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蕾
胖乎乎的熱氣球像鼓著腮幫子般,猛地吹了一口氣,就悠悠地上了天。瘦瘦長長的山石煙囪一樣地從地里長出來,有的害羞地緊緊挨著,有的孤零零地發(fā)著呆。一轉身,山石換了一副模樣,灰白凸起在褐色的土地上,個頭不高,有些嶙峋,錯落地或排成一排,或圍成一叢。
騰空而起的熱氣球,五彩斑斕地好似節(jié)日夜空的煙花一般在綻放。它們在黃色的田地間投下了長長的影子,帶著自己在空中輕輕地飛,或高或低,肅穆的大地于是也跟著舞了起來。棱角分明的山脊仿佛大地暴出的青筋,牽扯著天上的熱氣球,舍不得它們離得很遠。
地上的道路,因為汽車駛過而披上了一條金黃色的薄紗,綠樹、土地、熱氣球,便躲在里面曼妙。
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神奇,來源于很久以前的火山爆發(fā),經過長年累月的風蝕日曬,形成了如今的千姿百態(tài)。
或許真的是長年累月了吧,那些曾被人鑿出的山洞,雀斑一樣地爬著;凹凸不平的山體,像長滿皺紋的臉,又豁了牙,成日只能曬著太陽安度晚年。
可你如果小看了那些山洞,你就錯了。就好比老態(tài)龍鐘的人,說不定有著引人入勝的傳奇往事。
卡帕多西亞曾是亞歐一些強悍民族的必爭之地,宗教為上的強權統治,引發(fā)了對教徒的鎮(zhèn)壓。當時的基督教徒逃難至此,在這些山石間建造起了居所、教堂、學校,無意中形成了這一帶的基督教中心。后來,突厥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伊斯蘭教成了國教,基督教在當地日漸式微,卡帕多西亞也漸漸被人遺忘。直到上世紀初,有人偶然發(fā)現了建造于山石中的教堂。
事實上,在卡帕多西亞的地下,還有著令人嘆為觀止、深達七八層的地下城。同樣的,地下城也是當年的避難場所。穿過只容得下一人的通道,居所、教堂、學校、餐廳、廚房、馬廄,甚至墳墓,都井然有序地被安置在不同的“樓層”,那些設計精密的機關和通風設施,確保了地下城生活的正常與安全。
就這樣,任憑地上的腥風血雨,地下城安然無恙地被掩藏了數千年之久。
黃昏時分,爬上一處山坡,一邊,是充滿生活氣息的格雷梅小鎮(zhèn);一邊,是漫無邊際的山石,有些荒涼,沒有人間煙火,仿佛是被上帝遺忘的一片土地,而正是上帝的這一“疏忽”,卻成就了人類的傳奇。
日落了,山下的宣禮塔傳來禱告聲,星星點點的燈光從山間泛起,那早已不是跳躍著的燭火般的惶恐度日,而是霓虹燈下的歌舞升平。
明天,太陽會照常升起,熱氣球也依然會飛向卡帕多西亞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