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最近,一部名叫《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的電視劇播出了。說到“漂族”,會有許多關鍵詞涌上腦海,比如唐家?guī)X、地下室、暫住證、方便面、閉門羹等等,電視劇要是主要拍這些,收視率不會高,熒屏競爭這么激烈,誰愿意看這些苦哈哈的內(nèi)容?這部劇在內(nèi)容上自動地給“漂”題材冠以苦澀滋味,其實也是一種想當然。不過,就這部電視劇劇名而言,卻提出了一個命題:北上廣到底相信什么?
作為一名北漂了十五年的“漂族”,我把自己問住了。認真思考了一個小時,得到了以下我也不確定是否成立的觀點:
作為一線城市,我相信一分努力會得到一分回報,運氣好的話,甚至還能多幾分。以前有種說法,說北上廣終歸還是比中小城市,更注重規(guī)則,更遵守秩序,和中小城市(尤其是市縣一級的城市)的暴利行業(yè)多被權貴、富人階層把持相比,一線城市總還是能遺漏一些上升崗位,留給那些真正的外來佼佼者。但最近我開始懷疑,究竟是一線城市的開明與寬容,給“漂族”帶來了機會,還是城市發(fā)展的飛快速度與較大空間,需要“漂族”的填充?是“漂族”要感謝一線城市,還是一線城市要感謝“漂族”?如果他們之間是相互需要的關系的話,那么為什么在納稅平等的前提下,“漂族”所能得到的公共服務不是平等的,在這種不平等環(huán)境下,是不是也存在十分努力只有一分回報的可能性?
我相信在北上廣還有友情。我在2000年來到北京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很多的朋友,那時大家都窮,但卻有沒完沒了的見面和聚會,留下無數(shù)快樂而美好的記憶。2003年非典之后,大家便聚少離多。此后多年,許多朋友一年也難見到一面。是我們太忙了,還是友情淡漠了?如果我欺騙自己的話,用一個“忙”字足以把內(nèi)外交困的狀態(tài)呈現(xiàn)給別人看,可是,真真切切的情況是,友情淡漠了。大家忙著賺錢,賺多一點的忙著移民,賺得不多不少的,忙著買房換車,賺得少一點的,忙著糊口。可大家還是愿意相信有友情在,哪怕只是朋友圈里點點贊,也愿意給自己留一下念想:等到老了的時候,或者不忙的時候,還能一呼百應,重新聚到一起。
我相信大多數(shù)的人會在北上廣扎下根去。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但留下的人,嘴上不說,心里已經(jīng)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xiāng)。城市的柏油路太硬,那層淺淺扎下的根,會很容易被輕輕拂去,但拂不去的是十幾二十幾年在這里投入的情感。人們在這里習慣了擁擠著上下班,習慣了喝醉之后在回郊區(qū)的路上一路狂奔,無數(shù)次默默發(fā)著宏愿早晚有一天要歸隱山林,但多數(shù)人都是想想而已,想完之后只能像一根鐵定那樣,緊緊抓住磁鐵,怕一個旋轉(zhuǎn),自己就被扔了出去。這個龐大的城市,終其一生可能只會熟悉它的一個角落,但有這樣一個角落能夠容身,也足以讓人把它當成真正的家。
我相信北上廣的人,都會擁有一個“避難所”,這個“避難所”是他們在這個城市營造的家。一線城市很好,有大劇院,有最新大片,有明星出沒,商場繁華炫目,每一塊財富寶地,都散發(fā)出商業(yè)時代的馨香……但同時它也嘈雜浮躁,辦公室里多是抑郁癥,馬路上多是路怒族,人們擦家而過的眼神沒有友好,偶爾的摩擦會換來莫名其妙的敵意。家,成為城市里唯一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在信仰普遍缺失的城市,家庭終歸會成為這代人最后的、唯一的信仰。
北上廣有眼淚嗎?我認為是沒有的,人們沒時間流淚,流淚不會換來任何同情與幫助。流淚的人會被認為不適合這個適者生存的地方,所以,不要相信電視劇里那些虛構的眼淚,在北上廣,走在大街上,如果不掏出身份證的話,人們都是這個城市的擁有者,在有一千個“我不相信”的理由的同時,選擇一個或兩個相信的東西,來鼓勵自己繼續(x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