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默
如果你是Engadgets這類科技博客的讀者,你恐怕已經(jīng)見過各種材料的新鮮腕表:橡膠、鑄鐵、黃銅、木頭、鋁塊、陶瓷、玻璃……幾乎所有適合雕塑、抵御摩擦的材料,都已經(jīng)被腕表設(shè)計師們拿來充數(shù),但這都不會成為我花錢的理由。
我不算一個因循守舊的人,我也喜歡新玩意兒和新點子,但仍然不合時宜地崇拜金表。金表于我而言,就好像老土但是經(jīng)典的羅宋湯,絕不能把牛肉換成紅腸或者海鮮。我崇拜以人類最古老的硬通貨鑄造的計時器,似乎只有金子(黃金、玫瑰金、白金)才是腕表最具有儀式感的肉體,其他則由它們?nèi)m歸塵土歸土吧。
我記得第一次對黃金作為貴金屬(而非首飾的材料)的意義感興趣,還是小時候。我的外婆打開了衣櫥頂上的木板,將一塊用紅紙包著的東西藏了進去,引起了我的巨大疑惑——那不是一塊方糖或者切糕,因為當(dāng)我偷偷把它取了出來,剝開層層紅紙一探究竟,看到的只是一小段粗糙的澄黃色金屬條。我并不清楚我所捏著的半個火柴盒大小的固體是她的積蓄,但是如此大費周章地隱匿,想必一定是比巧克力更加圣潔的東西。它這么沉,這么容易留下一個七歲小孩的牙印,讓大人們這么誠惶誠恐地滿屋子瘋找,雖然還不太清楚到底是何物,先偷偷據(jù)為己有吧!
一般情況下,同款且同樣功能的金表會比鋼表貴三倍。這會嚇退不少實用主義者,更遑論金價大跳樓的當(dāng)下,沒有人會把儲蓄戴在手上。
但是黃金本身就是符號,是政治,是價值觀,三者的標(biāo)價都不便宜。就好比大家都不喜歡的金燦燦的勞力士,似乎那就是臺灣遠(yuǎn)房舅公的首飾,或者香港黑幫片的道具。但對于愛表懂表又不怕世俗眼光的人來說,金勞也是互認(rèn)身份的工具,袖口晃眼的一道光,就好像在講:“嘿,快看我!我不但有錢,內(nèi)心也很強大喔!”
我的第一塊表教育了我關(guān)于金質(zhì)表殼的偉大意義。那是一塊包金的古董歐米茄,1950年代產(chǎn)的樣子,讓我在初一(三)班風(fēng)光了好一陣,體育課都不舍得摘下來。第二年,磨損的表殼逐漸露出銅的顏色時,我知道我的魅力也正在褪色,就好像道林格雷的畫像被人潑了油漆。
這種虛榮的邏輯在于:我當(dāng)然可以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戴一塊鋼表,太太平平地度過一生,但是如果想要顯得更自命不凡,那就必須確保全程不會穿幫。它可以是低純度的14K金,甚至9K金;可以是一塊悶騷內(nèi)斂的白金表;可以是便宜一點的小尺寸表殼,但是絕不能涂脂抹粉。
由此看來,金表于我不僅是財富的風(fēng)景,還是誠實及自信的符號。我甚至希望大家可以幻想一下金質(zhì)表殼斷面的璀璨,雖然這虛構(gòu)的切割從未發(fā)生,但是星星點點的礦洞之美,都凝結(jié)在其表面之下,靜待有心人的驗證。提筆寫到這里,本人也不禁被自己的花言巧語所感動。
隨著自作聰明的“民間鑒表”愈發(fā)轟轟烈烈,黃金鑄表似乎正逐漸游離政治正確的海洋。薪水不高的同齡人為了揚長避短,也熱衷戴花花綠綠的塑料表。
但我是一個保守派,我清晰地知道在觸屏?xí)r代佩戴腕表的真正目的。更何況回望鐘表史,金殼表的地位根正苗紅薪火相傳,不是鉑金,不是橡膠,不是木頭或者碳纖維。
叫我腕表右派好啦,反正我現(xiàn)在戴的就是金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