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仁+馬雪健
10月15日,在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網絡作家周小平、花千芳受到國家領導人點名、握手,受到熱情鼓勵。當天央視《新聞聯(lián)播》對該會議進行了報道,周小平本人也在網絡上發(fā)布了以主要領導人為背景的自拍照,此事立刻掀起網民熱議。周小平因此聲名大振,在主流輿論場中樹立起了積極的個人形象。然而,由于其自身所存在的輿論“噪點”,該形象上網后卻頻遭網民一邊倒式的“反水”,且主流輿論越為其“辯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越強烈。在泛眾化的網絡語境下,網民對于政府力推的有爭議性的公眾人物吹毛求疵、群起攻之的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網絡輿論場中的“周小平現(xiàn)象”。
與傳統(tǒng)輿論場中的偶像宣傳形成鮮明差異的是,網絡輿論場中的“周小平現(xiàn)象”,不僅會銷蝕公眾人物的偶像效果,而且會給我們的主題宣傳及政府形象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解構這一現(xiàn)象,對于做好相關輿情處置及修補社會裂痕有著特別的意義。
一、網絡“周小平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
1.正面形象樹立遭質疑。
從涉事人的身份來看,周小平兼具80后、草根、網絡作家等多個“標簽”。主流媒體對周小平的評價中,具有互聯(lián)網思維、社會責任感、傳播正能量等核心關鍵詞,為其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奠定了基礎。然而在10月15日,周小平在微博中發(fā)布了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的現(xiàn)場照片,照片中我們可見習近平主席的身影。隨即,有人批評周小平“作秀”,而周小平的支持者則回擊說這是嫉妒,雙方圍繞照片所透露出的深層涵義展開論戰(zhàn)。質疑者更是以周小平在輿論場中所留下的“瑕疵”發(fā)起猛攻,“倒周”與“保周”的輿論態(tài)勢初步形成。
2.主流媒體“解圍”遭詬病。
圍繞網民對周小平的“炮轟”,主流媒體開始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以人民網、《環(huán)球時報》、《中國青年報》為代表,同時也有如北大教授張頤武這樣的意見領袖,通過專訪、評論等形式,剖析“周小平們”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分析“周小平們”緣何成為輿論場中的話題人物,已達到為其正名的目的。主流媒體力圖通過對“周小平們”所彰顯的社會正能量來化解部分網民的負面情緒。然而,通過網民對相關報道及評論的反饋上看,這樣的主流糾偏并未起到治本作用,反倒招來官方奉命救場的質疑。
3.個人問題上綱上線。
從涉事主體來看,無論周小平以何種表達方式,或者是表達中存在何種瑕疵,這都是其個人的表達行為,其表達的觀點也僅僅代表個人觀點。而從“圍攻者”所持有的理論來看,特別是一些自由派大V們,總是將“周小平們”的這種表達行為說成是討好政府的“自干五”行為。對于此次爭議,有人將其個人問題組織化、擴大化,并最終引向政治化,說成是執(zhí)政者的一種政治手段,各種陰謀論紛至沓來。更有甚者,從這一現(xiàn)象揣測我黨未來的執(zhí)政理念,煞有介事地分析國家發(fā)展動向。
4.高調“愛國”惹非議。
從文字內容上看,周小平針對網絡輿論中出現(xiàn)的貶低民族英雄、扭曲歷史、污蔑國家成就、抹黑經濟建設成果等現(xiàn)象進行批判。無論是一度引發(fā)爭議的《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還是《你的中國你的黨》,亦或是個人微博,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周小平的“愛國情懷”,他也常常在公開場合宣揚自己的愛國思想。然而批判者則認為,周小平是在打著“愛國”旗號大秀自我,他的“愛國理論”實際上是為自己增加關注度的“籌碼”,而其對時政及國際環(huán)境的分析也是漏洞百出。周小平“高調”的愛國方式也是其遭受輿論質疑的重要原因。
5.話題人物的“標簽化”。
網絡輿論場中,互貼“標簽”的言論對攻形成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特殊現(xiàn)象,當爭議性話題出現(xiàn),網民通常會習慣性的將人群分類,并一一貼上所代表立場的“標簽”,對個人的爭議也會上升至不同群體間的爭議,爭論點也由個人話題推升至社會的共性問題。在網絡輿論場中,周小平被批評者冠以“五毛”,而在他此前所寫的文章中也明確提到那些持有“外國月亮比中國月亮圓”觀點的多半是“公知”和右派團體。因此,當周小平受到領導人接見,主流媒體對其觀點加以宣傳時,這就為此次論戰(zhàn)雙方提供了議題及空間。
二、網絡“周小平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1.網絡的“放大鏡”功能。
2013年10月,周小平在個人博客中發(fā)表《十問李開復》,引發(fā)了李開復粉絲及部分網絡大V的不滿,周小平很快陷入眾多網友的“反問”中。期間,網民通過“人肉搜索”,扒出曾因涉黃而關閉的分貝網多名高管被公安機關調查的信息,并將曾任分貝網副總裁的“周平”的相片與處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周小平”進行對比,直接向周小平發(fā)問“周平”與“周小平”是否為同一人。在輿論壓力下,周小平承認他就是被搜索到的“周平”,但否認與色情網站有關。在近期的輿論對攻中,網民繼續(xù)就此話題進行深挖,并放大該段經歷,抹黑其所樹立的正面形象。
2.網絡思想意識的多元化。
隨著社會變革的不斷深入,社會意識多元化、多樣性、多變性特征日趨明顯。特別是處于泛在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多棱鏡效應”作用愈發(fā)凸顯,多種社會心理構成了復雜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因此,在網絡輿情演化過程中,處于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的網民看待同一問題的角度也會呈現(xiàn)多樣性。當具備爭議性、時代性、政治性于一體的話題人物出現(xiàn)時,自然會掀起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論戰(zhàn),“周小平現(xiàn)象”也正是在這樣多元化的網絡思想意識中逐漸形成。
3.網絡傳播中“沉默的螺旋”。
從網絡輿情的特點來看,負面信息所撩撥起的負面情緒總能在較短時間內形成聚合,并呈現(xiàn)出壓倒性的輿論優(yōu)勢,而那些積極、理性的網民在表達個人觀點時,往往會招來質疑、嘲諷甚至是謾罵,在網絡負面情緒壓迫下,他們大多數(shù)選擇“沉默”?!爸苄∑浆F(xiàn)象”直接牽涉到了政府的形象,而在大多數(shù)網民的潛意識中,往往將政府歸于強勢方,這就容易造成網民負面情緒的溢出,如果涉事人又具有一定的爭議性,那么就會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呼百應的負面聲討,從而使那些積極的聲音逐漸被掩蓋。endprint
4.具有爭議的網絡形象。
“周小平現(xiàn)象”的產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所涉及的核心人物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以此次輿論場對周小平形象之爭為例,無論主流媒體如何為其正名,網民仍是抓住周小平早期的網絡“污點”不斷放大,并在網絡中重新制造了一個缺乏理性思考、濫用數(shù)據(jù)、以愛國名義牟利等劣跡斑斑的“周小平”。從網絡輿論場對話題設置的常態(tài)來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人物所觸發(fā)的輿情往往具有燃點低、發(fā)酵快、空間廣等烈度輿情特征,而網民在態(tài)度上也往往表現(xiàn)出一邊倒的傾向。
5.人為蓄意的造勢傳播。
從對周小平個人形象的網絡評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持有支持觀點的網民往往會遭遇“口水”和“拍磚”,而積極揭短“拆臺”的則能贏得更多的“點贊”,借此“東風”,當出現(xiàn)“周小平現(xiàn)象”時,一些網民則選擇不遺余力的“火上澆油”。近日,“打假斗士”方舟子揪出周小平此前所寫的《夢碎美利堅》中引用的數(shù)據(jù),以一篇《夢游美利堅》來揭露周小平文章中多處“數(shù)據(jù)造假”。雖然有媒體報道“造假的是方舟子而不是周小平”,但“方周之辯”著實拉升了輿情烈度,并為方舟子贏得了更多的擁護者,其中不乏此前的“倒方派”。
6.強力管控再添口實。
在以往的輿情處置中我們也會看到,當涉事主體尤其是政府在處置中若使用刪帖、封鎖信息源等暴力維穩(wěn)方式,往往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周小平”,其結果中會說明“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在微博中,“周小平”這一詞條已成了敏感詞匯被屏蔽。而方舟子在發(fā)表關于“打假”周小平的文章后,其微博、博客及媒體轉發(fā)的相關言論陸續(xù)被刪除。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這一吊詭現(xiàn)象使“周小平現(xiàn)象”中的網民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認為該做法與政治相關,輿論場中關于周小平的揣測與質疑急速加重。
三、網絡“周小平現(xiàn)象”的社會風險
1.加劇輿論場分野。
樹立社會正面形象是主流媒體的重要社會職責,然而當存在爭議性人物成為主流輿論力推的對象,就會招致以網民觀點為主的自媒體輿論場的“圍剿”。主流輿論場一方面要盡量保證社會公允,一方面要對所推形象進行“洗白”。這就讓自媒體輿論場的質疑、不滿情緒加劇,主流輿論場越描越黑,雙方在各說各話的過程中分歧逐漸增大。主流、網絡、民間輿論場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暫時性的分歧在所難免,只有抓住矛盾的根本,找出“周小平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促使輿論場走向融合。
2.催化社會議題畸變。
“周小平現(xiàn)象”是在不理智的輿論對攻中產生的特殊輿情現(xiàn)象。與周小平所引發(fā)的爭議相似,2012年9月9日,作家郭敬明在其個人微博中發(fā)表了自己的“愛國觀”:“祖國確實有很多問題,但這并不影響我毫無保留地愛它,為它自豪”。短短幾個小時內,這條微博被轉發(fā)了十幾萬次。在網民的評論中,“偽愛國”、“真作秀”等評論比比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愛國在互聯(lián)網語境中成了不那么光彩的事情,尤其是對公眾人物,凡是有人公開表達愛國之情,便被冠以“五毛”頭銜,這樣的輿論現(xiàn)象實際上違背了社會發(fā)展,社會議題及價值觀也在扭曲的思想認識中發(fā)生畸變。
3.割裂社會主流共識。
傳遞正能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共識。當周小平的《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一文引發(fā)網民熱議時,《黨建》雜志在刊載該文的編者按中寫道:“該文用網言網語鋪設事實,用知識常識正本清源,產生了‘以草根引導草根的良好效果,擴大了網上的正能量?!倍糠志W民對這樣的“正能量”似乎頗有微詞,如在2013年8月,公安系統(tǒng)展開全面打擊網絡謠言行動,周小平發(fā)表博文《謠害天下,無人懺悔》,這篇“應景”的文章引來了部分詬病“禁謠行動”的網民的圍攻。網民關注的并不是文章所傳遞的積極意義,反倒將注意力放在文章中所提到的“舟山帶魚養(yǎng)殖”這一常識性錯誤,并為周小平冠以“周帶魚”的綽號進行冷嘲熱諷。
4.擾亂正常的網絡秩序。
網絡秩序已經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今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民眾在網上網下所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存在著明顯差異,許多人在現(xiàn)實中對主流思想、主流宣傳表示認同,卻在網絡世界中表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造成線上與線下的“人格分裂”狀態(tài)。在此狀況中,網民的負面情緒極易在網絡中形成“流瀑效應”,諸如“網絡暴民”、“網絡打手”等群體不斷涌現(xiàn)?!爸苄∑浆F(xiàn)象”中,涉事人物所存在的網絡話題性容易被他人利用進行話題炒作,混淆視聽,造成負面情緒“流瀑”的產生,并使其他網民盲從跟風、偏聽偏信,造成網絡秩序混亂。
5.對政府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當“周小平”輿論對攻呈現(xiàn)白熱化狀態(tài)時,對于部分過激言論及不實信息,相關網絡平臺采取了強力措施,特別是“方周之辯”后的網絡“屏蔽”行為,讓部分網民妄加揣測此動作是“上級指示”,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更是以此大做文章,將輿論矛頭引向政府,輿情議題隨即上升至體制問題,這也是“周小平現(xiàn)象”產生的最嚴重后果,若不加治理、任其泛濫,只能使政府在“塔西佗陷阱”中越陷越深。
“周小平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社會影響已經非常清晰,那么,這一現(xiàn)象為我們的媒體宣傳的融合、社會偶像樹立的方式方法、社會價值認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地研究與實踐。? ? ?(荊楚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