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遠 袁慧
·中醫(yī)中藥·
武權生教授治療產后身痛106例觀察
許遠 袁慧
目的 觀察武權生教授使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對產后身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106 例產后身痛的患者使用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進行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治愈72例, 占67.92%;好轉25例, 占23.58%;無效9例, 占8.49%。結論 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對治療產后身痛有很好的療效。
產后身痛;武權生;黃芪桂枝五物湯
武權生教授為甘肅中醫(yī)學院婦科碩士研究生導師, 甘肅省名中醫(yī), 臨證數(shù)十載, 理論扎實, 學驗俱豐, 臨床經驗豐富,對于產后諸癥頗有心得。產后身痛為產后常見疾病, 系產褥期間(包括流產、小產)出現(xiàn)肢體、關節(jié)酸痛、麻木、重著,亦稱“產后關節(jié)痛”或稱“產后風”。作者有幸從師臨證學習,從2013年5月~2014年7月, 導師運用自擬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共治療產后身痛 106例, 取得顯著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取自甘肅省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專家門診共106例, 排除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疾病患者。年齡最小21歲, 最大40歲, 平均年齡32歲。第一胎產后80例,第二胎產后26例;自然分娩55例, 剖宮產40 例, 人流術后16例;病程在產后1個月之內者16例, 1~6個月者20例, 6個月~1年者52例, 1年以上者18例;本組病例經治前已在他處用中藥治療效果不佳者20例, 經用西藥抗風濕藥治療效果不佳者15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治療, 基本方組成:生黃芪30 g, 桂枝9 g, 炒白芍12 g, 赤芍12 g, 當歸10 g,黨參15 g, 陳皮6 g, 羌活6 g, 麩炒白術10 g, 鹿角霜10 g, 熟地15 g, 桑寄生10 g, 枸杞10 g, 雞血藤30 g, 菟絲子15 g, 淫羊藿15 g, 續(xù)斷10 g, 荊芥6 g, 防風6 g, 生姜10 g, 炙甘草6 g, 大棗5枚。上肢疼痛, 加桑枝10 g, 片姜黃10 g, 腰脊痛加金毛狗脊10 g, 下肢疼痛, 加牛膝10 g, 1劑/d, 水煎400 ml 2次分服, 14 d為1個療程, 2~3個療程判定結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關節(jié)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 怕冷、惡寒、出汗等主要癥狀消除;好轉:身痛減輕或時有反復,但較療前有所好轉, 其它癥狀亦有不同程度的減輕;無效:癥狀無變化。
治愈72例, 占67.92%;好轉25例, 占23.58%;無效9例,占8.49%。
患者, 女, 28歲, 2014年6月24日初診, 訴產后全身關節(jié)疼痛1年, 患者自述1年前行剖宮產, 術后病房空調溫度過低, 疏于護理, 隨即出現(xiàn)全身關節(jié)沉重、疼痛、麻木, 尤以雙側肩關節(jié)為甚, 伴自汗, 因顧慮哺乳未服藥物, 后關節(jié)疼痛逐漸加重, 肩、肘關節(jié)疼痛劇烈, 活動受限, 僅能從事一般活動, 3個月來不能工作, 請假回家修養(yǎng), 近日經中西醫(yī)及針灸治療, 效果不明顯, 經他人介紹, 慕名前來就診。查體:面色萎黃, 神情憂郁, 手指關節(jié)疼痛而無變形, 肘關節(jié)疼痛亦甚, 腰膝酸困, 睡眠欠佳, 二便自調, 月經量少, 舌質黯淡,舌苔薄白, 邊有齒痕, 脈沉細?;灲Y果:血沉15 mm/h, 抗“O”及類風濕因子均陰性。診斷為產后身痛, 治療當溫養(yǎng)氣血, 調和營衛(wèi), 祛風散寒。疏方:生黃芪 30 g, 桂枝9 g, 赤芍12 g, 白芍12 g, 炒白術15 g, 熟地15 g, 當歸15 g, 雞血藤30 g,黨參15 g, 陳皮6 g, 羌活6 g, 荊芥6 g(后下), 防風8 g, 片姜黃10 g, 桑寄生15 g, 菟絲子10 g, 鹿角霜10 g, 生姜10 g, 炙甘草6 g, 大棗5枚, 7劑, 1劑/d, 水煎500 ml分2次餐后服用, 囑勿過勞、忌寒涼, 并告知患者此病易治, 囑心情放松?;颊叻?劑后自汗即止, 繼服20劑后全身疼痛消失, 經來量多,已正常上班, 繼以原方加減, 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
產后身痛主要病機是產后百脈空虛, 氣血不足, 加之產褥期出汗過多, 亡失津液, 疏于護理?;蚍A賦不足, 或食用寒涼, 或誤觸涼水, 或過用空調, 或誤觸寒風, 風寒濕邪趁虛而入, 使氣血凝滯, “不通則痛”或者經絡關節(jié)失養(yǎng), “不榮則痛”。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產后脈證并治篇》:“新產血虛多汗出, 喜中風, 故令病痙;亡血, 復汗, 寒多, 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 故大便難”。先師雖未提及產后身痛, 但指出產后“血虛多汗、亡血寒多、亡失津液”生理特點, 為后世醫(yī)家治療產后諸疾提供理論基礎。普遍認為本病始見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后諸病候論》, 其中有產后腰痛候、產后兩脅腹?jié)M痛候等描述。唐代昝殷集前人所著, 寫成專著婦科《經效產寶》, 其中論述“十一論, 產后遍身疼痛者如何?答曰:產后百節(jié)開張, 血脈流走, 遇氣弱則經絡分肉之間,血多留滯, 累日不散, 則骨節(jié)不利, 筋脈引急, 故腰背轉側不得, 手足搖動不得, 更身熱疼痛, 醫(yī)者以為傷寒治之, 若出汗則筋脈動惕, 手足厥冷, 變生他病”。明代張景岳所著《婦人規(guī)》把本病歸為“蓐勞”, 亦云“此即產后勞倦也。其證......或頭疼自汗......或百節(jié)疼痛......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清代陳士鐸《石室秘錄·產后治法》云:“產后之病, 不可枚舉, 終以補氣補血為主......蓋產婦一身之血, 盡行崩下, 皮毛腠理, 如紙之薄, 邪原易入, 然易出也。故以大劑補正之中, 略加祛邪之藥, 少粘氣味, 邪則走出于軀殼之外”。武權生導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以下三點:①產后多虛:產后多血虛, 氣隨血脫, 往往導致氣血兩虛, 臟腑功能低下, 經脈無以濡養(yǎng), 不榮則痛, 是本病的主要病機。②產后多瘀:產后“亡血, 復汗, 寒多”, 氣血虛弱則推動無力, 血寒則凝泣不行, 滯留關節(jié), 導致“不通則痛”。③產后易感外邪:產后氣血兩虛, 加之多汗, 亡失津液, 復損衛(wèi)陽, 稍有不慎, 則風寒濕等外邪乘虛而入, 誠如陳士鐸所言:“蓋產婦一身之血,盡行崩下, 皮毛腠理, 如紙之薄, 邪原易入”。因此導師認為,產后身痛以“血虛血瘀”為本, “風寒濕邪”為標, 治療當以溫養(yǎng)氣血為主, 使氣血充足, 經脈得養(yǎng), 少佐風藥, 以祛除外在風寒濕邪, 則自汗解, 身痛得止??細v史文獻, 歷代醫(yī)家昝殷、張景岳、陳士鐸等均認為本病以培補元氣為為主, 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根據(jù)產后身痛病機, 武權生教授臨證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基礎方,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 有調和營衛(wèi), 益氣溫陽, 溫經通痹之功?,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桂枝五物湯有較好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1]。在此基礎上, 加味而成。全方重用黃芪為君, 并加黨參、白術補氣, 取“補無形之氣, 以生有形之血”之意;當歸甘溫, 補血、活血, 雞血藤活血舒筋, 養(yǎng)血調經;桑寄生、菟絲子、熟地黃填精益髓, 強壯筋骨;羌活、荊芥、防風祛風濕而止痛;鹿角霜溫補督脈, 添精益血, 全方以溫為養(yǎng)氣血主,少佐驅邪之藥, 補而不滯, 溫而不燥, 故驗之于臨床, 功效非凡。導師嘗言“臨證之初, 每遇此類患者全身關節(jié)疼痛劇烈,畏風怕冷, 勞作俱廢, 神情憂郁, 以為不治之癥, 涕淚俱下,因顧慮其疼痛難忍, 輒在溫養(yǎng)氣血方中投以烏頭、附子之類,服后身汗大出, 疼痛輒止, 療效顯著, 然汗出過多, 損失衛(wèi)陽,久則病復如初, 此后遇此類疾患, 不為所動, 堅持以溫養(yǎng)氣血之劑, 以圖緩攻, 久則正復邪祛, 疼痛自止”。此誠導師臨證經驗教訓, 精華所在, 值得臨床參考探究。
[1] 黃兆勝, 施旭光.黃芪桂枝五物湯及其配伍抗炎鎮(zhèn)痛的比較研究.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雜志, 2005(2):93-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158
2014-09-26]
730000 甘肅中醫(yī)學院(許遠);河西學院(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