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繼韓國泡菜去年成功申請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武漢的特色面點“熱干面”已正式申報國家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2013年中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jié)暨首屆中國面條文化節(jié)上,大會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面條”,武漢熱干面排名居首。在此之前,民間一直將武漢熱干面、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蘭州拉面(一說河南燴面)、四川擔(dān)擔(dān)面并稱為“中國五大面食”。
武漢熱干面的地位已經(jīng)確立,要用英文走出去,把這“中國第一面”介紹給外國人時,許多人或許會采取逐字翻譯的hot dry noodles。然此舉有如隔靴搔癢,無法充分彰顯文化主體性,我認為熱干面英文翻譯的首選,當(dāng)屬音譯的regan mian。
把熱干面的英文依漢語拼音直接翻成regan mian,八成會引來媒體痛批,輿論嘩然,社會各界調(diào)侃嘲諷之聲將不絕于耳。不過且慢,請容我道來個中原委。
熱干面是文化特色詞,具有其文化的特殊性。文化特色詞在翻成英文時,經(jīng)常以音譯為之,這是翻譯時的基本做法。音譯詞不僅自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
用音譯來處理文化特色詞時,許多人的反應(yīng)總是質(zhì)疑強過認可,批評多于肯定。大家或許有所不知,這種直接的音譯法是最常見的,放諸四海皆準(zhǔn),任何的語言都是如此。近一點的,有中國的點心(dim sum)、日本的壽司(sushi)、韓國的泡菜(kimchi)。遠一點的,有意大利的比薩(pizza)、法國的鵝肝(foie gras)、德國的香腸(wurst),這些都是英文借自其他外文的詞,直取其音而不加翻譯,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或論,“熱干”放著hot dry不用,“面”有noodles也擺一邊,還借由音譯另起爐灶,造個讓人笑掉大牙的regan mian,實在離譜。非也,我們不妨看看德國香腸的例子:明明就有現(xiàn)成的sausage,英文還原封不動照搬德文的wurst,這不就像中文的面不翻成noodles,而照搬面的音譯mian一樣?法國的鵝肝foie gras本可直譯為fat liver(肥肝),英文卻采納原汁原味的foie gras,這不也就像熱干不譯為hot dry而采用音譯的regan?
況且,“面”不見得就非用noodles不可。英文詞典早就收錄了各色的東方面,里頭硬是沒有noodles,只有面的音譯mein或men,如炒面chow mein、撈面lo mein、拉面ramen。英語世界最大、最權(quán)威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還單獨收錄了面的音譯mein(此乃傳統(tǒng)的威妥瑪拼音,當(dāng)今主流的漢語拼音作mian),詞條里還有引自英美國家的書報雜志、以mein為例的多條書證。日本的烏冬面udon以及蕎麥面soba也都直接音譯,沒有noodles。
豐富多彩的意式面食更是如此,英文向來都只從意大利文直接挪用,后面也不見noodles。如意大利面spaghetti,意為little cord(小繩子)。意大利寬面fettuccine,意為little ribbon(小緞帶)。意大利細扁面linguine,意為little tongue(小舌頭)。意大利細面vermicelli,意為little worm(小蠕蟲)。英文在借用這些意式面食的同時,都不按字面的意思翻譯,只按原來的拼字發(fā)音照單全收,因此我們從沒看過有人把spaghetti翻成little cord noodles(小繩子面)。準(zhǔn)此,為什么熱干面不可以音譯為regan mian,而要逐字翻成hot dry noodles呢?
鑒往知來,把熱干面音譯為regan mian是語言的通則,是常見的做法,絕不是無的放矢,讓人看笑話。老外若聽到regan mian云里霧里,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那是他們該學(xué),不應(yīng)倒因為果,什么事都順著他們。
當(dāng)然,如果退而求其次,主事者傾向于穩(wěn)健保守,那就采取借譯(loan translation)的策略,逐字譯為hot dry noodles。這個hot dry noodles有它容易理解的絕佳優(yōu)勢,這點不容抹煞,但卻也少掉了它原本該有的中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