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雨霏
(1.川慶鉆探工程公司井下作業(yè)公司,四川廣漢 618300;2.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酸化是使油氣井增產(chǎn)或注水井增注的一種有效措施[1],W/O 型微乳酸是一種有效的緩速酸體系[2]。但目前國內(nèi)外對用于酸化的微乳酸體系研究得很少,且現(xiàn)有研究中微乳酸體系的酸濃度都比較小[3-14]?,F(xiàn)有研究多集中于以陽-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物作為乳化劑的體系,對其他類型的微乳酸體系研究得很少。針對目前國內(nèi)外對用于酸化的微乳酸體系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制備出了具有較大酸濃度的陽-非、非-非、陰-非和陰-陽這四種不同乳化劑類型的微乳酸體系,評價并比較了四種微乳酸體系的性能,為不同類型微乳酸體系應(yīng)用于不同條件地層的酸化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磁力攪拌器,84-1A 型;電子天平,F(xiàn)A1004 型;數(shù)字電導率儀,DDS-11A 型;數(shù)顯智能型恒溫水浴鍋,GKC 型;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SHB-3 型;電熱鼓風干燥箱,101-1A 型;低速離心機,TLD-40B 型。
鹽酸(分析純,37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銨(DTAB,分析純),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銨(TTAB,分析純),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分析純),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銨(OTAB,生化試劑),Span 60(化學純),Span 80(分析純),Span 85(分析純),OP-10(分析純),Tween 20(分析純),Tween 60(分析純),Tween 80(分析純),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分析純),十二烷基磺酸鈉(AS,化學純),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分析純),氯代十四烷基吡啶(TPC,分析純),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分析純),正丁醇(分析純),正戊醇(分析純),正己醇(分析純),正辛醇(分析純),無水氯化鈣(分析純),煤油。
1.2.1 組分、配比優(yōu)選 固定煤油為油相(O),15 %鹽酸為酸相(W),以是否能形成微乳酸為標準來篩選表面活性劑(S,S=S1+S2)和助表面活性劑(A)。固定助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1(S1)、表面活性劑2(S2)的種類,采用單因素法來篩選配比。以所形成的W/O 單相微乳區(qū)(1Φ)面積最大為標準來篩選體系的組成。
1.2.2 性能評價
1.2.2.1 穩(wěn)定性(1)離心法:在離心機中,以4 000 r/min 的轉(zhuǎn)速將微乳酸體系樣品離心1 h,觀察是否出現(xiàn)混濁或分層。(2)熱穩(wěn)定性:將微乳酸體系樣品分別置于50 ℃、60 ℃、70 ℃的恒溫水浴4 h,觀察是否出現(xiàn)混濁或分層。
1.2.2.2 緩速性 將已稱重的大理石顆粒加入各實驗點,置于一定溫度的恒溫水浴中,每隔2 h 取出一組實驗點的大理石顆粒,沖洗、烘干、稱重。分別在20 ℃、50 ℃、80 ℃的條件下進行此實驗。
1.2.2.3 緩蝕性 根據(jù)石油天然氣行業(yè)標準SY/T 5405-1996 的規(guī)定,采用靜態(tài)掛片法測定各實驗點鋼片的失量,計算體系的腐蝕速率和緩蝕率。分別在20 ℃、50 ℃、80 ℃的條件下進行此實驗。
1.2.2.4 耐鹽性 取5 mL 的微乳酸樣品,依次加入0.05 g 的無水CaCl2,記錄體系所分離出的水相體積。
對篩選出的具有最大1Φ 面積的陽-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fù)配微乳酸體系:煤油/Span 80+CTAB/正己醇/20 %濃度鹽酸,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fù)配微乳酸體系:煤油/Span 85+OP-10/正己醇/20 %濃度鹽酸,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fù)配微乳酸體系:煤油/ SDBS+OP-10/正己醇/20 %濃度鹽酸,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復(fù)配微乳酸體系:煤油/ SDBS+CPB/正己醇/20 %濃度鹽酸,選擇酸相含量為30 %的點來進行性能評價。
表1 四種微乳酸體系在不同溫度下的熱穩(wěn)定性
四種微乳酸體系樣品在離心機中以4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 h,均未出現(xiàn)混濁或分層,都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見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陽-非離子體系的熱穩(wěn)定性最好,陰-陽離子體系次之,它們都能較好地耐受70 ℃的高溫。陰-非離子體系和非-非離子體系在超過60 ℃的條件下放置一定時間就會開始出現(xiàn)分層。這是因為這兩種體系中都含有OP-10,OP-10 的濁點為61~67 ℃,溫度超過60 ℃以后OP-10 醚鍵上氧原子所結(jié)合的水分子會逐漸脫離,體系的乳化能力會大大降低。由表1還可以看出,在同等溫度下,陰-非離子體系保持穩(wěn)定性的時間明顯長于非-非離子體系,這是因為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復(fù)配能使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濁點有所升高。
2.2.1 20 ℃ 由圖1 可以看出,2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大理石反應(yīng)都具有很好的緩速效果。陽-非離子體系緩速效果相對最差,陰-陽離子體系次之,陰-非離子體系和非-非離子體系緩速效果最好。
圖1 2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大理石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2.2.2 50 ℃ 由圖2 可以看出,5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大理石反應(yīng)的緩速效果依然很好。陽-非離子體系和陰-陽離子體系緩速效果相對較差,陰-非離子體系和非-非離子體系緩速效果最好。
2.2.3 80 ℃ 由圖3 可以看出,8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大理石反應(yīng)的緩速效果依然很明顯。但是陰-非離子體系和非-非離子體系的緩速效果有明顯下降。這是因為這兩種體系中都含有OP-10,80 ℃的環(huán)境溫度遠遠超過了OP-10 的濁點,體系會發(fā)生破乳影響其緩速性能。而陽-非離子體系和陰-陽離子體系由于其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在80 ℃的高溫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緩速性能。
圖2 5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大理石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圖3 8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大理石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2.3.1 20 ℃ 由圖4 和表2 可以看出,2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鋼片反應(yīng)都具有很好的緩蝕效果。陰-陽離子體系緩蝕效果最好,非-非離子體系次之,陰-非離子體系緩蝕效果相對最差。
2.3.2 50 ℃ 由圖5 和表3 可以看出,5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鋼片反應(yīng)仍然具有很好的緩蝕效果,緩蝕率都高達百分之九十多。陰-陽離子體系的緩蝕效果依然最好。
表2 2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的腐蝕速率與緩蝕率
圖4 2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鋼片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圖5 5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鋼片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表3 5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的腐蝕速率與緩蝕率
表4 8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的腐蝕速率與緩蝕率
2.3.3 80 ℃ 由圖6 和表4 可以看出,8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鋼片反應(yīng)的緩蝕效果依然明顯。陰-陽離子體系的緩蝕效果依然最好,非-非離子體系的緩蝕效果有明顯下降。這是因為80 ℃的環(huán)境溫度遠遠超過了非-非離子體系所含有的OP-10 的濁點,體系會發(fā)生破乳影響其緩蝕性能。
圖6 80 ℃時四種微乳酸體系與同等濃度鹽酸中鋼片消耗量的變化曲線
由圖7 可以看出,陰-陽離子體系的耐鹽性最差,陰-非離子體系次之,陽-非離子體系的耐鹽性居中,非-非離子體系的耐鹽性最好。這符合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穩(wěn)定性高,不易受強電解質(zhì)無機鹽影響的特點。
圖7 四種微乳酸體系分離水相體積隨CaCl2 含量的變化曲線
(1)四種微乳酸體系都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四種體系中,陽-非離子體系熱穩(wěn)定性最好,非-非離子體系熱穩(wěn)定性最差。
(2)四種微乳酸體系在20 ℃、50 ℃、80 ℃的條件下都具有良好的緩速性能。四種體系中,陰-非離子體系緩速效果最好,陽-非離子體系緩速效果最差。當環(huán)境溫度超過OP-10 的濁點時,陰-非離子體系和非-非離子體系的緩速效果會有明顯下降。
(3)四種微乳酸體系在20 ℃、50 ℃、80 ℃的條件下都具有良好的緩蝕性能。四種體系中,陰-陽離子體系緩蝕效果最好,陰-非離子體系緩蝕效果最差。當環(huán)境溫度超過OP-10 的濁點時,非-非離子體系的緩蝕效果會有明顯下降。
(4)四種微乳酸體系中,非-非離子體系耐鹽性最好,陰-陽離子體系耐鹽性最差。
四種體系都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耐鹽性,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緩速和緩蝕性能也非常明顯。但它們之間又有著明顯的性能差異,這可以為不同類型微乳酸體系應(yīng)用于不同條件地層的酸化施工提供一定的參考。
[1] 陳大鈞,等編.油氣田應(yīng)用化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6:162-165,198-210.
[2] 黃志宇,何雁編著.表面及膠體化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0:111-113.
[3] M.L.Hoefner,H.S.Fogler.Effective Matrix Acidizing in Carbonates Using Microemulsions[J].CEP,1985:40-44.
[4] M.L.Hoefner,et al.Role of Acid Diffusion in Matrix Acidizing of Carbonates [J].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7:203-208.
[5] Andreasson,et al.Acidizing Method Using Microemulsion[P].US,4650000,1987:3-17.
[6] 周亞松,劉璞.用于酸化的酸/油微乳液的實驗室研究[J].油田化學,1992,9(2):122-128.
[7] 趙仁保,等.微乳酸的緩蝕行為及其在巖心中的酸化效果[J].應(yīng)用化學,2006,23(2):149-152.
[8] Qu,et al.Process of Diverting Stimulation Fluids[P].US,7220709 B1,2007:5-22.
[9] 張賽玉,等.煤油微乳酸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7,36(4):315-319.
[10] 慎安娜,等.含Gemini 表面活性劑微乳酸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8,37(4):328-332.
[11] 喬立杰,等.柴油微乳土酸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高?;瘜W工程學報,2009,23(4):684-689.
[12] 喬立杰,等.煤油微乳土酸的制備及其性能的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9,38(1):54-57.
[13] 徐正園,邵嘉媛.含Gemini 表面活性劑微乳混酸的制備及其緩釋研究[J].化學世界,2010,(2):68-72,83.
[14] 陳馥,等.一種微乳酸體系的實驗室研究[J].應(yīng)用化學,2011,28(9):1058-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