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萍
在課改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師生共同的追求目標。以前的那種課上不足課后補,訓練不足課后補,填鴨式、高耗能、低效果的模式已被徹底打破。為此,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課堂轉型拉開了序幕。什么是課堂轉型?課堂轉型即在教學方式上,體現(xiàn)“以標導學”,由“灌輸中心”向“對話中心”轉變;在教學主體上,體現(xiàn)“以學定教”,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視學生接受情況決定教師教學難度,視學生理解速度決定教師教學節(jié)奏,視學生專心程度決定教師組織教學;在教學手段上,體現(xiàn)“以學驗教”,由“花樣(模式)中心”向“效率中心”轉變,以學生學習質量檢驗教師教學質量,以學生認可態(tài)度檢驗教師親和態(tài)度。
一、教師教的轉變和學生學的轉變
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是轉型的靈魂。過去那種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就偏離了這個中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該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則主要起組織、引導、啟發(fā)、示范作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研究教法、學法,要做好學情分析,因材施教。就數學學科而言,如果一貫地講,學生也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效果不佳。如講圖形的運動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用實物做一些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幾何體,親自去體會,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更好地學好這一內容。習題課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試著講解一部分題,讓他們參與其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得好不如學得好,會教不如會學,因此轉變學法至關重要,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激活思維、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個性。轉型后的課堂應該是生動的、活潑的、主動的、動態(tài)的。例如: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在課堂上,讓學生盡可能地把自己預習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對于數學課來說,方法越多越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成長的樂園,讓學生真正做到“我的課堂我做主”。
二、教案的擬定是課堂轉型的關鍵
1.教學內容的擬定
課堂的構建要關注教材、關注差異、關注評價。教材是教學原本,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研究、尋找較好的教法和學法,同時還要關注差異,因為課堂上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既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對同一問題,可以多設置幾個小問題,使問題有一個坡度,緩緩上升,就可以讓不同情況的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思維訓練。例如:在考察絕對值的內容時,可以分層次設計這樣一個問題:
已知|m|=6,|n|=4,求m+n的值.
已知|m|=6,|n|=4,并且m<n,求m+n的值.
已知|m|=19,|n-25|=5,求m+n的值...
2.教學對象的擬定
課前備課必須充分,特別是“備學生”要落實到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因為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知識水平等都存在差異。
3.課堂氛圍的營造
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就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善于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教師要重視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最佳狀態(tài),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
4.學生作業(yè)的擬定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數學作業(yè)是一項常規(guī)工作,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要針對學生數學能力有差異的客觀事實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yè)。請學生自主選擇,并根據他們的自身水平,確定基礎、提高、拓展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xiàn)基礎目標,努力完成提高目標;要求基礎較好的學生努力完成拓展目標。這樣通過分層作業(yè),學生學習積極性會更高,同時也避免了過重的作業(yè)負擔,有利于發(fā)揮學生自身的潛力。分層布置作業(yè),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xiàn),真正起到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目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地完成作業(yè)。
總之,課堂轉型的關鍵不在硬件設備的添置,而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軟件的發(fā)展。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未來的教育,已經孕育在轉型的教育實踐之中,讓我們站在轉型的起跑線上,贏在課堂,贏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