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州
他并不特殊,只是沈陽城里一位普通的慈祥老人,但他又絕不平凡,在25年的歲月里,他把全部精力都貢獻給了紅色文化,貢獻給了傳承光榮傳統(tǒng)的事業(yè)。他就是著名的黨史志愿者、遼寧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大庸。自1989年底起的10年時間里,張大庸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等7個省、市作報告千余場,聽眾達500萬人次以上。僅在沈陽市,就有近30所中小學聘請張大庸擔任德育高級講師或輔導員,不少高校也聘請他為客座教授。遼寧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授予他“優(yōu)秀報告員”稱號。
張大庸的報告為何會如此吸引人?其中的“奧秘”有三條,一是真情實感,二是身體力行,三是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
說到第一條,請看張大庸的自述:“我是懷著對先烈無限熱愛和崇敬的心情,為聽眾講述黨的歷史。每當我走向講臺時,我的思想、意念、情感,全部傾注于先烈們的事跡中。”
關于第二條,暫且請時光倒流,再現(xiàn)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1995年“五四”之際,張大庸本已答應去本鋼歪頭山鐵礦作報告,不料5月2日因高燒引起肺部感染,為了不使2000多名聽眾失望,已過花甲之年的張大庸不等滴流打完就拔下針頭,按著流血的針孔上了路。一個小時的顛簸、兩個小時的報告,這就是張大庸的“療養(yǎng)”。勉強堅持到報告結(jié)束,張大庸被立即送入礦醫(yī)院,然而第二天,他又堅持作了一場報告。
當年11月,張大庸的身影出現(xiàn)在貧困山區(qū)西豐縣的俱樂部里,數(shù)九隆冬,這里不但沒有暖氣,連音響設備也因停電難以正常使用。然而,張大庸口中呼出的白氣,還有他提高嗓門發(fā)出的高亢聲音,卻使在座的人們感到一種特殊的溫暖。報告結(jié)束后,主辦方送上地方土特產(chǎn)——人參,張大庸婉言謝絕:“我身體很好,用不著這些東西?!边@已不是張大庸第一次拒禮了。他在作報告的生涯中,始終堅守著“約法三章”:“不住高級房間、不吃高檔次宴請、不收講課費”。如果是在沈陽,他甚至會騎著自行車前往報告地點。而這些“小節(jié)”的教育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至少是不亞于報告本身。
再看第三條,張大庸的報告中有相當一部分涉及人們普遍關注的“信仰危機”“拜金主義”“奢靡腐敗”等問題。他列舉大量事實,闡述深刻哲理,批判和剖析腐敗這一危及黨和國家的“毒瘤”,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這一切,張大庸的報告道出了人們的心聲,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在沈陽幾所大專院校,學生們聽了張大庸的報告,一致認為最大的收獲是解決了“信仰問題”;在遼陽第一高中,張大庸剛剛結(jié)束報告,全場1800多人便含著熱淚,高歌《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張大庸帶病作報告的本鋼歪頭山,幾天之內(nèi),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團員青年超過百人;在沈陽五愛市場,個體業(yè)主們聽完張大庸的報告,主動為西豐縣小學校舍建設捐款5萬余元……
當然,也有人對于張大庸的報告作出另一種反應。特別是在張大庸揭批“法輪功”后,半夜都能接到恐嚇電話:“立即停止報告,否則要你的腦袋!”然而事實怎樣呢?就在接到恐嚇電話的幾小時后,會場上依舊見到張大庸挺起的胸膛,依舊聽到張大庸高亢的聲音。
在長期的宣傳實踐中,張大庸形成了自己的宣講模式,這就是“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報告中,他用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再現(xiàn)那輝煌壯烈的昨天;用許多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可觸可感的例證,贊譽舊貌換新顏的今天;用宏偉的前景激勵人們,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在傳承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的道路上,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把黨史宣傳工作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黨員永遠不退休,要把自己的歷史用紅筆寫到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