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江南絲竹在2005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優(yōu)秀的絲竹樂鋼琴改編曲就已經誕生。這些為民眾所熟知的音調被移植到鋼琴上,在裝飾音的巧妙輔助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本文試圖通過對裝飾音的多角度分析,加深對絲竹音樂鋼琴改編曲的理解。
〔關鍵詞〕裝飾音絲竹器樂鋼琴改編曲
“一曲絲竹心已醉,夢聽余音夜不寐。內中奧妙誰得知,仙樂霓裳人間回。”江南絲竹音樂以其“小、輕、細、雅”的藝術特色聞名于世,作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一脈門派,在當代鋼琴音樂改編者手中得到繼承和發(fā)揚,放射出新的光芒。劉莊的《三六》、黎英海的《夕陽簫鼓》堪稱經典之作。而瀏覽諸多中國鋼琴改編曲目,單從譜面就不難發(fā)現(xiàn)絲竹樂改編曲的一個共同特征:紛繁的裝飾音運用,且不乏特殊形態(tài)者。
裝飾音是裝飾旋律的小音符及某些旋律型的特別記號。在世界音樂中裝飾音以多變的形式廣泛存在,點綴著各類音樂甚至主導著音樂風格的形成。在我國以線性思維為主的傳統(tǒng)音樂中,裝飾音更是常用的藝術加工手法。隨著鋼琴的傳入,線性思維和多聲思維交流、碰撞、融合,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氣質。而裝飾音作為創(chuàng)作手段,在中國鋼琴作品中大量巧妙的運用,是民族氣質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絲竹樂鋼琴改編曲中,裝飾音的大量運用無疑對全曲的外在效果和內在精神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改編者對原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感受。
一、變幻間可窺簫管弦索
江南絲竹是由長江流域民間的“吹打”、“細樂”、“絲竹”、“清音”等合奏形式演變、發(fā)展而來,樂隊中簫管弦索各自演奏技法不同,又都盡量發(fā)揮不同性能,從而使合奏中的每一件樂器都具有最佳的表現(xiàn)力。而鋼琴曲的改編者借助大量的裝飾音在黑白鍵上、十指之間盡顯吹、拉、彈、滑、掃、滾、頓、打等絲竹樂器技巧,使得鋼琴不負“樂器之王”的美譽。
琵琶是江南絲竹樂中最主要的彈撥樂器,它珠落玉盤般清晰的音色,豐富的演奏技巧在平穩(wěn)悠長的絲竹旋律中起到了潤飾加花的作用。在鋼琴改編曲的裝飾音中,對琵琶技法的模仿最豐富,涉及掃弦、輪指、滾拂、吟、擻等。尤其是黎英海創(chuàng)作的《夕陽簫鼓》,雖為絲竹樂改編曲,但借鑒了琵琶曲《潯陽夜月》的音樂。在引子部分,就有對琵琶掃弦技法進行模擬的復倚音(例1)。中間各段多次用到的正反琶音,由于和弦音源于琵琶定弦Adea而被稱為琵琶和弦,更是形象的復制了琵琶的掃弦技法(例2)。而琵琶的輪指技法,則被處理為顫音(例3)。在最后的尾聲段落里,還有對琵琶技巧“擻”的模擬,通過倚音奏出琵琶虛音的細膩韻味(例4)。
二胡在江南絲竹“三絲”中占著主奏地位,拉弦樂器的婉約氣質使它在絲竹樂中承擔著起承轉合與情緒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雖然在絲竹合奏的鋼琴改編曲中未見較多著墨,但從儲望華所作的《二泉映月》中,我們可以窺其身影。如例5中,三度倚音模仿出了二胡滑音的技法,而其后的7連音則是模仿的打音技巧。例6中三處波音,形象的體現(xiàn)了二胡左手抹弦右手運弓的協(xié)作技巧。
簫在絲竹文曲中有著幾乎與琵琶同等重要的作用,它同樣也得到了鋼琴改編曲作者的厚愛。如《夕陽簫鼓》的引子部分就用幾個相同結構的復倚音模仿了簫的疊音吹奏技法(例7)。
二、紛繁中可聞清音細樂
“糯胡琴,細琵琶,脆笛子,暗揚琴,十里聽到鳳凰簫,五里傳出三弦聲?!睆睦纤嚾说目谠E中我們不難看出絲竹樂隊的音色之豐富?!熬蜆菲鞫裕撉俚囊羯菃我坏?。但通過不同的演奏法,不同的觸鍵,不同的踏板用法以及音區(qū)、音量等方面的對比,完全可以產生不同音色的聯(lián)想。像彈《夕陽簫鼓》時,演奏者的腦子里應該有笛、簫、琴、箏、琵琶等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音色?!崩栌⒑5倪@段話給許多演奏者以啟迪,同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踐行了這一觀點,通過大量的裝飾音模仿簫、琵琶、箏、鼓等樂器的音色,拓展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
例如在短短幾行的引子部分就模擬了多種樂器的音色。開頭用類似琵琶輪指的同度倚音奏出由遠及近的鼓聲;隨后而來的古箏音色如行云流水,刮奏移植到鋼琴上轉為連綿的琶音,清亮而華麗;最精妙的當屬簫聲,八度倚音后綴顫音奏出的簫聲空靈、悠長、寧靜。在水深云際與回瀾拍岸的段落中,密集出現(xiàn)的右手顫音把簫的音色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使人不由聯(lián)想到水中浪花時而細碎時而劇烈,展現(xiàn)了落日余暉中的江水動態(tài)之美。
三、巧思妙用方顯韻味悠長
二胡、琵琶、揚琴、笛、簫、笙,這些樂器長于演奏細膩婉轉的腔音,而鋼琴只能演奏直音。在發(fā)音持續(xù)過程中,音高發(fā)生變化的單個樂音稱“腔音”。在持續(xù)過程中,音高始終不變的單個樂音稱為“直音”,鋼琴上的一個鍵彈奏出來的音就是直音。為了在鋼琴的異鍵間模擬滑進式的音高變化,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每一個裝飾音都彰顯著作曲者中西合璧的藝術功力。
改編自然是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而僅有對樂器與音色的單純模仿必然是不夠的。“韻”是傳統(tǒng)音樂的靈魂,古箏演奏中就有“以韻補聲”的說法,巧妙地裝飾音運用可以使改編曲旋律更動感,風格更民族化,韻味更悠長。
劉莊改編的《三六》原是江南絲竹名曲,從簡譜總譜看來(例8),引子部分并不復雜,開篇即是樂隊大齊奏。而改編曲的引子部分(例9)乍看復雜許多,但一彈便知作者用心,32分音符的三個八度上行復倚音是由琵琶和弦分解而成,不喧兵奪主又在不經意間帶入了主音,氣勢上不似絲竹般歡騰,卻帶來了另一番高遠的韻味。
相對于《三六》歡騰的亮相,《二泉映月》的悲情直至曲尾似乎都未訴盡。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另辟蹊徑,將常人熱衷的散板從曲首移至曲尾(例10),并輔以泛音、和弦倚音裝飾,加上ppp的力度以及延音效果,把聽者的思緒帶入無盡的空曠與虛幻中,回味無窮。
江南絲竹在2005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優(yōu)秀的絲竹樂鋼琴改編曲就已經誕生,這些為民眾所熟知的音調被移植到鋼琴上,在裝飾音的巧妙輔助下,絲竹音樂的精髓得以保留。透過黑白指尖領悟絲竹韻味,老樹開了新花,而新舊之間如何精準把握,自然不能僅僅局限于樂譜本身,要想掌握鋼琴曲中的絲竹韻味,功夫更應在習琴之外。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王昌逵.中國鋼琴音樂文化[M].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0.1.
[2]魏廷格.中國鋼琴名曲曲庫.時代文藝出版社,2013.8
[3]蕭燁瓔.江南絲竹[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6.
[4]魏廷格.從中國鋼琴曲看傳統(tǒng)音樂與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系[J].中國音樂學.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