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崗
(自貢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貢 643000)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病例報告
陳 崗
(自貢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自貢 643000)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巴氏桿菌引起的幼鴨的一種接觸性、急性、慢性、敗血性的傳染病,以侵害2~7周齡的小鴨為主。本病的病理特征為纖維素性心膜炎、肝周炎、氣囊炎、干酪性輸卵管炎、關節(jié)炎及麻痹。是目前造成養(yǎng)鴨業(yè)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古佳鄉(xiāng)道果寺村八組范德榮鴨場,2011年3月2日,3月16日和3月22日購入3批一日齡商品肉鴨,每批700只,按常規(guī)飼養(yǎng)管理方法飼喂,至10日齡脫溫轉為地面平養(yǎng),自由采食。第一批飼養(yǎng)至16日齡時成活692只,體重為0.15 kg,整群鴨精神狀態(tài)較好,3月19日(17日齡)第一批肉鴨個別出現咳嗽,眼有漿液或黏液分泌物。食欲減少,呆立一旁,縮頸、軟腳等現象,甚至殘廢此后病鴨逐漸增多,至20日齡時死亡29只,病鴨38只,病鴨伏臥地,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色,5只病鴨腹部膨脹,25日齡時,死亡達153只。發(fā)病初期,先后用青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肌注,只能暫時控制病情,3 d后鴨群再次爆發(fā)同樣疾病,初步診斷為傳染性漿膜炎,于27日齡時用利高霉素按肌注50 mg/kg,2次/d,連用3 d,有良效;同時,用鹽酸諾氟沙星100PPm飲水連用3 d,病情得到控制。但是病鴨體況消瘦,給該場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另外兩批鴨也于18日齡和16日齡發(fā)生同樣疾病,分別于19日齡和17日齡,用利高霉素和鹽酸蒽諾沙星肌注和飲水。同時,用消毒靈1:300比例噴霧消毒,病情控制較好,沒有出現大面積死亡。
急性型;主要表現為嗜睡、縮頸、腿軟、不愿走動、洪濟失調、食欲不振、眼有漿液或黏液性分泌物,鼻孔流出漿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部分病鴨腹部膨脹。臨死前出現痙攣、搖頭或點頭等神經癥狀,頭向背部卷曲,兩腿伸直呈角彎反張狀,最后抽搐死亡。部分小鴨出現陣發(fā)性痙攣,在短時間發(fā)作2~3次死亡,病程一般為2~4d。
慢性型:日齡較大的小鴨(4—7周齡),病程可達1周或以上,臨床癥狀為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伏臥、腿軟、不愿走,站立時呈犬坐姿勢,共濟失調,搖頭搖尾,前仰后翻、翻倒后仰臥不易翻轉,少數病例出現頭頸歪斜,遇有驚擾時小鴨不斷鳴叫,頸部彎轉90度左右,轉圈或倒退。另外也有少數病例呼吸困難,張口呼吸、迅速消瘦死亡。還有的病例出現附關節(jié)脹腫,多伏地不愿走動。
肝臟:可見肝臟腫脹,肝表面覆蓋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膜,極易剝離,肝土黃色或棕紅色,急性死亡者常見橙紅色,實質較脆。膽囊腫大。
心臟:病程較急者可見心包液增量,心外膜表面覆蓋纖維素性滲出物,病程較慢者,則心包有淡黃色纖維素,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滲出物干燥。
氣囊:多數病例氣囊上有纖維素膜,氣囊變得渾濁。脾臟腫大,表面有纖維素膜。
關節(jié):足關節(jié)腫大,觸之有波動感,關節(jié)液增多,乳白色、黏稠。
脾:腫大或腫脹不明顯,表面經常有纖維素膜。
腹膜:腹膜有滲出性炎癥,腹水為淡黃色。
采取病死鴨的心血、肝臟、脾臟接種在巧克力瓊脂平板培養(yǎng)基上,置37℃培養(yǎng)24 h,生長出一致的圓形,凸起,直徑1~2 mm的邊緣整齊,半透明微閃光的奶油狀菌落。挑取分離物涂片,姬姆薩染色鏡檢,見有兩端濃染的菌體,初步鑒定為鴨疫巴氏桿菌。
(1)利高霉素肌注50 mg/kg,2 次/d,連用3 d。
(2)鹽酸諾氟沙星100 PPm飲水,連用3 d。
(3)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每只鴨肌注300 IU,2次/d,連用2 d。
(4)復方敵菌凈,按0.04%的比例混料,連用4 d。
(5)鴨病必治+電解多維對此病菌具有特效,能有效殺滅鴨疫巴氏桿菌,3~4 d為一個療程。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降低飼養(yǎng)密度。
(2)定期對鴨群及鴨場用1:300的消毒靈液進行噴霧消毒。
(3)對尚未發(fā)病的鴨群,在飲水和飼糧中添加環(huán)丙沙星預防。
(4)出現臨床癥狀的病鴨隔離飼養(yǎng),逐只肌注利高霉素50 mg/kg,2次/d,連續(xù)3 d。同時,飲水中可添加多維及抗生素。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在肌注一周后可用磺胺喹沙啉0.1~0.2%的比例混料,連喂3 d,停藥2 d,再喂3 d。
(1)本病以2~3周齡的小鴨最易感,且在感染群中的污染率很高,有時可達90%以上,而死亡率高低不等,低的5%,高的可達80%,一般為10%~20%。本病常因引進傳染源而發(fā)生,可以鴨—鴨相傳,也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或環(huán)境等傳播,感染經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等途徑傳播。另外,一般認為本病可經蛋垂直傳播。本病無明顯季節(jié)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春冬較多。由于育雛室飼養(yǎng)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潮濕,衛(wèi)生條件不好,飼養(yǎng)管理粗放,飼料中蛋白水平過低,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原因,均易造成本病的發(fā)生與傳播。
(2)提倡科學飼養(yǎng),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一是避免鴨只飼養(yǎng)密度過大,一般為7日齡20只/平方米,以100只為一群;二是鴨群應全進全出,消毒圈舍2~4次/周;三是墊料應盡量保持干燥。
(3)計劃免疫。鴨疫巴氏桿菌有多個血清型,選用相應血清型滅活菌苗,于3周齡時每只肌注,可有效預防此??;此外,四川農業(yè)大學禽病防治研究中心程安春教授針對商品鴨飼養(yǎng)周期短的特點,研制了“鴨傳染性漿膜炎蜂膠復合佐劑滅活苗”及“鴨傳染性漿膜炎—雛鴨大腸桿菌多價蜂膠復合佐劑二聯滅活苗”,后者主要是針對本病與鴨大腸桿菌并發(fā)的特點而制,經試用,克服了油乳劑苗產生免疫力慢的缺點,第5天即可抵抗強毒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