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貓
名不副實的京城
□ 老 貓
有一個段子,說是某老外來到北京,轉(zhuǎn)了一圈,心中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他問:“為什么東四之后,就變成東四十條了呢?中間那三十五條街在哪里?”
陪同告訴他,中間沒有三十五條街。東四是一個地名,是東四牌樓的簡稱。那條街就是東四一條。之后有九條胡同,就排位到了東四十條。東四十條又是一條街。老外琢磨了很久,似乎明白了。
網(wǎng)絡上也有個吐槽的小段子,說北京的地名名不副實,麥子店沒有麥子,四塊玉沒有玉,蘋果園沒有蘋果,芍藥居沒有芍藥……擺出來就是好玩。怎么會沒有呢?以前可真是有的,就是后來沒有了。比如望京邊上有個地方叫奶子房,那里曾經(jīng)是舊社會的奶媽聚集地,達官貴人家里有了孩子,都要去奶子房尋“奶口”。新社會沒奶媽了,地名留了下來,這些還不能算名不副實,只能算時過境遷。
真正名不副實的地方也有,紫禁城就不是紫色的,香山也不香。朝陽門內(nèi)小街現(xiàn)在拓寬了,比幸福大街還寬呢,這些事都沒法去較真兒。
也不光是地名,北京好多吃的命名也奇怪得很。比如炸灌腸,和腸一丁點關系都沒有,就是一大坨淀粉,切成薄片來炸。炸豆腐呢?和炸也沒關系,是煮的,油豆腐湯。炒肝里倒是有豬肝,可真不是炒的,端出來是一碗,煮的,必須把碗托在手里,轉(zhuǎn)著圈喝,要是用勺子就外行了。而驢打滾呢?則是一種點心,在豆面兒里一滾——有人第一次吃驢打滾,還問我:“驢呢?”我說這名字就是個比方,好比是驢在土地上打了個滾兒,渾身沾滿了土。她聽完后差點把驢打滾扔地上,好在味道還不錯,忍著吃完了,還想吃。
北京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吃食,叫羊蝎子。好多人就被這個名嚇住了,心說蝎子你們也吃?其實鍋里燉的,和蝎子一點不沾邊兒,是羊的脊骨,因為兩側(cè)有部分羊排,看上去長長的好像有腿一樣,整體是個蝎子的形狀,就叫羊蝎子了。擱在鍋里都是小塊兒了,再怎么也和蝎子聯(lián)系不上啊。
回到地名上,北京有很多街道是用人名命名的。比如佟麟閣路啊,張自忠路啊,趙登禹路啊,石大人胡同等等,歷史上都能找到典故,要么是故居,要么是祠堂。但是,王廣福斜街就不這樣——知道王廣福是哪位嗎?沒這人。這條路原來叫王寡婦斜街的,后來覺得不雅,改了。還有一條朱義伯胡同,朱義伯又是哪位啊?也沒出處,一查根兒,是豬尾巴胡同,北京人把“尾巴”念成“以巴”,后來覺得這地名的確上不了臺面,改成朱義伯胡同了。以此類推,高義伯胡同就是狗尾巴胡同,禮士路就是驢市路,車公莊呢?原來叫車轱轆莊,念著念著,念禿嚕了,就丟字兒改字兒了——類似的還有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明朝的時候還叫江米巷呢,是錦衣衛(wèi)的辦公地點。
這些年房地產(chǎn)開發(fā)比較興旺,開發(fā)商喜歡起一些稀奇古怪的樓盤名字,小區(qū)里有個小河溝,就敢叫什么什么灣,弄個小人工湖,就能叫西湖甚至威尼斯花園,還有普羅旺斯,那里可真找不到一棵薰衣草,還有橘郡,有橘子嗎?這個真沒有。所以在北京有人說,你到納帕溪谷來找我吧,千萬別相信這位真跟神雕俠侶似的,住在山谷里。其實要說氣派,那就是不起名,就叫大院,比如“一號院”“二號院”什么的,讓人一瞧,心里沒底了,這到底什么地方?。堪?,這就行了,這才叫北京的特色呢。
北京最“名不副實”的,當屬交通臺的一個節(jié)目,叫“一路暢通”。這個節(jié)目每天早晚高峰時直播,內(nèi)容基本是報堵,哪兒走不動了,哪兒交通管制了,哪兒又出車禍了……什么什么的,收聽率還特別高。為啥啊?司機都堵著呢,回不了家了,就聽主持人打镲聊天唄……當然,好多已經(jīng)到家的人也喜歡聽,知道別人很慘地堵在路上,自己心里會好受些。
(摘自《深圳特區(q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