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貴+解生才
外交策略
吐谷渾從正式建國到最終覆亡,共存在了350年之久。在最初的100年間,經(jīng)過樹洛干、阿豺等幾代的國君努力開拓和苦心經(jīng)營,吐谷渾逐步成為西部地區(qū)的一個強國。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在四周強鄰環(huán)伺的情況下,吐谷渾整體上采取了與其他國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斷接受各個強國的各種封賜,同時長期向它們朝貢??梢哉f吐谷渾是一個在夾縫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的國家,未被列入“另冊”。
吐谷渾立國“純姜治國”、“聯(lián)宋抗秦”、“與魏相安”和“外順內悖”、“內柔外剛”、“外義內仁”的外交策略,獲得成功,使吐谷渾遠離血光之災,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立于強國之林。
吐谷渾來到甘、青、川邊時,居住在這里的土著羌族,他們零星散居互不統(tǒng)屬,吐谷渾以此為據(jù),經(jīng)過幾代王的努力開拓,制服羌民,并將羌族納入自己的政權統(tǒng)治下,形成了一個以吐谷渾為核心的包容多種民族的政權。到樹洛干為王時,由于“不負祖先業(yè)跡”,苦心經(jīng)營,步線行針,勢力有所發(fā)展。而此時吞并了南涼的西秦已十分強大,且向西侵逼吐谷渾,對此,樹洛干無力對壘,勢力大衰,含垢忍辱,痛心疾首。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西秦擊樹洛干于澆河(今青海貴南),俘獲其將及3000余戶而還。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西秦劍拔弩張,一觸即發(fā),又擊樹洛干于今甘肅臨潭一帶,俘獲5000余帳而還。吐谷渾王樹洛干為保存實力,以圖再起,不得不退保白蘭(今青海果洛一帶),逼上雪山,疾痛慘淡,漸憤發(fā)病而死。兵盛一時的西秦,聞樹洛干病卒,大有一舉吞并吐谷渾之心。他們鑒機識變,不僅相繼奪了吐谷渾莫賀川的澆河,且占據(jù)了吐谷渾立國據(jù)點漒川,并控制了沙州(今青海貴南穆格塘為中心的海南州黃河以南地區(qū))一帶,吐谷渾瀕臨被破滅之災,江河日下,處境十分危險,危在旦夕。
阿豺受命于內憂外患為難之際。繼位后,不負重望,憑自己的雄才大略,采取避實就虛,遠交近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南征北戰(zhàn),化險為夷。不僅使瀕臨滅亡的吐谷渾轉危為安,而且從此強盛起來,成為一個較強大的民族共同體,稱雄西北三個多世紀。阿豺即位不久,便利用西秦與北涼交戰(zhàn)之機,不敵旁鶩,乘機奪回了沙州,漒川舊地,并向西北擴展到弱水以南。阿豺自稱為“驃騎將軍、沙州刺史”,繼而,又不斷穩(wěn)固內部政權。
前已述及,吐谷渾立國于群羌之中。初期,羌人在吐谷渾政權中不僅有相當?shù)膭萘?,還占據(jù)著廣闊的西部地區(qū)。所以在阿豺繼位以前,政權內部羌人與吐谷渾的斗爭有時還十分激烈。吐谷渾的第二代王吐延就是被昂城(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的羌人首領姜聰所殺。對羌人操縱政權的問題,吐谷渾前世各王均無力對付,不得不聽之任之。到阿豺為王時,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觀,阿豺已有較強的能力整飭權利機構,加強了對羌人的統(tǒng)治,完全把諸羌部落納入吐谷渾的隸屬之下,“漒川諸羌,莫不歸附”。這就使阿豺的政權得以進一步鞏固,為以后阿豺開疆拓土,擴大政治范圍打下了基礎。接著阿豺又拓土至龍涸(今四川松藩)、平康(今四川黑水縣東北)一帶,征服了今阿壩地區(qū)的羌人。
吐谷渾王阿豺嗣位后短短的時間內,指揮若定,兵不血刃“稍用兵侵并其傍小種”,很快光復祖先基業(yè),奪回沙、漒舊地。占據(jù)洮河流域,稱王于漒川。
在阿豺的努力經(jīng)營下。吐谷渾日益轉盛。但隔三差五與虎謀皮仍面臨著西秦侵逼的威脅。相反,西秦要發(fā)展自己,擴充勢力,也不能容忍吐谷渾的強盛。晉元熙元年(公元419年)時,西秦乞伏熾盤派兵大破吐谷渾覓地于弱水南,使吐谷渾6000余眾投向西秦,阿豺面對強大的西秦,為保存實力,不得不忍氣吞聲,嘔心抽腸,容忍稱臣,于劉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遣使降于西秦,乞伏熾盤封阿豺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沙州牧、白蘭王”。為雪此奇辱,阿豺主動遣使與南方的劉宋政權通好,想借助劉宋王朝的力量來對抗西秦。而這時北魏已基本統(tǒng)一了北方,和劉宋形成對峙。針對南北兩大政權,阿豺經(jīng)綸滿腹,抵沖樽俎,采取了既通好劉宋,又不與北魏為敵的外交策略。就通劉宋來看,阿豺已有兩個成熟條件:一是占據(jù)著地理優(yōu)勢。阿豺經(jīng)兼并氐羌,拓土至龍涸,其疆土已與劉宋西邊的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轄四川西部地區(qū))相接壤。從龍涸沿岷江而下,就可以到達劉宋的蜀都。二是阿豺同他的祖輩們一樣,十分仰慕中原文化,視劉宋王朝為華夏的正宗。因而有阿豺登西漒山,觀墊江(今白龍江)源,與群臣的一段對話。阿豺問群臣說“此水東流,有何名?由何郡國入何水也”?他的長史曾和對他說:“此水經(jīng)仇池,過晉壽出渠,號墊江,至巴郡入江,渡廣陵會于海”。對此,阿豺有感而發(fā),嘆道:“水尚知有歸,吾雖塞表小國,而獨無所歸乎”?阿豺遠見卓識,以“大廈之城,多木之材也;大海之闊,多水之歸也?!庇谑窃趧⑺尉捌皆辏?23),阿豺遣使到劉宋,貢獻方物,表示通好。而此時的劉宋王朝,正中下懷,也正需要西北方面有一支力量以對抗北魏,來增強與北魏對峙的實力,因而對吐谷渾主動遣使,友好交往而求之不得,遂以“慕義可嘉,宜有寵任”,封阿豺為:“可督塞表諸軍事、安西將軍、沙州刺史、澆河公”。雖然由于各種原因,阿豺未及親自“拜受”封職就去世了,但他所開創(chuàng)的“聯(lián)宋抗秦”的外交政策,對吐谷渾以后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劉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阿豺的后繼者慕璝即位后,仍遣使劉宋。劉宋王朝授慕璝為“可督塞諸軍事、征西將軍、沙州刺史、隴西公”,慕璝完全繼承了阿豺制定的通使劉宋。循結鄰好的策略,排難解紛,在劉宋和北魏之間左右逢源,利用成熟的外交手腕,尋找機會,發(fā)展自己。史書中多有記載:稱“南通蜀漢,北交大魏,部眾轉盛”。據(jù)陳良偉撰文:吐谷渾立國時期中國東部的大地上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政治局面。北方依次是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和北周;南方依次是東晉、宋齊、梁、陳。為了減緩來自這些政權的政治和軍事壓力,吐谷渾立國350年中,在政治上始終與南北政權都保持著密切的關系。而當時南方諸朝為了牽制北朝,都在積極拓展其外交,廣結盟友,意圖聯(lián)合西北各個割據(jù)政權共同抗擊北方諸朝。南朝雖弱,但被視為正統(tǒng),加之吐谷渾與北方政權相鄰,時刻都能感受到來自于北方政權的政治、軍事壓力,吐谷渾對于這種聯(lián)盟的倡導反應極為積極。同時,由于自身的弱小,出于夾縫中生存的需要,吐谷渾與北方各政權也保持著密切交往。據(jù)統(tǒng)計,吐谷渾立國三百余年間,其朝貢范圍包括十六國前秦、西秦政權,還有隋、唐政權。僅見諸歷史記載的即達158次。其中朝貢前秦1次,西秦3次,北魏60次,劉宋22次,南齊1次,蕭梁8次,東魏7次,北齊3次,北周8次,隋10次,唐35次。其中與北魏的朝貢次數(shù)最多,頻率也最高,有一年四貢者,亦有多次一年三貢的記錄。
在此時的西秦已經(jīng)由盛轉衰,完全處在吐谷渾、夏和北涼的包圍之中。吐谷渾欲圖西秦,加緊了對西秦的進攻。而形勢對吐谷渾越來越有利,一些小部落傾心向往,表現(xiàn)在晉義熙元年(公元413)樹洛干時,遭西秦侵逼,擄掠而去的吐谷渾掘達“率部落二萬落叛秦,奔昂川,附于吐谷渾王慕”。吐谷渾也趁勢出兵,于元嘉七年(公元430)率一萬八千眾襲西秦于連(今甘肅臨夏以北),西秦面臨著吐谷渾的進逼,處在內外崩潰的境地。元嘉八年(431),化為烏有,被匈奴族所建的大夏國主赫連定滅亡。
此時已經(jīng)強盛的吐谷渾,有圖大夏之意,就在赫連定擄掠西秦降戶十余萬口準備渡黃河,進取北涼之時,吐谷渾排堯布陳,突然襲擊,生擒赫連定,獻于北魏,取得了北魏的信任。同時吐谷渾又遣使向劉宋王朝獻捷,劉宋又封慕璝為“隴西王”。吐谷渾這種向南北兩大政權均遣使稱臣,接受封號的行動,是其外交政策的成功表現(xiàn)。這樣做可以在兩大政權之間,保持自身的獨立與發(fā)展,也可以從兩大政權處獲得更多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梢姡⒉?、慕璝以政治家的眼光制定的聯(lián)宋抗秦,與魏相安,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并使吐谷渾一步步走向強盛。所以說阿豺是吐谷渾民族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驚世駭俗,影響較大的人物。
綜上所述,在盤根錯節(jié)的南北朝對峙時期,被視為“荒服之國”的吐谷渾,力求與南朝通好,與北朝相安,利用矛盾、巧妙周旋,主動與南北朝進行頻繁的通使往來,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從中吸收了先進的文化,發(fā)展了社會經(jīng)濟,增強了國力,巍然屹立,三個多世紀,盛衰榮辱,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對我國整個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這是應該肯定的。
修筑古城
古城地位很重要,標志著政治、權利的象征。
據(jù)《歷史地理與考古叢論》記述,青海古代兄弟民族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古城不多,至于吐谷渾城,這個騎在馬背上千里迢迢遷徙而來的民族,在達到青海的初期,過的是一種純粹的游牧生活。在他們的領地上,即便有原來羌、漢等民族遺留下來的城郭和居室,他們也不愿意去居住,似乎他們與生俱來只適合逐水草而居。但到后來,情況慢慢發(fā)生了變化,作為古代青海最重要部族之一,其歷史前后有好幾百年,據(jù)《水經(jīng)注》、《舊唐書》記載,吐谷渾在洮河流域筑起了西漒域,不久又在今青海貴德地區(qū)筑起了澆河城,虎踞龍盤,金城湯池,開創(chuàng)了吐谷渾民族筑城的先例。之后在白蘭大規(guī)模修筑王城(今青海都蘭)吐谷渾還筑有饅頭城(今青海共和西南)、洪和城(今甘肅臨潭北)、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鐵卜加)以及賀真城(今青海茶卡一帶)和樹敦城(今青海曲溝)等,又據(jù)《水經(jīng)注》有“消錮城”《元和郡縣圖志》“龍涸城,又稱防渾城”,《沙州志》有“鳴鶴城,鎮(zhèn)念城,三足城”,《太平寰宇記》有“周武城,西宏城”等皆為吐谷渾所筑。經(jīng)古今對照,錦繡河山,遍地是城。據(jù)有關專家考證,吐谷渾古城有貴德澆河城,興海夏塘城、饅頭城、賀真城,共和縣伏俟城、墨離城,都蘭香日德城,天峻吐谷渾渠帥乙弗無敵國所筑三座古城。當然這些古城的規(guī)模和建筑與內地的古城不能相比,這些城鎮(zhèn)里居住的大都是吐谷渾的王公貴族,廣大的吐谷渾仍然住在穹廬和帳篷里,過著千百年來一以貫之的游牧生活。但對以游牧經(jīng)濟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吐谷渾的民族,建筑城池,對這個民族游牧經(jīng)濟商業(yè)化的發(fā)展,起了特殊作用,而且修防筑起的這些城防要塞,背城借一,屯糧積草,常備不懈,居安思危,以退為進。對于加強內部政治統(tǒng)治和有效抵御外部侵奪防患未然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吐谷渾所筑城池,名聲顯赫的在香日德王城,鐵卜加草原的伏俟城。吐谷渾王城在今香日德鎮(zhèn)政府所在地,有一個被當?shù)孛晒湃私凶觥暗侣砂虢稹钡墓懦沁z址,城池宏大,城中有城,像這樣的四方城郭都蘭乃至柴達木盆地獨一無二。聯(lián)系六七十公里之外的熱水古墓吐谷渾國墓葬,不少專家揣測這座古城遺址極有可能是吐谷渾王城遺址。懷揣同樣的看法,2007年6月中旬,對歷史文化頗有建樹的朱世奎和程起駿先生,在實地進行了一番考察。
在考察之前,有資料提示:香日德一帶有古城遺址四處,其中香日德古城最大,城中有城。二十世紀60年代,此城北城墻殘跡尚存,墻基約18米,殘高約3米,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300米,基本呈正方形,當?shù)孛晒抛迥撩穹Q之為“德律半金”,是四方城的意思。
經(jīng)過外圍和內側幾度目測,大致復原古城狀貌。方城四角有四座馬面,略高于城墻,為瞭望放哨之用,城外有約8米多寬的護城壕溝,注水入內,可以御敵。東城墻正中開一門,以迎旭日東升。作為王室宮闕的內城,四周圍墻是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70米,準正方形,也是東開一門。王城的城南,城北均有高大的斥候臺遺址,遙遙相對。北斥候臺(烽火臺)建筑在北沙山上,正當藏大道之要沖,高約120多米,距北城墻約1800米,可以監(jiān)視西北方向來犯之敵。南斥候臺建筑在一座高約70-80米的小石山上,距南城墻約300多米,分兩層夯筑結構,下層為斥候兵的住宿室,約4米見方,上層為瞭望塔和報警室,約3米見方,可以監(jiān)視從東南方向來犯之敵。青海古城頗多,但城中有城,又有護城河、馬面、斥候臺的古城實屬罕見,其他望塵莫及。
又據(jù)李朝撰文:都蘭地區(qū)盆地效應十分突出,高山之上森林環(huán)抱,峽谷之間紅柳如云,年均氣溫較其他地區(qū)高出2-3益,香日德王城周圍平疇無限,綠洲廣闊,廣泛種植大麥、蔓菁、青稞和菽粟,是我國青藏高原上富庶的“江南水鄉(xiāng)”。
據(jù)專家考證,目前所知的王城建于香日德,是由吐谷渾第八世王拾寅于452年在位時興建的,先后有拾寅、度易侯、伏連等……直至夸呂,歷經(jīng)五世七傳,近150年間,均選擇香日德作為王城的所在地,先后十余位國王以都蘭為根據(jù)地,歌于斯,葬于斯,聚族于斯,興族于斯,發(fā)憤圖強。他們均以胸襟開闊、雄才大略而著稱,實際控制疆域北達河西走廊,南達黃河上游,西抵西域,東到洮河流域、松潘草原,為西北赫赫有名的強國。
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許多生活在香日德的老居民(如孔憲文、周泰、牛子文等)都能清晰地描述王城遺址的具體位置和許多文物傳說。據(jù)實地踏訪測量,外城古城墻基約18米,殘高3米(估計實高當在5米之上),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300米,四角有馬面瞭望孔,城外有寬約8米的護城壕溝。依吐谷渾的信仰,內外城門均向東而開,內城東西長80米,南北寬70米,城北建有王室宮闕,按史籍描述,整個王城內部王宮巍峨、富麗堂皇,城內祭臺佛堂、街衢館舍、官衙民居等設施一應俱全。
放眼望去,坐落在城垛的四座斥堠臺虎視環(huán)抱,寬闊湍急的香日德河從懸臂握橋下浩蕩穿行,地理優(yōu)勢十分顯著:出王城東南有通往果洛、玉樹的白蘭道,遙指吐蕃;西南可迎納西域商賈,與西域諸國的高昌、芮芮、粟特、噠噠、波斯等國建立通商友好關系,東行則至海南環(huán)湖,過河湟,下四川,通長安,遠抵江南,與當時中原的西秦、劉宋、西魏、北魏、南朝通好,被封為白蘭王、沙州牧、河南王等。
都蘭是見證吐谷渾從興起走向發(fā)展繁榮的圣地,土地遼闊,山水壯美,牧場豐饒,良田萬頃,廬帳萬間,吐谷渾發(fā)展農牧業(y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崇山峻嶺之間礦產(chǎn)資源豐富,道路四通八達,成為吐谷渾開展畜牧業(yè)基礎上的絲路貿易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青海西部少見的這種方城,斥候臺夯筑方法也很奇特。夯筑層中夾有直徑10厘米左右的柏木椽子,間隔約10厘米排列,起加固作用,類似現(xiàn)代鋼筋水泥建筑中的鋼筋作用,熱水大墓中也看到這種夯筑法。青海湖西北8公里處的伏俟城,也是東西城墻略長,南北城墻略短,城內有城,東向開一10米寬的城門,城內中抽線西南方有一座夯土臺,也是用柏木椽為筋夯筑法,磐石之固,隨此而安。
北魏吐谷渾城白蘭,據(jù)《宋云行紀》中的吐谷渾城,多數(shù)專家定在都蘭,是對的,但未明確在都蘭什么地方。在敦煌遺書《吐谷渾(阿豺)紀年》殘卷中的吐谷渾冬宮“薩巴之羊山堡”即宋云所經(jīng)吐谷渾城,位于都蘭熱水溝已發(fā)掘的吐蕃時期的吐谷渾王室墓葬處,已發(fā)現(xiàn)的居住遺跡即是。原說它是吐蕃墓,實際從出土木牘受信人為“茫莫吉”、“邦公主”之墓,即吐谷渾王后陵。
《舊唐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自晉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國于群羌故地,至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為吐蕃所滅,凡三百五十年”。實際并未消滅,在吐蕃統(tǒng)治下,仍以吐谷渾王國名義存在。直至張議潮起義后,吐蕃和吐谷渾政權才最后瓦解。據(jù)敦煌遺書《張議潮變文》,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探馬“探得事宜,星夜來報仆射(張儀潮):‘吐谷渾王集諸川蕃賊欲來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集齊。仆射聞吐谷渾王反亂,即乃點兵,(自敦煌向南)兇門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敦煌之當金山口入柴達木)進軍。才經(jīng)信宿(連宿兩夜),即至西同(哈爾騰河下游蘇干湖)側近,便擬交鋒。其賊不敢拒敵,即乃笨走。仆射遂號令三軍,便須追逐。行徑一千里已來,直到退渾(即吐谷渾)國內(即薩巴羊山堡吐谷渾城附近)……決戰(zhàn)一陣,蕃軍大敗。其吐谷渾王怕急,突圍便走,登涉高山(鄂拉山),把險而往。其宰相三人,當即于陣向上生擒,袛向馬前,按軍令而寸斬。生口細小等活捉三百余人,收奪得駝馬牛羊二千頭匹,然后唱‘陣樂而歸軍慕”。自都蘭熱水溝翻越鄂拉山,即接興海大河壩青根河,河下游岸旁即吐谷渾夏都赤水城(興海桑當鄉(xiāng)夏塘古城遺址仍在),位于青海絲路吐谷渾道和吐蕃道的交匯點上。至此,吐谷渾才最后滅亡,在青海立國共五百四十三年。
“潑墨奇云須經(jīng)過,碧藍湖水似倒流。停車路邊問牧人,古城可是夸呂修?”詩中古城就指吐谷渾河海雄鎮(zhèn)伏俟城。史書稱“咽喉之地,地勢天成,氣蓋一方,固若金湯”。
伏俟古城遺址位于今共和縣黑馬河向科先東北1公里處,正南距賽什曲駐地約8公里,就地形部位而論它正處在切吉河沖擊扇的中部,南依石乃亥北山(屬青海南山山系)北臨切吉河,地勢自動向西傾斜。東距青海湖七公里,山色湖光,美輪美奐。地表上層屬砂性,夾有很多河湖沉積細卵石。遺址四周為水草豐美的草原??扇纭皫讐臼^寂荒原,唯有經(jīng)文記盛典。逐隨水草鐵流動,天塹無須要津險?!?/p>
據(jù)《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發(fā)現(xiàn)與參證》記述:古城保存還較完好。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周長計達800米。僅在東墻正中開門。城墻基寬6米,頂寬5米,高5米。墻上無雉堞,由于強勁的風力吹蝕作用,土城表面形成許多風蝕淺溝。城內另有一小方城,西邊與西墻重合,與古城同處在一條中軸線上。小方城基高不足2米,邊長70米,周長280米。外緣稍高,狀如方臺,可能為殿基之類。城內有通衢,布局與城墻方向一致。東西向與南北向正交呈現(xiàn)方格狀。
此古城外尚有規(guī)模更大的長方形外郭城。目前地面僅殘存由河礫石筑成的墻基,比兩側城面高出有限,但尚能看出長方形外部輪廓。它的中軸線和古城不甚一致,稍偏向東南,并未北稍偏東的內墻隔成東西兩部。西部較大(因古城在西部),呈方形;東部較小,呈長方形。東部面積還不及西部的二分之一。
外郭城南部的邊長約1400米,北部已為切吉河沖毀,故向北、東、西三邊的邊長已無法測量。它的南半部也為一條東西方向的小溪流所貫穿,現(xiàn)無水流,廢棄河床清楚可辨,此古城荒廢已久,僅城內地面上有芨芨草叢和瓦礫石塊。
布哈河谷地在地形上與青海湖濱平原連成一片,水草豐美。原為蒙古族鐵卜部落活動范圍,故史稱“河海雄鎮(zhèn)”當?shù)厝思捶Q此古城為“鐵卜加”。蒙古族來此游牧,為時已晚。根據(jù)各方面考察,“殘垣荒蕪青海頭,吐渾雄踞業(yè)幾秋。不見只今布哈河,浪拍河海鷗鳥啾”。認為這個古城就是六世紀吐谷渾故都伏俟城。
伏俟城歷史悠久。據(jù)眾多史書記載此城建在什么地方,是誰建的,都有一致的共識?!侗笔贰ね鹿葴唫鳌酚涊d:伏連籌死,子夸呂立,始字號為可汗,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隋書·地理志》西??つ肯掠校何骱?ぃ卧诠欧钩?,即吐谷渾國都。有西王母石窟、青海、鹽池?!端逄啤ね鹿葴唫鳌酚涊d:吐谷渾……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锻ㄨb·隋紀五》煬帝大業(yè)五年三月條胡注:吐谷渾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斗捷浖o要·陜西十三·西寧鎮(zhèn)》伏俟城條: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本吐谷渾國都也。梁大同六年,吐谷渾王夸呂稱可汗,居伏俟城?!毒V鑒易知錄·隋紀》煬帝大業(yè)五年三月條注:西??ぶ畏钩牵诮袂嗪N鞑?,即吐谷渾所居。《地名大辭典》伏俟城條:伏俟城在今青海西。隋于此置西海郡。東魏時,吐谷渾夸呂稱可汗,治伏俟城。《西陲史地研究》伏俟城及赤水河南故道節(jié)有:伏俟城故址在青海西岸,今布哈河下游入海處附近小型突積扇上?!钩钱敿礊樨幂乐D音,吐谷渾以西??す食歉姆Q為伏俟城,蓋即目此為其王城或首邑也?!掇o?!v史地理》伏俟城條:伏俟城古城名。故址在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布哈河附近,公元540年吐谷渾夸呂可汗建都于此。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置西????!督z綢之路在青?!分杏涊d:據(jù)《北史·吐谷渾傳》記載:“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雖有郭城而不居,恒處穹廬,隨水草畜牧”。編者去年偶有機會親至其地,見古城殘垣遺跡尚存,當?shù)夭孛穹Q之為“契吉加木科里”(意即古墻的地方),在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境內?,F(xiàn)在看來此地距青海湖不止七公里,估計可能一是由于歷史上長度單位的變化。二是青海湖水縮減的緣故?!逗D洗笫掠浛季幠辍酚涊d:伏俟古城遺址位于今共和縣黑馬河向科先大隊東北一公里處,正南距賽什曲大隊駐地約3公里。遺址四周為水草豐美的草原?!锻鹿葴唶乩砜疾臁酚涊d:史載伏俟城距青海十五里,其遺址近在共和縣西北角上的石乃亥發(fā)現(xiàn),城內有王宮等遺跡,與史載有城郭而不居的說法相吻合。伏俟城在隋大業(yè)五年滅吐谷渾后,就其地置西海郡。隋末大亂,吐谷渾王伏允又復返故地,至公元670年,伏允走西平附唐,吐谷渾東部王都伏俟城遂沒于吐蕃?!逗D喜刈遄灾沃莞艣r·名勝古跡》神奇的青海湖節(jié)中還記載:在青海湖西約三十里的鐵卜加草原上,還有一座古老的名城—伏俟城,又名鐵卜加城。據(jù)歷史文獻記載,這座古城系公元六世紀吐谷渾的國都與政治中心?!胺埂睘轷r卑語,含有王城或首邑之意。史書記載:“夸呂居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雖有城郭而不居,恒處穹廬,隨水草畜牧”。有首詩稱贊道:“依湖筑城通南北,逐草旁泉六畜肥。習儒近漢變風俗,百年可汗金獅位”。
吐谷渾由游牧而駐牧,建城興邦,改變夏則逐水草而居,冬則食酪,遭遇自然災害則內訌更盜,完全靠天養(yǎng)畜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改變?yōu)橄膭t居屋,冬則遷徙,大興城居之風,“建宮多效中國”,尤以阿豺末期至慕璝時期為甚,吐谷渾奪回沙州、漒州,將勢力擴展到弱水(張掖),向南擴展到龍涸(松潘)、平康(四川黑水蘆花鎮(zhèn))。根據(jù)今海南、海西、南疆等地牧業(yè)生產(chǎn)規(guī)律及考古成果看,吐谷渾可能實行“一都雙城”的特殊制度,即夏季為了促進畜牧和貿易,遵從祖訓,將今柴達木盆地香日德地區(qū)作為王城(猶今之夏窩子),冬季來臨,為便于有效管理,則轉場經(jīng)營,把今天的環(huán)湖西側伏俟城作為陪都(冬窩子)還在黃河兩岸、山川交匯處“分土而居”,以定居興城控制各路要塞方式,把畜牧業(yè)與東西商品貿易兩個主要財政來源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飽食暖衣。含脯裹腹而后秣馬厲兵,搜乘補卒。
吐谷渾國誕生后,隨著時代的推移,從總體上講,其國勢一代比一代有所發(fā)展。第八代主樹洛干在位時(公元405-417年),其統(tǒng)治地盤向西拓展至莫賀州(今青海貴南縣穆格灘),曾攻占南涼的澆河郡(治所在今貴的縣城)。第九任主阿豺在位時(公元417-424年),應對如流,兼并羌氐,地方數(shù)千里,號為強國,其第十二任主拾寅在位時(公元490-529年),安土重遷,轉危為安,將國都從莫河州遷到了伏羅川(今都蘭縣香日德一帶)。此時吐谷渾國進入鼎盛時期,其標志一是勢力伸入今新疆東南部,二是北魏鎮(zhèn)壓國內反抗勢力時,常求援于吐谷渾,且北魏西部邊境向內收縮,有一部分郡縣被吐谷渾占有,拔旗易幟。如設在今青海東部的鄯州之西境一度由日月山收縮到樂都大峽,震古爍金。吐谷渾第十八任主夸呂在位時(公元535-596年),謀無遺策,木本水源,筑伏俟城,統(tǒng)治中心一度由伏羅川移植青海湖西濱。吐谷渾國盛時的疆域,史稱東西4000余里,南北2000里,大致東起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松潘一帶,西至今新疆東南部,南以昆侖山為界,有黃河源頭地區(qū),北至祁連山脈,得天獨厚,大氣磅礴。
吐谷渾以都蘭、優(yōu)俟城為中心,陸續(xù)在黃河上游沙州建立軍事總部和夏季牧場,在黃河渡口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有專家指今湟源巴燕兩古城)等地修筑四個大型城池的基礎上,還在各要塞紛紛建城筑堡賀真、樹敦城,與香日德王城連點成線,遙相呼應,作為固國通商的要塞和樞紐,在以游牧為主要傳統(tǒng)的北方諸族中罕見地發(fā)揮城市所具有的各種功能,促進沿途客商都以王城和其他城池為據(jù)點,將絲綢、茶葉、青鹽、金銀、良馬、銅鐵、丹砂、美酒等大宗戰(zhàn)略物資的囤聚地和輸出地。
如今,吐谷渾人建筑的這些古城大多城湮人散,只在史書中還留有淡淡的一筆。但也有一些殘垣斷壁痕跡,滿目蕭然,供懷古者憑吊??捎小拌F臂筑古城,熱血灑疆土”。(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