǎng)初中生強大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各學科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義。對于語文學科來講,蘇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于主題、寫法、語言各方面有著縱橫交錯的關聯(lián),組織學生比較批注,對升華他們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與精神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和影響。
教學《〈孟子〉二章》時,筆者沒有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分別講解,就兩文于寫作思路、論證方法、事實論據、中心論點諸方面進行了比較批注,收獲了良好的課堂效果,以下幾點便均來自于學生的課本批注:
1.論證思路方面,《魚我所欲也》采取的是“總——分”的結構形式,先以魚和熊掌設喻,提出“舍生而取義”的中心論點,然后在層層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是“分——總”的結構形式,中心論點是在全文層層論述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得來的。
2.中心論點方面,《魚我所欲也》論述了面對“萬鐘”的誘惑,我們每一個人當“舍生取義”,這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論述了造就人才、治理國家方面的觀點,主張“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告誡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應時刻保持憂患意識。
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們一邊查閱,一邊批注,不待教師講解,他們已經大體掌握了兩篇文章的精髓,充分彰顯了“生本課堂”的巨大魅力。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批注式閱讀在引導學生寫下自己的讀書體會的同時,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考能力與學習習慣,建議每節(jié)課以3/5的時間來組織學生自主批注,2/5的時間用來相互交流。為了更好提升批注效果,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批注方法,讓學生能夠全神貫注地在他們的地盤里,“他們做主”。
教學七年級上冊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一文時,筆者就指導學生準確地學習、運用了批注式閱讀符號。
1.“澄清”中的“澄”字是一個多音字,還有“空靈”這個詞學生第一次接觸,一時拿不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用“ ”批注,提示閱讀到合適的時候,要查閱工具書。
2.很多學生在讀過“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之后,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傳神,這時我們可以指導他們運用“ ”把它們畫出來,表示這是自己非常欣賞的優(yōu)美句子,方便的時候可以反復咀嚼、品味。
3.由于對水墨畫了解不多,所以有學生對“這是張小水墨畫”的比喻不甚理解,這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句子旁標注一個“?”,表示此處有疑問,待商榷。
除了批注符號,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并在自主預習課文的時候長期堅持,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積極踐行終生閱讀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