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嵱
一個年紀輕輕的居士為什么要搬到寺廟,而且一住就是13年?
“非僧非俗,無廟無家”,“只為人忙,不替己憂”,“安于當下,自在現(xiàn)前”—他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自己。
夏令營、訪道供僧、禪修、禪茶會,寫經(jīng)……他策劃了一系列佛教文化活動,提倡從禪修體驗中轉(zhuǎn)化生活,在生活中彰顯禪的智慧,實現(xiàn)禪意生活。
2001年,田洪剛(心一居士) 斷然關掉了自己的書畫裝裱工作室,挾著鋪蓋卷兒從城里來到興教寺時,寺門口的上坡路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他對出租車司機說,“到興教寺”,卻沒幾個人知道。寺廟里也見不到幾個游客。
那一年,興教寺的住持常明老和尚發(fā)起成立了終南山佛教協(xié)會,協(xié)會辦公地點就設立在三藏塔西邊的小院里,田洪剛成為協(xié)會的第一名員工。
這個特殊機緣,讓他的人生徒然轉(zhuǎn)彎,拐到了他自小生長的終南山下。
從書法到佛法
田洪剛是在終南山腳下的灃河邊長大的。小學時,受語文老師影響,喜歡上毛筆字,家里的墻上、器皿上、糧食口袋上,處處都有他的筆跡。
8歲那年,父親鼓勵他寫春聯(lián),上下聯(lián)的前兩個字由他寫,后五個字則由父親寫。從此每年除夕夜,他總是被對聯(lián)紙染得“紅光滿面”。后來,他用在集鎮(zhèn)上寫春聯(lián)的收入讀完了初中。
初中畢業(yè)后,田洪剛在私人辦的煅鑄車間干過雜活,也在機械加工車間當過學徒。但無論去哪兒,都有毛筆相伴,用寫字打發(fā)工作之余的時光。
1998年正月,經(jīng)村里一位畫家介紹,田洪剛到北院門干起了裝裱字畫的營生。閑暇時,他就對著別人拿來裝裱的名家書法臨摹,一張大案子,裱完畫就成了他寫字的書案。
那時,他開始系統(tǒng)研讀書法史,揣摩歷代名家作品,一本孫過庭的《書譜》被他當成學習寶典。他甚至一度認為,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能“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是無聲的音樂,也是紙上的舞蹈。那段時間,別人問他是干什么的,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我是搞書法的!”
滿以為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確的方向,卻不想走向了從未想過的道路。
2000年,一位年輕的僧人送給田洪剛一本《六祖壇經(jīng)》,并告訴他這本書能令他的書法境界有很大的提高。一天,他偶然翻讀此書,竟有一種莫名的契入,不忍釋手。他看到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天地本無法,皆由一心生,故,心生而種種法生?!?/p>
后來,這位僧人成了田洪剛的師父,他就是凈業(yè)寺的住持本如法師。師父以“心生一切法”之意,為田洪剛?cè)∶靶囊弧薄?/p>
本如法師曾對當時癡迷于書法的田洪剛說:你的字寫得再好,即使成為一個著名的書法家,也解決不了你對人生究竟意義的參悟,更不能解決你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的問題,古人常講書法乃文人余事,屬于小伎,學佛乃大丈夫事也。
“若能了解佛法的意義,從而使現(xiàn)實人生充滿歡喜自在,像佛陀一樣做一個覺悟的人,一個明白人生意義的人,那才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才是有意義的事情!”這一席話讓田洪剛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他一有時間便上山請教,常常與師父徹夜長談。
2001年,田洪剛來到位于少陵原畔的興教寺。
三藏塔下感悟人生
一道紅墻隔開了喧囂紅塵。
初到興教寺,心一度過了一段清幽寧靜的時光。那時候佛教協(xié)會剛成立,沒太多事務。在三藏塔西邊的小院里辦公,聽著寺院的晨鐘暮鼓,每日除了臨帖就是喝茶,無拘無束地徜徉于古人的法帖與佛教典籍當中。
興教寺以供奉玄奘靈骨塔的三藏塔而聞名,塔院內(nèi)松柏蔽日,茂密幽靜。
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敕命從白鹿原遷玄奘大師靈骨安奉于少陵原畔,后因塔建寺,稱為“慈恩塔院”。有一次,心一認認真真讀了三藏塔塔銘《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中對玄奘法師一生的描述后感到“非常震撼”,他不假思索地說:“旁邊住的玄奘法師是我最大的偶像!”
“我是最直接享受著玄奘留下來的遺產(chǎn),這個地方如果沒有玄奘法師的靈骨塔,也不可能有千年寺廟興教寺?!毙囊粫r常感恩冥冥之中的這種因緣。
心一笑稱,既然住在寺里,也應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于是他跟著寺里的師父學著撞鐘唱叩鐘偈。多年后,無論他走到哪里,每到晚上9點鐘,便會想起興教寺的鐘聲。
佛教協(xié)會成立的時候,興教寺的住持常明老和尚已經(jīng)80多歲了,依然精神矍鑠。
老和尚非常注重威儀,衣服總是干凈得體,盡管上了年紀,但仍然堅持穿綁腿的長筒襪子,羅漢鞋也總是干干凈凈,要是有客人來訪,總要穿好了大褂子,掛上念珠才接待客人。
初到興教寺,心一被老和尚身上那種不怒自威的氣場震住了。有大半年的時間,他都不敢到他房子去??蓵r間久了,他跟老和尚漸漸熟悉起來,便發(fā)現(xiàn)坐在老和尚身旁,竟有一種大樹底下的清涼感。
老和尚住在法堂東面的房子,每天早上,他房間的燈亮得最早。據(jù)寺廟的師傅講,老和尚每日準時3點起床,洗漱畢,先到法堂燒香,然后誦《金剛經(jīng)》,誦完經(jīng)才與大家一起上早課,幾十年一直如此。
有一次,老和尚坐在山門口乘涼,心一便和老和尚攀談。他問:“聽說您每日堅持誦《金剛經(jīng)》?”老和尚說:“是的,如果因為出門辦事耽誤了,回來還要補上?!毙囊粏枺骸罢b經(jīng)要注意什么?”老和尚說:“一口氣連貫地誦,不要思維,就像小和尚誦經(jīng)那樣,有口無心,時間久了,自然心開意解。”
那幾年,流行泡功夫茶,老和尚卻不贊成用功夫茶具泡茶,他說,“這樣洗茶具、洗茶后再泡茶,太浪費水了。用茶缸泡一杯茶,照樣可以解渴?!?/p>
有一年春節(jié),心一給老和尚方丈室寫了一副對聯(lián):“身為一寺主,居不過方丈;年逾九旬翁,食亦是三餐。”橫批:平常心是道。這是他從老和尚身上獲得的些許感悟。
“老和尚晚年發(fā)起這個夏令營活動,是希望佛教能跟時代接軌,為知識青年提供一個深入寺廟了解佛教文化的機會。”如今,老和尚圓寂已經(jīng)5年,終南山佛教文化夏令營活動仍一年一年如期舉辦著,成為佛教協(xié)會每年工作的重點。
年輕的居士和守護興教寺50年的常明老和尚結(jié)下的這段緣分,實在是一個神奇而溫暖的故事?!袄虾蜕幸簧?jīng)歷了風風雨雨,他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性格—一生沉默。但是老和尚心里面非常亮堂?!毙囊徽f。
山上的秘密
從小在終南山下長大的心一回到了終南山,他在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身上、深山修行者身上,甚至山間的老石匠臉上,看到了莊嚴、誠懇、努力等東西,對他們的尊重和學習,不管是寫字中,還是在終南山佛教協(xié)會的日常工作中,都是如此。
常明老和尚曾告訴心一:能在終南山住山的,都是了不起的人。山上條件非常艱苦,要用功辦道很不容易,歷史上出了不少高僧大德。所以,終南山走出去的和尚,都很受人尊敬。
佛教協(xié)會成立之初,心一花了很多時間去尋訪住山的修行者。他們大多隱居深山,不愿被外界所了解。后據(jù)他統(tǒng)計,終南山的住山修行者(佛道教)大概有300多人。
為什么傳承了兩千多年,直到現(xiàn)在還有那么多的人隱居深山,過那種令一般人看來清苦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吸引著這些人樂此不疲?
2006年8月,參加第四屆終南山佛子夏令營的幾位佛子發(fā)心要為住山修行人做點什么。他們找到了對住山僧人情況最熟悉的心一,心一慨然應允為佛子供僧活動提供支持。他和幾位營員一起商定了進山路線和日程安排,在佛子在線網(wǎng)站的論壇上發(fā)表了供僧倡議。
每次供僧需要兩三天時間,心一帶領20名義工運送物資,包括棉大衣、秋衣、藥品等,送到南五臺、嘉五臺等深山修行者身邊。他要求義工堅守“訪道不動道,供僧不擾僧”的原則,將不能親自送到茅棚的道糧委托住在距離公路較近的茅棚或寺院的法師,或請當?shù)乩习傩諑兔\送上山,運費由組委會承擔。
此后幾年,每年中秋前后,心一都會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義工,將網(wǎng)上募集的供僧道糧翻山越嶺送到住山法師的茅棚。
一位參加過活動的義工曾用文字記錄了令人難忘的一幕:
山間霧氣升騰,終南諸峰隱現(xiàn)在云霧之中,縹緲而蒼茫,如身臨仙境,一洗塵俗。站在一旁的昌志法師一如既往地微笑著,山風將他破舊的大褂衣角吹起,旁邊是一群虔誠肅穆的青年佛子,好一幅終南訪僧圖!這時,心一居士起頭唱起《南山頌》,第一句剛落,立即和聲一片:昨夜訪禪登巒峰,山間只一片霧朦朧……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
心一印象最深的,是在子午峪遇到的一位住山道士,他的門上寫了大大的“止語”二字。他有10年沒說話,但他愿意接納來訪者,用筆交流。他說,“你們的來訪打擾不了我的清靜?!?/p>
心一說,他有一次探訪終南山中的一位隱居禪修者。他問:你還有兒女之情么?這位師父找來一張廢報紙,然后用火點燃,宛然一笑。
他還曾在庫峪太興山拜訪過一位90多歲的道長,住山60余年。常有人詢之以長壽秘訣,道長答之以“不貪”二字。
有許多尋訪者不避山高路遠,去憑吊凈居寺的比丘尼師—園照法師。法師當年主講《法華經(jīng)》時,凈居寺曾被稱為“臨時佛學院”。她一生興辦佛教事業(yè),還辦過僧尼加工廠。老法師圓寂后,她的徒弟一直守著師父的舍利塔。
心一每年都要去凈居寺,他曾勸過守塔的老尼師,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在山下找個寺院居住。老尼師說:“我走了誰給師父掃塔呀,我不能把師父獨自留在山里?!?/p>
如今,終南山訪道供僧活動已經(jīng)停止了。心一看到好多居士、組織都在往山里跑,便說,“我們就不送了?!逼渲芯売?,只是“不忍”二字。
同樣因為不忍看到嘉午臺孤峰頂上的千年古剎殘毀,心一在網(wǎng)上呼吁關注終南山的各界朋友支持昌志法師修復嘉午臺興慶寺。他說:“這里是《空谷幽蘭》作者比爾·波特先生不顧71歲高齡徒步攀登要去拜謁的地方……”
有很多年,心一對《空谷幽蘭》雖喜歡但不愿太多提及,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一部分隱居者并不希望被人太了解,不希望有人來尋訪,而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讀了《空谷幽蘭》而走進終南山尋訪隱士,不同程度地給一些修行人帶來了干擾。
2014年,71歲的比爾·波特先生應國內(nèi)某媒體之邀重訪終南山,拍攝他到終南山尋訪老朋友的紀錄片,心一受邀與波特同行,一起走訪了嘉午臺、喇嘛洞、觀音洞等地方。
心一曾多次表明,“終南山?jīng)]有隱士,《空谷幽蘭》中尋訪到的所謂隱士,他們雖然過著與古代隱士相似的生活,但他們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隱士,只不過是佛教或者道教的住山修行者罷了?!?/p>
他如此“咬文嚼字”,只是想為這些住山修行者保守秘密。
生活禪修行者
心一曾有個外號,叫方便和尚,是大家對他的一個調(diào)侃。心一不以為然:“對一個佛弟子來說,要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歡喜,跟你交往的人能從你這里得到一種方便的智慧,這也是在弘揚佛法?!?/p>
他曾感嘆:“和尚是時尚的代表。在唐代,最發(fā)達的印刷術都是用來印佛經(jīng)的;文人士大夫都因為有一個和尚朋友而感覺到自豪,有的和尚還是皇帝的老師,或者好朋友。而現(xiàn)代社會,有人看到寺廟里的和尚上網(wǎng)、用電腦都覺得頗為奇怪。”
心一曾經(jīng)也會對佛門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好的現(xiàn)象而產(chǎn)生困擾,生出莫名的煩惱。師父為此喝斥道:你整天跟玄奘法師在一起,心為什么不跟玄奘法師在一起呢,眼睛和心老是關注這些不如法的事情,這些不好的負面的因素能帶你向哪里去?
“不能因為個別和尚犯了戒,或者做了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就感覺整個佛教都壞了,這種認識也是有偏差的?!毙囊徽f。
受凈慧法師“生活禪”理念影響,終南山佛教協(xié)會推出了一系列普及佛教文化活動。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深入寺廟,了解佛教文化,將佛法能運用到生活中。
凈慧法師和常明老和尚是1956年中國佛學院第一屆的同學,也是心一最崇敬的當代高僧。1993年,凈慧法師在傳統(tǒng)佛法的基礎上,提出“生活禪”的修行理念,以適應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他提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每年在柏林禪寺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凈慧法師曾用自己在終南山草堂寺看到的“煩惱即菩提”五個字來闡釋生活禪的理念。他說,“在煩惱中能覺悟,我們的生活就是覺悟的生活。如果煩惱不能覺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我們普通蕓蕓眾生的生活。修生活禪,就是要隨時起覺照(覺照意為以覺悟的心觀照一切),不去找煩惱?!?/p>
在心一看來,凈慧老和尚是“所有高僧中發(fā)揮了最大的智慧來在當代大陸的社會體制下,為佛教謀取話語權(quán)和影響力的一個高僧。”
從2003年開始,終南山佛教協(xié)會每年策劃組織佛教文化夏令營活動,深受知識青年喜歡。從2007年開始,協(xié)會組織每年一屆的“終南禪修”活動,引導禪修愛好者體驗傳統(tǒng)禪修方式。還根據(jù)佛教抄經(jīng)的傳統(tǒng)結(jié)合當代社會生活,倡導“在寫字中培養(yǎng)覺性,在覺性中提高禪觀,在禪修中升華生活”。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倍嗄旰螅囊贿@樣解釋自己名字的來歷。 “每個人內(nèi)在聚足的潛能沒有被開發(fā)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夠?qū)R?,不能凝聚,所以做事都是在散亂中。”
隨著對佛法的體悟,心一的書法也多了一份從容淡定。他覺悟到:書法寫的是心,佛法悟的也是心?!爸挥须S意隨心,徹底放下書寫的觀念,任意揮灑,空掉一切束縛,才能與天地造化相和,才是真心的寫照。如今寫字,但求寫真,略記心跡,不為書而書?!?/p>
多年后,一位文友評價心一的書法用了四個詞:沉靜、內(nèi)斂、安詳、悲憫。
如今,心一每日以默寫《心經(jīng)》為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他抄寫完的《心經(jīng)》總會添上一句注解:“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心一也是在寺廟養(yǎng)成了喝茶的習慣。他偶爾替師父泡茶招呼一下客人,漸漸悟出終南山的茶道。道在平常日用之中,不勞尋覓,喝茶就是。正如師父本如法師的詩:“山寂心自寧,剎古僧烹茗,世間平常事,吾生貴吾行。”
心一曾在一篇《品茶與參禪》的博文中寫道:品茶就是參禪。“任何一款茶,通過品鑒,其實看出的是品茶人心的細密與覺知。與其說通過品茶可以讓人心靜,讓人心細,讓人提高覺知的能力,還不如說,通過品茶的過程在為我們?nèi)鐚嵉胤从承脑诋斚碌臓顟B(tài)。所以,品茶就是‘以茶顯心。故而說,茶者,察也?!?/p>
心一將禪茶不二的體悟帶到了今年的夏令營中。他邀請茶人到山上布茶席,營員作為茶客,參與到品茶活動中。很多營員回憶起山巔上的禪茶會,連說:“太好了!”
“想泡好一杯茶,用心不如無意?!毙囊蝗缃襁@樣對茶友說。
安于當下
和最初的日子比起來,如今的心一忙多了。
書房里,一把中式禪凳上擱著還未打開的行李,他剛剛從深圳、內(nèi)蒙古回來。每天只有上午11點以前的時間是屬于他自己的。他照舊可以看書、寫字。他的修行方法很簡單,就是默寫《心經(jīng)》和打坐。
經(jīng)過塔院時,發(fā)現(xiàn)柏樹下落了一地柏樹籽,他隨手拾起兩粒,在指間摩挲著告訴記者:“古人用它點香?!?/p>
心一如今早已習慣了寺廟的節(jié)奏,時常從匆匆來訪的朋友身上驚覺到這種“慢”—“現(xiàn)在的人咋都這么急?”
他在博文中寥寥數(shù)筆往往勾勒出來的山居生活,吸引了不少繁忙都市中奔忙的年輕人。13年的寺廟生活,也讓他對終南山腳下少陵原畔這座千年古剎的日子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家。每年秋分后,寺院里的彼岸花如期綻放,讓他心生喜悅。
最初到佛教協(xié)會,同學、朋友都不理解心一:“你年紀輕輕怎么跑到寺廟里?”而這幾年,幾乎沒有人不羨慕心一的。對于自己的選擇,他從不惋惜?!拔伊w慕有錢人,可有錢人跑這兒來,氣喘吁吁地說,哎呀,我就想過你這樣的生活?!?/p>
心一的書房在興教寺西院興慈樓二樓,屋內(nèi)古樸而簡單的老式家具,過濾掉了在都市中浮躁的情緒。朋友們喜歡和他煮茶論道,因為總能收獲一種自然舒適的快樂。心一笑稱,書齋里安靜的氣場是自己每天抄經(jīng)“養(yǎng)出來”的。
2014年9月1日,心一在微信中貼出了觀音禪寺國慶禪修活動的鏈接—古語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苯穹陣鴳c長假,此正參學良辰。終南山古觀音禪寺,一如既往,為新老禪和子舉辦第八屆國慶精進禪七……
在轉(zhuǎn)發(fā)活動鏈接的同時,心一寫道:“一個寺院辦一次弘法活動不難,難的是堅持每年都在辦?!笨此圃谌镏С钟^音禪寺,他何嘗不是借著鼓勵他人來說服自己。
這些公益活動,往往是費力不討好的工作?!爸灰约旱陌l(fā)心是好的。”至于有多少人能收到,他往往不去計較。就像電臺的信號,有的地方偏遠信號弱,有的地方信號強,一切隨緣。
今年夏令營結(jié)束一個多月后,心一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個鏈接《小隱終南:山里的喜悅》,一位營員用精彩的圖片回顧了夏令營的生活:“山里的愉悅,是身心釋放,自然收合吐納,天人合一……”
從小在終南山腳下長大的心一,對這座山真正的了解是從進入佛教協(xié)會以后開始的。他借佛教協(xié)會這個平臺推出的一系列活動,正是想和大家分享這樣一種山里的喜悅。
上述營員還貼出了一張心一居士頭戴斗笠、身著黑衣,在山中怡然自樂的照片,并在后面寫道:“還是那頂山里的帽子,流年卻不曾更改容顏,這也是山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