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紅了的時候
——遼寧記憶
1975年我去東北出差。其時我在江蘇省煤田地質(zhì)公司工作。那時一般干部坐飛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聽說要行政十三級以上的老干部或地市級的常委們才有資格買飛機票。我是坐火車硬座去東北的。第一次去的遼寧,足跡遍及沈陽、撫新、錦州、錦縣。第二次是同年去了吉林省,到過長春、吉林、膠河等地。第三次則是三十八年后的去年六月下旬,去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十年文革,中國的城市知青全部下放,城市居民“不在城里吃閑飯”,也大批下鄉(xiāng)落戶。城鎮(zhèn)社會青年找個正式工作比登天還難。但也有例外,當時國務(wù)院有個文件,即野外勘探,森林采伐,煤礦井下,海洋捕撈等四個行業(yè)可以招收職工子女。想想也是,這四個行業(yè)又苦又累又有風險,照顧一下子女工作,理所當然。
我所在的勘探公司下屬的幾個勘探隊,當然也享受這個待遇。到外省市去招工是件很麻煩的事,首先得手持江蘇省勞動局開出的招工介紹信,那信上特別寫著根據(jù)國務(wù)院多少多少號文件精神,然后去所在省的勞動局審核蓋章,其次是到市縣勞動局審核蓋章,最后至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審核蓋章,而后才能將戶口遷出。與此同時,被招收的職工子弟由招工人員帶回。
第一次去遼寧,招工對象在錦州地區(qū)錦縣。小伙子姓宋,父親在勘探隊當機修工人。記得那是一個深秋,正是蘋果紅了的時候,天還不是很冷。第一站到的是沈陽,去省勞動局辦手續(xù),住在東北電力局招待所。中午到局機關(guān)食堂用餐,使人大開眼界,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二米飯,什么叫木須肉,什么叫棍子魚。二米飯即大米和高梁米混在一起煮的飯,那時候大米比高梁米緊缺。大米數(shù)量不夠,就弄些高梁米替代。木須肉即雞蛋炒肉絲,但蛋肉不分開,黃亮亮油晃晃的雞蛋包在每根肉絲上,吃起來別有風味。棍子魚是一種海魚,圓鼓鼓的,頗似根短棍子。除此之外,食堂還供應一些蘿卜豆腐白菜之類素菜。在缺吃少穿的1975年,這樣的飯菜就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中午吃飯,食堂就餐人員特多,除了局機關(guān)干部,還有住招待所的外來人員。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為了維護秩序,電力局的主要領(lǐng)導還戴紅袖章輪流值班。
說到吃,在沈陽,還有一件小事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一次去沈陽故宮游覽,中午在對面的一家餃子店用餐。那時,市內(nèi)餐飲網(wǎng)點很少,大小飯店都是飲食公司公家開辦的,私人開飯店那時候不可想象。吃半斤水餃,往往得等候一兩個小時,于是我在一張小桌子旁坐下等候,對面的一位客人從口袋里摸出一把蒜頭,一邊等候一邊在剝?nèi)ニ馄?,半小時下來,整整剝了一小盤子,我以為還有什么同伙一起來吃。沒想到一大盤熱騰騰的水餃端上來后,他吃一只餃子,就嚼一瓣蒜,水餃吃完,盤子中的蒜頭也一個不剩。吃得滿頭大汗,連呼過癮。我吃驚不已,世上竟有如此這等口味重的北方人。此后,我也學他的樣,每逢吃水餃,就剝一頭蒜,三四兩水餃子,最多時能嚼它五六瓣蒜頭,胃口大增。南方人嫌吃大蒜帶來口臭,其實生吃大蒜對于防病治病有百利而無一害。據(jù)說文革前后,省里和蘇北一些老干部,慕名來常找屠撰先看病,這位被常州老百姓捧為“屠半仙”的老中醫(yī),信奉“防大于治”,總是和顏悅色地向人們推薦冬吃大蔥夏吃大蒜,一年四季能預防不少疾病發(fā)生。
去遼寧招工期間,兩去沈陽,兩下錦州,兩去阜新,上上下下折騰,招個職工子女,堪稱磨破嘴,跑斷腿。在城市,住過像樣的東北電力局招待所;在農(nóng)村,宿過鄉(xiāng)村騾馬大店,那炕熱得徹夜難眠。在沈陽期間,我參觀了沈陽故宮和清東陵,走馬觀花,瀏覽了這座東北第一大城市的市容市貌??戳松蜿柟蕦m,很是感慨,和北京故宮相比,沈陽故宮小得不堪入目,然而從這里走出的努爾哈赤的子孫們,金戈鐵馬,橫掃千軍如卷席,打得大明朱家王朝七葷八素,居然統(tǒng)治了中國三百多年,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以小勝大的奇跡。清東陵位于沈陽市北郊,是中國最后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共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離清東陵不遠,我順道瞻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當晚詩情澎湃,夜不能寐,在招待所寫下了打有那個時代印記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詩草》——
陽光燦燦,朔風陣陣/群鷹盤旋,青松如云/獻上千里江南的一束花朵/我肅立在抗美援朝烈士的墳塋。//“煌煌烈士盡功臣”呵/從軍長、師長到普通一兵/多少長征勇士,多少抗日名將/為了和平前仆后繼英勇獻身//“不滅光輝不朽身”呵/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一塊塊扣人心弦的碑文/一幕幕激烈戰(zhàn)斗的場景//炮聲隆隆,敵軍像潮水般退兵/楊根思,抱起炸藥沖入敵群/一聲巨響,豺狼炸成齏粉/烈士鮮血,染紅了十里山嶺……//濃煙滾滾,敵堡火力越噴越猛/黃繼光,身中五彈,毫不怯陣/沖上去,用胸膛堵住罪惡的槍口/壯烈的行為,氣貫長虹……//烈火燒身,更顯出英雄本色/二十分鐘,邱少云紋絲不動/鐵的紀律,鋼的意志,贏得時間,換來了反攻的全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我不禁又哼起這嘹亮的歌聲/戰(zhàn)歌帶著電閃雷鳴,山呼海嘯/唱得我周身熱血沸騰//“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23年前的號音又吹響在心中/居安思危猶記當年險境/嚴陣以待,今日的戰(zhàn)爭狂人!
上世紀70年代(1978年前),文革以前的詩人大都靠邊,報刊推崇工農(nóng)兵作者,我和勘探詩人陳寅生占了工農(nóng)兵作者的光,兩人合作的詩篇,經(jīng)常刊登于《新華日報》《南京日報》《江蘇文藝》(《雨花》前身)《南京文藝》。這首詩不久也在南京一家報紙刊出。
在遼寧招工,最后一個落腳點在錦州地區(qū)錦縣。錦縣位于渤海遼東灣畔,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美麗的沿海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的一顆明珠”之美譽。1993年撤縣建市,改名凌海市,這是后話?!板\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zhàn)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有很多蘋果,我們的戰(zhàn)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這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zhàn)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文革中,毛澤東這段語錄被廣為宣傳,搞得婦孺皆知。從此,錦州這座城市和蘋果這種水果深深地凝結(jié)在一起,“錦州蘋果”品牌名揚天下。
錦州蘋果產(chǎn)自錦縣,如同常州蘿卜干產(chǎn)自新閘一樣。錦州的蘋果不是通體全紅,大都紅一半,或紅三分之二,個頭不大不小,看上去十分可愛。難得來錦州,機會豈能錯過,住在縣城招待所,于是我上街一下子買了一大袋,有十來斤吧,記得那時的地產(chǎn)價格只要一毛五分一斤。那蘋果洗凈削皮,口感特別好,脆生生越吃越甜,吃了一個不過癮,又吃第二只。隔了個把小時,又吃第三只第四只,越吃越想吃。兩天下來,十余斤蘋果就被我一掃而光。離開錦州時,我又買了二三十斤帶回江蘇,分給家人和同事,讓他們分享天下美味。
雖然蘋果在錦州產(chǎn)地不值錢,但1975年,遼寧的副食品奇缺,城市居民每人每月三兩油,比其它省少了二兩。因此遼寧人給他們的父母官陳錫聯(lián)(曾任沈陽軍區(qū)司令員、遼寧省革委會主任)起了個外號,叫“陳三兩”。那時候,花生就是上好的食品。離開錦縣時,小宋的媽媽,牽著兒子的手,趕幾十里地,來到錦縣火車站。上車前,這位頭戴素布方巾、滿臉滄桑的大媽,聽說我為小宋的招工上上下下跑了近半個月,感激涕零,硬是要將一大包帶殼的花生送給我,說什么也得收下。我說我還要去天津、北京辦事,帶了這么多鼓鼓囊囊的東西,實在不方便,推辭再三,大媽幾乎要跪下來,我明白是她的一片心意,于是收下了。到天津、北京下車時,包括幾十斤蘋果在內(nèi),只好辦了行李寄存。以后幾十年中,親友間禮尚往來的事不少,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來自錦縣的這包沉甸甸的花生。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小宋時年只有十六七歲,矮矮的個頭,一米六五左右。十分喜歡戴頂仿軍帽,帽沿下黑乎乎的臉龐,一口牙齒倒是雪白雪白的。小伙子五官端正,笑得很甜,加上工作勤快,頗討師傅們喜歡。非常遺憾的是,1980年我離開勘探公司后,小宋與單位的一位姑娘戀愛,這姑娘腳踏兩只船,與另一有婦之夫——隊機關(guān)一位干部打得火熱,兩人纏綿之際,一次碰巧讓小宋撞上了,小宋頓時怒火中燒,失去理智的他,操起一根捅爐子的鐵勾,瘋狂地朝那男人砸去,一下子將對方的腦袋砸破,待送到醫(yī)院,因失血過多,已一命嗚乎。小宋過失殺人被判了死緩,后改無期,后又保外就醫(yī)提前幾年出獄。轉(zhuǎn)了一大圈,又回到了錦縣老家。三十八年過去,如今也應是55歲左右的準老頭了。
冰天雪地闖關(guān)東
——吉林記憶
蘋果紅了的時候,我在遼寧完成招工任務(wù)。東北地區(qū),是全公司招工最遠的地區(qū)。職工子女大部分集中在山東省。遼寧之行,領(lǐng)導很是滿意。一個多月后,吉林的招工,重擔又壓到我肩上。對象姓劉,省煤勘四隊調(diào)度員老劉的女兒,吉林膠河人。其時,步入30歲的我,血氣方剛,憑著五年多當兵的經(jīng)歷,一個人單槍匹馬闖關(guān)東,全無懼色。領(lǐng)導點將,二話沒說,又買了去長春的火車票。倒是70多歲的老父親,以為關(guān)外林海雪原,盡是強人出沒之處,嚇得有個把月睡不好覺。
寒冷,是我冬月里吉林之行的突出感受。十月底去遼寧,天還不是很冷,到十二月份去吉林,堪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行走在長春大街上,一眼望去,盡是穿戴皮帽皮衣皮靴的行人,有時男女混為一色,性別難分。那時,東北的交通是比較落后的,從長春乘車去吉林,從吉林乘車去膠河,都是清一色的慢車。過去從常州坐慢車去南京,需要五個小時,感覺也就是這個速度。當然慢車自有慢車的好處,它方便沿途鄉(xiāng)鎮(zhèn)的百姓乘坐火車,不必趕幾十里路去縣城以上的大站候車。深夜行車,列車的車窗外結(jié)滿了厚冰,穿著棉襖棉褲再裹一件軍大衣,絲毫擋不住東北的嚴寒。坐在夜間的火車上,感覺似家鄉(xiāng)的冬日起夜,穿了睡衣上廁所一樣冷得發(fā)抖,此刻我才理解東北人為什么出門要皮帽皮衣皮靴全副武裝,才理解老父親到了嚴冬一定要穿件毛皮背心。皮貨與棉貨在抵御嚴寒方面有質(zhì)的不同啊!
長春,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然而它在我心中,卻是一座可怕的城市,聽說遼沈戰(zhàn)役之時,林彪的部隊鐵桶似的包圍了長春,切斷糧草水電幾十天,致使城內(nèi)軍民餓死者數(shù)以萬計。守軍將領(lǐng)鄭洞國為了避免更多的不幸,才不得不舉旗投降。戰(zhàn)爭之殘酷由此可見一斑。當然發(fā)動內(nèi)戰(zhàn)的責任在于蔣介石。前些年,張正隆先生出版《血紅雪白》一書,對長春這場慘絕人寰的戰(zhàn)爭進行全方位多棱角的描寫,讀后甚是震憾。長春的人文景觀也略知一二,然而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春電影制片廠,一般游客參觀不了。倒是吉林市,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吉林市曾是吉林省的省會城市。該市的天下第一江山,是值得一游的好去處。號稱天下第一江山的地方,全國各地不止一處。然而此處的江是松花江,驚濤裂岸,雪浪千迭,波瀾起伏,浩浩蕩蕩。江邊的山嶺名北山,并不巍峨,但峰巒起伏,曲徑通幽,移步換景,美不勝收。我站在北山之巔,俯瞰一望無際的松花江,不禁大聲吟誦起蘇軾的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一切煩惱都置之腦后?!啊松茐?,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就是在“夢”與“醒”之間盤桓,在“醒”與“夢”之間奔走著的。
膠河是個縣城,位于吉林市與延吉市的中段。我在長春、吉林兩市辦完招工手續(xù),到達膠河縣城時,一片冰天雪地。在極左路線的影響下,自由市場比較蕭條,東北三大寶在此難以覓到。既然到東北長白山下,自然想買點人參之類的東西孝敬老父親,當?shù)氐囊晃桓刹扛嬖V我,現(xiàn)在東北的人參都是人工培養(yǎng)的,正宗的野參已經(jīng)鳳毛麟角,一般老百姓也吃不起。一聽說是園參,我就想起園生的薺菜,頓時興味索然。在膠河,只有一樣食品給我留下好感,那就是玉米煎餅包油條,那玉米煎餅烘得金黃金黃的,十分誘人,一張剛出鍋的煎餅卷起一條氽好的油條,既有玉米的粉糯,又有油條的香脆,兩者兼而有之,色香味極佳。本來吃一卷喝一碗豆?jié){就可以完成早餐,擋不住的誘惑,又買了第二卷,吃下去還意猶未盡,竟然再買第三卷,然而這肚子實在是撐不下了。
小劉只有初中畢業(yè),時年十七八歲。個頭不高,身體結(jié)實,黃黃的頭發(fā),黃黃的臉蛋,黃黃的牙齒,兩根長辮子在胸前晃來晃去,一副東北姑娘的模樣。聽說要到江南父親的勘探隊工作,自然樂不可支。整天跳呀蹦呀,劉嫂也高興得合不攏嘴,為女兒準備行李,縫縫補補,洗洗曬曬。膠河的所有手續(xù)辦完以后,小劉就跟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姑娘從未離開過家門,車過長春換乘快車后,看到周圍全是陌生人,突然掩面大哭起來,而且嗚嗚咽咽哭個不停,半個車廂的旅客全都轉(zhuǎn)過臉來,紛紛用懷疑的眼光打量著我與這位同座的小姑娘。弄得我好生尷尬。臨近四平,勸說不止,我火了起來,大聲呵斥:“不要哭了,不愿招工,前面四平下車,我送你回去!”這一喊,果然靈驗,小劉馬上不哭了,鄰座幾個好心的上海知青,聽我介紹情況后,都投來驚羨的目光:“喔唷,去江南工作,阿拉做夢都做勿著,高興還來不及呢!”“阿拉跟儂調(diào)個位置,我去江南,你去黑龍江插隊,阿好!”小劉在上海知青一片哄笑聲中,終于破涕為笑,還拿出家里帶來的煎餅分給大家品嘗。
1975年,文革沒有結(jié)束,上海下放在東北的知青大都認為回鄉(xiāng)無望,準備扎根冰天雪地一輩子。冬日農(nóng)閑無事,滿車的知青,都是提前回滬過年的。聽說回江南工作,還是六朝古都南京,對于他們來說,真是連做夢也想勿著。夜深了,從黑龍江過來的知青們橫七豎八,有的在位置上東倒西歪,有的坐在過道的大包小包上依偎著打盹,還有鉆在座位底下枕著鞋子呼呼大睡的,車廂里,各式各樣的食品蔥油味裹著臭鞋子爛襪子味,空氣十分混濁。這難忘的一幕,幾十年后仍在我的腦海里閃爍。
到公司后,小劉被分到南京東郊江蘇省煤田地質(zhì)勘探四隊,在機修廠工作。五六年后,與家鄉(xiāng)的一位火車司機戀愛,結(jié)婚后因兩地分居生活不便,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調(diào)回吉林。非常可惜的是,丈夫不久因工傷事故去世,小劉思念過切,整日里以淚洗面,同年也得病撒手人寰。夫妻倆留下一子,由雙方父母撫養(yǎng),今年也已三十出頭。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當然這是后話。
從膠河回吉林,從吉林回長春,乘坐白天的火車,車窗外豁然開朗,白雪皚皚的長白山連綿不斷,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好一派北國風光。招工結(jié)束后,我靜下心來,撰寫了東北記憶的第二首小詩《長白山》,抒發(fā)了我對長白山的感受。
千座雪峰像駿馬奔騰,/萬棵蒼松如華蓋遮天。/深山里,縷縷炊煙隨晨風飄散,/峽谷中,木材如大河源源不斷。
長白奇峰巍峨險峻,/長白天池碧藍碧藍。/長白林海號子聲聲,/長白人參名貴希罕。/看不盡迷人的山色雪光,/望不斷連綿的重嶂疊巒。/賞不完松花江畔江山如畫,/夸不盡祖國東北的壯麗河山。
怎能忘,抗日的烽火在此點燃,/大山曾扎滿聯(lián)軍的營盤。/怎能忘,自從黑土地的主人挺起腰桿,/大山才開始了迷人的變遷……
松花江·呼蘭河
——黑龍江記憶
東北三省,1975年一年中我去了遼寧吉林兩省。以后一直未有機會去黑龍江走走。去年六月底,全國雜文年會在哈爾濱舉行,得知信息,我自費與會,終于了卻幾十年來的一樁心愿。
會議下榻的是哈爾濱報業(yè)集團自辦的賓館,通體紅墻。紅墻賓館的北面一百多米,即是天下聞名的松花江,隔江相望的便是太陽島。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在于山水之間也。哈爾濱是東北名城,松花江為它平添無限風光。一連幾天早晨,天一亮我就來到江邊。憑江臨風,觀賞美景,但見江邊有三三兩兩垂釣者懷揣長長的魚桿氣定神閑,怡然自得,釣者的籠中已有若干小魚。哈爾濱位于東經(jīng)126.36度,北緯45.44度,夏天早晨4點鐘天已放亮,五點不到,一大幫游泳愛好者陸續(xù)來到江邊,更衣下水,江邊浪花飛濺。松花江經(jīng)過治理,現(xiàn)在的水質(zhì)比我們的運河、太湖強得多,已完全適宜游泳。江邊一百米水域內(nèi),人頭攢動,有蛙泳的,有仰泳的,有自由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寬闊的松花江水情復雜,旋渦迭出,一般泳者不敢冒然橫渡。江水湍急,逆流而上,幾乎原地不動。順流而下,一個動作就沖下去好幾米。難怪1966年毛主席他老人家能夠暢游長江三十華里。天越來越亮,泳者也越來越多。有泳者告訴我,早晨在松花江里游它個把小時,是絕好的體育鍛煉。在沒有污染的江河湖泊中游泳,要比在用藥物消毒過的游泳池里強得多。江邊的泳者大都是上班族。那些婦女們在岸邊更衣十分藝術(shù)。人人攜帶一件大筒裙,在張開筒裙的掩護下,她們熟練地脫去潮濕的泳衣,換上干凈的服裝,然后跨上電動車呼嘯而去。一個個臉上露出得意的神情。松花江邊的游泳者,有時多達幾百人,也是哈市的一道風景線。聽說該市還有一支冬游泳隊,寒冬臘月都下水游泳,在國內(nèi)小有名氣。
松花江邊有一條寬闊的防洪大堤,蔚為壯觀。市民們在此散步、競走,也有人在此眺望對面的太陽島,觀賞松花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的美景。值得一提的是,江堤外側(cè)還有一條寬達幾十米的林蔭大道,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遮天蔽日,有一人抱不過來的虬曲老桿,也有樹齡不長只有碗口粗細的新枝。晨風中,在林蔭大道上鍛煉的人們五花八門,有跳舞的,有打拳的,有甩長鞭的,“吧吧”的響鞭聲在林蔭道上空清脆悅耳。附近還有幾處球場,那些籃球、乒乓球愛好者,一個個滿頭大汗,衣衫濕透,朝氣蓬勃。然而,最吸引眼球的還是那些由上百中老年婦女組成的舞蹈方陣,她們身穿顏色統(tǒng)一的的彩裙,按照音樂的指揮,在江邊翩翩起舞,整個方陣緩步前行,龍飛鳳舞,不斷變換各種優(yōu)美的舞姿,時而細雨沙沙,時而海浪澎湃,駐足凝望,不啻是一種藝術(shù)享受。
全國雜文年會結(jié)束后,東道主組織我們參觀了蕭紅故居、呼蘭河口濕地、金上京博物館、舒群紀念館和哈西新區(qū),感受了哈爾濱厚重的人文歷史及當今城市的發(fā)展新景。諸多景點,各有千秋,給我心靈留下震憾的還是呼蘭河畔的蕭紅故居。
女作家蕭紅由于與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等人的愛情糾葛,歷來眨褒不一,我從蕭紅紀念館的正門墻壁上,抄錄了中英文對照的《蕭紅故居簡介》——
蕭紅故居是中原四合院建筑群落與東北地方傳統(tǒng)民宅形式相結(jié)合的典型代表,反映出舊中國不同階層的家居品質(zhì)和地方傳統(tǒng)特征,具有珍貴的歷史與文物價值。
蕭紅(張廼瑩)1911年6月1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出生在呼蘭河畔的呼蘭城中,1942年1月22日病故于日軍占領(lǐng)下的香港,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女作家。蕭紅雖然僅有31年的短暫人生,卻像一顆燿眼的隕星劃破了黑暗的夜空,她飽經(jīng)人間艱辛,歷經(jīng)人生坎坷,把自己的追求與廣大社會民眾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她出生于封建家庭,卻走上了反封建、爭獨立、求自由的人生之路;將反抗異族侵略、打碎封建桎梏、關(guān)注民生疾苦作為自己的寫作目標,她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描繪出故鄉(xiāng)呼蘭小城的風土人情與世相百態(tài),在悠遠醇厚的鄉(xiāng)思中審視歷史和人生。
蕭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雖然只有百萬文字留諸后世,卻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風格獨異的女作家?!渡缊觥繁蛔u為“先聲”文學、抗日“號角”,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氛圍中展現(xiàn)了新的視角;獨具匠心、風格別致的《呼蘭河傳》,體現(xiàn)了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和現(xiàn)實主義品質(zhì),詮釋了蕭紅“作為全人類創(chuàng)作”的理想,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名著;《馬伯樂》展示了蕭紅卓越的幽默和諷刺才華,在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中無人比肩;《商市街》《回憶魯迅先生》等散文作品感性而靈動,成為傳世之作;蕭紅還始終關(guān)注著女性的悲慘和不幸,成為中國最早的女性主義書寫者。蕭紅逝世后,其作品的思想與藝術(shù)成就備受海內(nèi)外推崇,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多種文字,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熱點。
蕭紅故居是蕭紅幼年、童年、少年生活、學習的地方,是蕭紅的思想、品格、精神成長的家園,是故人與故事的物化載體。因此,蕭紅故居對于蕭紅及其作品的研究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科學與藝術(shù)價值。
這個七百余字的簡介,言簡意賅,應該說是比較公正與權(quán)威的。難怪蕭紅在上世紀30年代就被魯迅、茅盾等名作家稱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柳亞子老先生更是盛贊蕭紅有“掀天之意氣,蓋世之才華”。
從正門走進蕭紅故居,大院忽然開朗。不遠處一座兩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就映入眼簾。我在塑像前駐足良久,陷入沉思。雕像中的她,身著古式旗袍,頸上圍著一條圍巾,手拿一本書放在腿上。坐在一塊長石之上的大家閨秀,悠然自怡,泰然自若。安詳?shù)哪抗馑拼┻^老宅,穿過老街,思緒隨著呼蘭河流向遠方。
蕭紅故居的后花園遺址引起了我的濃厚興趣。這個地方在《呼蘭河傳》中被蕭紅稱為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園。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園中種植的黃瓜、倭瓜、豆角、茄子等景物,如今在后花園遺址中,被復原得一片蔥綠,我們參觀時值6月底,農(nóng)歷正是五月下旬,此時,江南農(nóng)田里的茄子已結(jié)了一茬又一茬,黃瓜架上吊的都是老黃瓜,長豇豆更是老得不能吃,然而,蕭紅故居后花園內(nèi)的茄子、西紅柿剛剛開花,黃瓜只有小手指那么粗,鮮艷欲滴。東北明顯比江南晚了一個季節(jié)。當然,小說里的后花園,不完全是青枝綠葉的描寫,有時也很荒涼,“一到了夏天,蒿草長沒大人的腰了,長沒我的頭頂了,黃狗進去,連個影也看不見了?!薄耙估镆还纹痫L來,蒿草就刷拉刷拉地響著,因為滿園子都是蒿草,所以那響聲就特別大,成群結(jié)隊地就響起來了?!贝饲榇司?,今天當然就難以復原。
我是農(nóng)家子弟,蕭紅故居的陳列展出了張家當年使用過的農(nóng)具,如磨盤、風車、馬廄、大板車,使我想起了小說中有關(guān)呼蘭小城的農(nóng)事描寫,也想起我童年時代家中的水車、罱河泥的小船、養(yǎng)蠶的盤籃、織布的紡車,以及由此生發(fā)的一串串悲喜交加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設(shè)在正房里的蕭紅故居陳列室,堂屋中間擺設(shè)著一個砂盤模型,再現(xiàn)了故居當年的原始形態(tài)。東屋兩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西屋兩間作為展室,墻上展示著蕭紅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參觀蕭紅故居的留影和與蕭紅共同戰(zhàn)斗過的老作家蕭軍、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羅烽、白朗等人的墨寶。
除此以外,墻上懸掛的題詞,還有美國學者葛治文先生、瑞士著名女作家趙淑俠、日本前野淑子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陳若曦等人的。北京“吟紅社”搜集的著名詩人、作家、藝術(shù)家贈給蕭紅故居的名著,老詩人柳亞子尋找蕭紅墓的拜墓詞,蘇聯(lián)作家代表團贈給蕭紅故居的紀念章等,也在展覽的書柜中展出,展品都相當珍貴。
蕭紅故居以它古樸典雅的新貌和不斷充實的文化史實展示它的魅力。從1986年6月11日開放以來,蕭紅故居已接待了100多萬中外游人,這里已成為哈爾濱進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的文化圣地。
作者簡介:
李壽生,筆名余姚后人,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理事。曾任《常州日報》副刊部副主任,《常州晚報》編委兼副刊部主任,常州市雜文學會會長,常州市文藝評論學會副會長,常州市鐘樓區(qū)政協(xié)常委等。1965年開始在軍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作品。著有詩歌集《踏遍青山》、散文集《唱春風情錄》《我的鄉(xiāng)村》。其中《我的鄉(xiāng)村》獲常州市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sh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各類作品在全國和江蘇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比中十余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