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近代百年來,掣肘于宏觀社會結構,一代又一代中國新青年在“本土”與“全球”的二維緊張空間中搖擺,他們被歷史塑造成截然不同的形象:當國家封閉,內(nèi)生的“中國性”是強勢文化和主流話語時,公共輿論就給傾向開放的青年貼上“崇洋媚外”的標簽;當國家開放,強勢文化和主流話語變?yōu)椤叭蛐浴睍r,公共輿論又管親“中國性”的青年叫“土鱉”。事實上,“崇洋媚外”和“土鱉”的輿論定性都僅僅適用于特定時期。對改革開放30年來,已深度融入現(xiàn)代性浪潮之中的今日中國,再用“崇洋媚外”或“土鱉”這樣的詞來標簽化中國青年,很不合適。
綜合國力已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國,在國家實力上沒有理由讓本國青年崇洋媚外。青年們喜歡用他國優(yōu)點來折射和評議本國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實質(zhì)上是希望本國可以做得更好,這是青年面對國家發(fā)展具有內(nèi)在超越性的擔責行為,是青年在特定年齡段具有更多批判性特點的共性,也是青年真正凸顯國家主體性的表現(xiàn)。
中國青年的日常符號消費也不宜被標榜為“崇洋媚外”。中國社會已步入世俗化時代,商品的全球化自由流動、品牌化分層以及日益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無疑使今日中國青年擁有了更多個性化選擇和符號化消費的空間。以智能手機為例,對中國12所大學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31%的大學生最想要蘋果手機,26%想要三星手機,其核心正是蘋果和三星背后所蘊藏的符號性意義,而這種符號性意義本質(zhì)上是由現(xiàn)代商業(yè)“生產(chǎn)-營銷”創(chuàng)新模式所建構。由此可見,中國青年并不“崇洋媚外”,只是蘋果手機更多抓住了青年人的內(nèi)在消費需求。
中國青年的國際化視野和對多元文化的嗜好不宜被標簽為“崇洋媚外”。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大學生平均每天的上網(wǎng)時間長達5.3個小時,大學生中手機網(wǎng)民比例高達97.2%,是真正住在“互聯(lián)”和“移動”中的“網(wǎng)絡原住民”。同時,長達數(shù)年的全民英語教育、日益應用化的英語等級考試,以及更為頻繁和便利的國際交流,使中國青年擁有更多機會全面接觸外國文化和國際潮流。相比上一輩,今日中國青年更少帶有先天預設的情緒去片面排斥外國的東西。這是全球化推進過程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合作”體系,不斷建設“地球村”的結果,不宜被簡單標簽化為“崇洋媚外”?!?/p>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