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陽550000]
淺談周國平散文中的孤獨體悟
⊙鄭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陽550000]
周國平用哲學的語言書寫著對生活的感悟,他的散文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辨性,在他看來,無論人與人之間多么親密,人的本質(zhì)是孤獨的,我們應該學會在孤獨中與自己相遇,在孤獨中創(chuàng)造價值,讓我們的思想變得豐富。本文將結合周國平散文特色,從什么是孤獨、如何面對孤獨以及孤獨的價值三個方面來論述在周國平散文中體悟到的孤獨。
周國平哲學散文孤獨
周國平的散文從一出手便能夠享譽文壇并經(jīng)久不衰,既不是其云淡風輕的瑣事敘寫,也不是晦澀難懂的哲理抽繹,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對生命存在的感悟和人生價值的理解。哲學散文是有別于抒情散文的,“哲學散文是用散文的形式傳導準則與法則的哲理及思想……都能將正確的由于批判而來的只是用文學的形式、形象,傳到于群眾以教訓的功效”①。作為哲學散文家,周國平能將最深邃、最質(zhì)樸的哲理用非哲學的方式進行演繹推理,但同時又是以極為精煉而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呈現(xiàn)出來,這樣便使接受者在閱讀時一方面能得到思想理念的啟迪與人生意義的升華,另一方面能得到生趣盎然的審美享受。他擁有自己所秉持的人生理想基本的精神、價值、感受,在他的哲學散文中將這些基本理念聚集為個體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給予藝術形象化地呈現(xiàn)出來。因此,他的散文獨具魅力,有思考性,既沒有走向出世哲學的晦澀莫名,也不糾結于細枝末節(jié)的俗事瑣細,介于兩者之間的通達使他的哲學散文呈現(xiàn)出一種大氣的人文精神。周國平說:“一個真愛學問的人其實不只是耐得寂寞,毋寧說這種寂寞是他的自覺選擇,是他的正常生存狀態(tài),他在其中自得其樂,獲得最大的心靈滿足,你拿世上無論何種熱鬧去換他的寂寞,他還不肯換給你呢。”②這里所說的自覺選擇的寂寞指的就是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而非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而產(chǎn)生的寂寞感受,正是這種對孤獨更深層的思考讓他的藝術風格更加深刻。周國平的散文中對孤獨的哲學思考的篇章,引人深思:他重視孤獨的存在,喚醒人們的孤獨意識,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孤獨,當我們和孤獨相遇時,是強力反抗,消極接受,還是積極享受?不管我們的態(tài)度和反應如何,孤獨會真實地存在,這一點是不會變的,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我們對孤獨的認識和態(tài)度。
什么是孤獨?這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被我們所提及,或者說是被我們忽略了的問題。周國平眼中的孤獨是這樣的:“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③“宿命”二字闡明了孤獨存在的必然性,看似淡泊的話語中透露著憂郁的悲涼感受,在短短的句子中并沒有哲學的專業(yè)行話,但這種對孤獨的思考透露著深刻的人生關懷,以平實的語言傳達出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在簡易暢達的行文中體現(xiàn)了周氏深厚的哲學素養(yǎng)。
在周國平看來“靈魂永遠只能獨行……靈魂之所以只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只能自己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獨行的靈魂無疑是孤獨的,靈魂的孤獨是形而上的孤獨,也是最深的孤獨,這與普通人生際遇中的孤獨是不一樣的。在當代世界,孤獨涉及到了人們的根本處境,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且無法逃避的,周國平所說“現(xiàn)代人是孤獨的,但是由于靈魂的缺席,這種孤獨就成了單純的懲罰”④。這種孤獨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我們?nèi)绾蚊鎸λ?,看待它,決定了孤獨對我們來說究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嘆,還是另一種幸運的開始?!艾F(xiàn)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雜了,表面上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雹葸@種不幸福、不自由都被表象所遮蔽,都在于我們沒有關注到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我們忽略了靈魂所在。我們讓自己理所應當?shù)亓晳T于喧囂、忙碌、熱鬧的生活,偶爾的清靜,閑適和孤獨反而會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于是無聊、寂寞和孤獨的感覺會時不時撞擊我們的心靈。
然而,無聊、寂寞和孤獨是被我們混淆了的感覺,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有區(qū)別的,周國平將三者進行了區(qū)分:“無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尋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與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尋求的是人間溫暖,孤獨是把他人接納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尋求的是理解?!雹捱@段以文學語言論述的哲理挖掘了孤獨的內(nèi)在本質(zhì),所表達的即是無聊和寂寞,是孤獨的淺層表象,當被無聊這種情緒所擾亂的時候,會向外求,試圖去消除這種情緒狀態(tài),只要有消遣,它便會很快消失。寂寞較無聊有更深一層的情感訴求,它不僅僅是將無聊的狀態(tài)打破,更是尋求一種共存感和被理解,同樣也是向外求。孤獨與寂寞是較難以區(qū)分的兩種狀態(tài),如果人們想讓自己不感覺到寂寞,可以把自己放回人群中,然而,孤獨是不管自己在人群中還是獨處都可能會遇到的一種感受,可以將周國平闡釋的孤獨理解為自己給自己的一個狀態(tài),一種向內(nèi)求的狀態(tài),因為即使在人群中,不被理解也會讓人感到自己是孤獨的,這種孤獨的感覺不是消遣能驅(qū)走的無聊,也不是融入群體就能打發(fā)走的寂寞,孤獨這種狀態(tài)飽滿地存在著,如果細細品味這種狀態(tài),會發(fā)現(xiàn),在孤獨里無需去附和他人,也無需把自己的想法生硬地讓別人理解,只需傾聽自己,和內(nèi)心交流,便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得到這種飽滿的狀態(tài)的享受,取決于我們遇到孤獨時的態(tài)度。
周國平的散文不是無能為力的憂患嘆息而已,他以質(zhì)樸的語言表達出心靈深處真實的情感,從而喚醒人們的人生意識,引發(fā)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在這種思考中,周國平讓我們明白,孤獨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或許我們可以假裝不去看它,但它會真實地進入我們的感受,或許孤獨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好,它成就了享受它的人,如果是因為我們的害怕,想逃離,妄圖消除孤獨,反而會越發(fā)得孤獨,從而陷入悲觀的情緒無法自拔,這種悲觀會妨礙我們享受生命。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自身感受十分重要,周國平散文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孤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引起我們對孤獨的認識,與此同時,讓我們學會如何面對和享受孤獨,尊重孤獨,給予孤獨時間空間。正如叔本華所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雞毛,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物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雹呶覀冊谛[繁華的世界上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學會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關注自己,應該好好利用這所謂孤獨的時間,讓靈魂自由生長,我們可以是在偉大的文學作品里提升精神境界,或是在一個人的旅途中體味到一個真實自我,又或是在自己的思想里暢游,或索性什么也不做,徹底放空自己,在坦然接受、面對孤獨后會開啟我們對靈魂的思考,唯有這樣才能安置好自己的心,營造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園。
在是否選擇獨處的生活方式這一問題上,周國平論述道:“交往和獨處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于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罷了。由于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更愛交往,有的人更喜獨處。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這段論述依然沒有辭藻的華麗,沒有刻意的修飾,卻喚醒了我們重新審視孤獨,如何調(diào)整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更好地面對自我。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周國平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主義者,他對生命、存在、生活都有深切之關注和細心之發(fā)掘,而這些關注和發(fā)掘都源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時,他冷靜、理性地將哲思生活化與藝術化,讓人們進入更廣泛的沉思與玩味空間。他在承認這兩種對人都很重要的生活方式中,引發(fā)了人們對平時忽略了獨處能力的思考,在交往和獨處兩種比例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獨處時的孤獨也是我們必然會遇到的,然而,通常我們對這種孤獨不夠重視,甚至想方設法去躲避它。
正是周國平這樣深入淺出的哲理闡釋,使我們明白一個人如果學不會很好地與自己獨處,連自己都不夠了解,是無法做到成就自我的,更不用說很好地和他人相處了,唯有在獨處中與心和諧,深刻地認識自我,才能讓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豐富。我們會在懂得孤獨并不完全是茫然、失落的時候明白“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jīng)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⑧。然而一個偉大的人不僅可以在完全孤獨的時候讓自己得到快樂,而且還可能會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精神財富,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造就是在享受孤獨后創(chuàng)造出孤獨的價值,而這種價值本身讓自己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周國平在談論孤獨的價值時寫道:“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秘、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雹嵩诠陋氈校覀兪怯衅谠S的,與靈魂的相遇是生命體驗的終極追尋,或者說是為現(xiàn)代人精神日趨平庸開出的一劑良藥,周國平將孤獨的這種價值以精煉的語言總結,他認為:“一顆優(yōu)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雹庹枪陋毥o予這些偉大創(chuàng)作時間和空間,所以多數(shù)天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這種天才的孤獨是異于常人的,是學者沉浸思考創(chuàng)造的一種狀態(tài),也是這種對孤獨的渴望,珍惜造就了這些天才,讓他們創(chuàng)造了價值,這種思考性喚醒了人們的孤獨意識和自救意識,亦是一種開始關注自我,探尋自我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天才都是在孤獨中成長的,如司馬遷在獄中著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史記》,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在獄中醞釀了《死屋手記》。同時,也有一些作家自主地選擇這種孤獨的沉寂狀態(tài),劉再復在回憶他第二人生時說:“初到海外,遠離故土,除了有連根拔的痛苦之外,就是孤獨,面對無邊的時間深淵,感到恐懼?!?正是這樣的孤獨,他創(chuàng)作了漂流手記十卷,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感恩于這樣的沉浸之樂,認為這是幸運的,對于學者來說,這種孤獨更是創(chuàng)作時候的一種寧靜狀態(tài)。蔣勛也說過:“寂寞會發(fā)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一種好的閑暇狀態(tài)應該是孤獨但不寂寞的。正是由于很多天才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孤獨是他們渴求的狀態(tài),只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才能免于外在世界的干擾,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心和自己的創(chuàng)造,釋放出巨大的創(chuàng)造能量。也許,正是因為“人孤獨時,只能和自己的心靈交流,于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充實程度就立刻顯露出來。而那些才華出眾的人,即使身處荒漠,也不會感到寂寞”?。盧梭在《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寫道:“一天當中,只有在這些孤獨和沉思的時刻,我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我,才屬于我自己,沒有牽掛,沒有羈絆,真正可以說成了符合大自然心愿的人?!?正是這些才華出眾的人充分顯現(xiàn)了被我們忽略的孤獨的價值。
周國平的哲學散文讓我們體會到,在平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心靈的懸殊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皬男睦韺W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nèi)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jīng)驗放到內(nèi)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jīng)過這一整合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的系統(tǒng)。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孤獨實為人生的重要體驗,我們需要孤獨,需要進行內(nèi)在自我的不斷整合,就像我們需要空氣,需要水一樣,只有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清楚地認識和了解自我,逐漸構筑起完整而獨立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更好地與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如果我們在看起來已經(jīng)將人際關系都處理得很好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想想能否也將自己的心安置得很好,能否讓自己在孤獨中怡然自得,自我而自信。
在周國平的哲學散文中充滿了深刻而理性的哲理剖析,細膩的文字直接到達讀者心底,在對人性的關注上,感情深沉而充滿社會責任感,這既不是“女性散文”那種沉迷于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與感受,過多關注于抒發(fā)自己的情緒,也不像一些學者散文那樣堆砌史料,盡顯學識,更不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空洞說教論道,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安靜、孤獨地以一顆平常心堅持著真知灼見。這種哲理與文學的契合,不僅語言質(zhì)樸、流暢,有著深切的憂患感,更是用真實的情感從哲學的視角開啟人們深刻的思索,這種將個人的理性思考與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真切的人生體驗,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生硬說教,他是用自己對生命的感悟來抒寫散文,他的散文有療傷的功效,讓孤獨的心靈得到慰藉。
周國平的散文中集學識、才智、情感與一體,打破了以往散文局限重辭藻、重形式,忽略真情實感的單一模式,哲學的專業(yè)性和邏輯的思辨性結合在一起,凸顯出自己作品的個性色彩,這種思辨的哲學觀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的視角,在傳統(tǒng)散文的抒情描寫基礎上開辟了新的天地,這種用生命寫作的狀態(tài)影響了當代讀者的閱讀審美趣向以及當代散文作家對人生更深層面的關注,更是豐富了當代散文的發(fā)展,豐富了學者散文的題材,具有不可取代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①王統(tǒng)照.散文的分類[A].俞元桂,姚春樹,王耀輝,汪文頂選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C].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11.
②周國平.善良豐富高貴[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313.
③周國平.愛與孤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④⑥⑩周國平.人生哲思錄[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⑤周國平.閑適:享受生命本身[J].才智,2006(5):14.
⑦?[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M].亦非譯.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⑧??蔣勛主講.孤獨六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⑨周國平.孤獨的價值[J].青年博覽,2009(21).
?劉再復.走向人生深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3.
?[法]讓-雅克·盧梭.孤獨漫步者的遐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鄭紅峰.生命的姿態(tài)——做最快樂的自己[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11:168.
作者:鄭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研究生。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