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
被選為太子太師、太傅、太保的,一般是德行高尚、人品貴重、學問深厚、名聲顯赫的君子,許多是朝廷宰輔或重臣?!睹献印す珜O丑下》中記載,商湯曾向伊尹學習,后來任命其為重臣。歷史上做過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的名臣如唐朝的蕭瑀、房玄齡、顏真卿,明朝的高儀、張四維、沈鯉、張居正,清朝的張英、熊賜履、李光地,等等。
嚴師出明君
為了江山社稷、天下蒼生,不少朝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視太子和皇子的教育。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彌補自己小時未得到良好文化教育的遺憾,還命人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為太子和諸位皇子學習的場所。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時,詔告天下,聘請各地名儒,來教育皇子。像滿腹經(jīng)綸的大儒宋濂就曾任太子太傅。清朝康熙皇帝更是對太子和諸位皇子的教育費盡了心思,甚至親自督促皇子們的學業(yè)。
這些德行高、人品貴重、學問深厚的老師們不僅耐心地向太子講解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而且通過講授古代君王的治國之道,讓太子學會王道。如被視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的《大學》不僅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lǐng),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通過學習,可以使太子明了德行的重要,明了如何修身,明了為君要仁,治民要親愛人民等。從小就向這些人學習的太子,無疑對于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要超過常人很多。
一般而言,身為太子的老師們理應(yīng)要求嚴格,但由于君臣之分等原因,歷史上這樣的老師并不多見,這也就導致太子們在學業(yè)、人品上的修為有很大的差異。明朝內(nèi)閣大學士張居正是對太子要求比較嚴格的老師之一。這從明朝神宗十歲時,張居正為其制訂的課程表就可以看出。
張居正寫道:每日接續(xù)講讀《大學》、《尚書》,先讀《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講讀畢,皇上進暖閣少憩,禮監(jiān)將各衙門奏章,進上御覽,臣等退在西廂房伺候?;噬先粲兴?,乞即如臣等至御前,將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覽本后,臣等率領(lǐng)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若皇上不欲再進,暖閣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皇上不進暖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進午初時,講《通鑒節(jié)要》,講官務(wù)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皇上還宮。每日各官講讀畢,或圣心于書義有疑,乞即下問,臣等再用俗說講解,務(wù)求明白。每月三、六、九視朝之日,暫免講讀。仍望皇上于宮中有暇,將講讀過的經(jīng)書,從容溫習?;蚩醋煮w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間斷。
正是因為張居正的嚴格和其母后的督促,神宗方能堅持十余年的學習,并在主政后成為一個不錯的皇帝。
清朝上書房的教育
不過,清朝是個例外。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養(yǎng)與其余皇子在培養(yǎng)上是分開的,而清朝則是從上書房教育中觀察諸位皇子賢德與才能,確定最終的皇位繼承人,這一點把皇子老師的地位無形中再次提高。于是皇子們愈發(fā)刻苦,而皇子的老師也愈發(fā)敬業(yè)。
根據(jù)《養(yǎng)吉齋叢錄》記載,清朝皇子、皇孫六歲,即開始在上書房接受教育?!耙讨習?,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后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準散直”。一年之中,休假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這種嚴格的教育,足可以說明為何清朝基本沒有殘暴、昏庸無德的皇帝,而是非都有一定素養(yǎng)、一技之長。
有道明君的培養(yǎng)
簡言之,古代皇帝在登基前所接受的個人品德的培養(yǎng)與治國才能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德的基礎(chǔ)之上的,即要被培養(yǎng)成為“有道明君”,尤其在西漢武帝之后,學習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儒家經(jīng)典成為每一位將成為天子的必修課程。是以“德治”而非“法治”在古代王朝成為每一個有道君王的最高追求。
縱觀中國歷史上每一個興盛的王朝,無不是由于君王以德治天下,無不是因為君王懂得為君要仁、治民要親愛人民的道理;而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王朝走向滅亡的主因,也是君王不施德政、喪失民心所致??梢?,古代皇帝從小接受的以“德”為核心的教育,并能身體力行,切實用其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王朝存續(xù)的關(guān)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