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榮馬建軍 高娟娟
1.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 呼和浩特 010020
內蒙古自治區(qū)鑲黃旗一帶成礦規(guī)律及特征的探討
丁志榮1馬建軍1高娟娟2
1.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院呼和浩特010010 2.內蒙古自治區(qū)地質調查院呼和浩特010020
本文通過對內蒙古鑲黃旗一帶的成礦地質背景、控礦因素和找礦標志的分析,探討了鑲黃旗一帶的礦床特征及礦體賦有規(guī)律,為今后該地區(qū)找礦工作提供了借鑒。
鑲黃旗成礦規(guī)律及特征
礦產的形成和分布是多個復雜地質作用的結果,嚴格受區(qū)域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等地質條件的制約。不同地質時期,不同的構造單元、特定的構造環(huán)境和地質演化階段均能控制著不同礦產的形成和分布,在成礦地質條件上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就鑲黃旗一帶已有的礦(床)點的空間展布特征而言,各類礦化受不同地質構造單元的明顯控制,并且與相關地質體的生成環(huán)境和地質演化關系緊密聯系。
(一)礦(化)體空間展布特征
鑲黃旗一帶以庫倫圖——寶格都烏拉北東向大凹地為界,大凹地西北側成礦帶劃歸為畢力赫——哈達廟金Ⅴ級成礦帶(Ⅴ75-5),主成礦元素以Cu、Au為主,伴生Mo、W。礦化體的形成主要與二疊紀石英閃長巖、侏羅紀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體有著密切關系。礦化體多產于侵入體內部或侵入體與圍巖接觸帶的兩側,礦化體的形成與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構造裂隙有著密切關系,容礦構造多為北西向或近東西向。
大凹地東南側主成礦元素以W、Cu為主,伴生Mo、Au、Ag,礦化體的形成主要與二疊系額里圖組安山巖、侏羅紀正長花崗巖體有著密切關系,多產于侵入體內部或侵入體與圍巖接觸帶兩側,礦化體的形成與北西向或近東西向構造裂隙有著密切關系,容礦構造多為北西向或近東西向。
(二)成礦時間演化特征
早二疊世至晚侏羅世,這一時段是該地區(qū)的主要成礦期,在二疊紀早期的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體中,發(fā)現了多處金銅鎢等礦(化)點。
位于鑲黃旗南部的一些礦(化)點,多數分布在侏羅紀的侵入巖及地層中,如東恩格其銀礦化點,賦存在晚侏羅世滿克頭鄂博組火山巖中,營盤銅礦化點則賦存于晚侏羅世的瑪尼吐組地層中,道拉呼都嘎金礦化點雖賦存于二疊系額里圖組安山巖中,但該地層中北東向花崗斑巖脈及北東向斷裂蝕變帶極為發(fā)育,侏羅紀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呈小巖株狀侵入額里圖組安山巖,礦化體受侏羅紀侵入巖及燕山期斷裂構造影響明顯??傊摰貐^(qū)的熱液型礦點、礦化點均賦存在這一時期的地層、侵入巖及斷層破碎帶中。
(一)控礦因素分析
針對該地區(qū)內已發(fā)現的礦(床)點的空間展布特征而言,古生代二疊系安山巖、安山質凝灰?guī)r及二疊紀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是Cu、Pb、Zn、Au、Ag、W、Mo礦化的主要賦礦地質體;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巖、火山碎屑巖是Fe、Cu、Pb、Zn、Au、Ag、W礦化的主要成礦母巖;侏羅紀二長花崗巖、正長花崗巖很可能是W、Mo的主要成礦母巖。沉積作用和沉積環(huán)境控制著外生礦產的物質來源與成礦,巖漿作用為內生礦產提供物質來源和進一步富集的熱源,而斷裂構造活動則是良好的導礦儲礦空間。
結合區(qū)內礦產與地層、構造和巖漿巖的關系分析,礦化與中酸性脈巖及構造破碎帶密切相關,現將本地區(qū)的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初步探討:
1.火山巖地質條件分析
該地區(qū)火山巖較為發(fā)育,在古生代、中生代均有不同程度、不同規(guī)模的分布,其中以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巖活動最為強烈,出露規(guī)模較大,巖石種類較多,火山巖呈較穩(wěn)定的層狀或帶狀產出。
2.侵入巖地質條件分析
本區(qū)巖漿活動強烈、規(guī)模較大、活動頻繁,多以近東西向、北西向斷續(xù)展布,同區(qū)域構造方向一致,呈帶狀分布,主要有二疊紀英云閃長巖、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及侏羅紀石英閃長巖、花崗閃等。
3.變質作用成礦條件分析
構造變動強烈,巖漿活動頻繁,變質作用亦有所表現。元古代、古生代地層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動力變質、接觸變質作用,其中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主要為接觸變質巖和動力變質作用。
4.構造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內生礦產的分布與構造引起的斷裂和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它們是礦液上升的通道、沉淀的場所和礦液的來源。
綜上所述,該區(qū)大部分礦產受巖漿活動及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礦(床)點的形成絕大部分與斷裂、韌性剪切帶、破碎蝕變帶等特征有關,也是本地區(qū)尋找熱液型礦產的有利地段。
(二)找礦標志分析
根據上述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因素分析,總結本區(qū)有以下找礦標志:
1.地層方面找礦標志
(1)古生代二疊系三面井組
三面井組地層中Au、As、W、Mo元素濃集克拉克值Ck大于1,是相對富集元素,具備礦源層的條件,并具有很強的分異性,顯示出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且該地層中礦床、礦(化)點眾多,物化探異常分布明顯,說明了該地層的控礦意義。
(2)白堊系大磨拐河組
大磨拐河組為一套陸源小盆地含煤碎屑巖建造,是區(qū)內主要煤系地層。
2.巖漿巖方面找礦標志
(1)侵入巖方面找礦標志
各類侵入巖中,Au、As、Sb、Cu、Pb、Zn、W、Mo元素明顯富集,其余元素均為貧化。元素含量變化上,Au、Hg、Cu、Zn、Ag、Bi元素表現為強分異型,Pb、Cr元素為明顯分異型。石英閃長巖體中發(fā)育有閃長玢巖、花崗斑巖、石英脈等,這些斑巖體是尋找金礦的直接標志,花崗閃長巖中的云英巖化是Cu、W、Mo礦的直接標志。
(2)火山巖方面找礦標志
二疊系火山巖樣品中,Au、As、Sb、W、Cr元素明顯富集,其余元素為背景含量。元素含量變化上,Au、W為強分異型,As、Cu、Ag、Mo明顯分異,其他元素為均勻分布。晚侏羅世火山巖中Au、Sb、Mo、Cu元素濃集克拉克值Ck大于1,是該地區(qū)相對富集元素,具備礦源層的條件,并且具有較強的分異性,顯示出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
3.構造方面找礦標志
白云鄂博——化德深大斷裂、二連——蘇尼特右旗深大斷裂是二條區(qū)域性大斷裂,它控制了區(qū)內主體構造格架,北東向斷裂為該地區(qū)的導礦構造,而張扭性的北西向斷裂為容礦構造。
4.地球化學方面找礦標志
該地區(qū)Au、Ag、Cu、Pb、Zn等主要成礦元素的高濃度異常區(qū),是地表或淺部金銀銅鉛鋅礦化的直接標志,而以高溫元素W、Sn、Mo、Bi等為異常的元素,其Mo元素具明顯濃集中心,多是淺部或深部鉬礦化的直接找礦標志。
5.圍巖蝕變方面找礦標志
褐鐵礦化、硅化、黃鐵礦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孔雀石化等是區(qū)內金、銀、銅、鉛、鋅多金屬礦的主要找礦標志,云英巖化是區(qū)內鉬、銅多金屬礦的主要找礦標志。
通過對上述各類找礦標志的綜合研究探討,初步確定本區(qū)內找礦工作的優(yōu)勢礦種為金、銀、銅、鉛、鋅。
(一)本地區(qū)內的金屬礦產成礦時間是從二疊紀早期開始到侏羅紀晚期結束,二疊紀晚期最為發(fā)育,到侏羅紀中期相對較弱。
(二)該區(qū)大部分礦產受巖漿活動及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礦(化)點的形成絕大部分與脈巖、斷裂、韌性剪切帶、破碎蝕變帶等有關。
(三)通過對各類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的研究探討,初步確定本區(qū)內找礦工作的優(yōu)勢礦種為金、銀、銅、鉛、鋅。
[1]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邵和明,張履橋.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成礦區(qū)(帶)和成礦系列.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