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劉媛E-mail:liuyuan@ittime.com.cn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當被問到怎么看待“小米造車”的問題時,我想起一個很久以前的笑話:著名的IT界大腕比爾·蓋茨與美國通用汽車總裁叫板,說如果按照IT行業(yè)的技術進步程度,汽車應該30美元一輛,而且一加侖汽油跑1000英里。通用總裁回答道,按照IT行業(yè)的規(guī)則,汽車確實可能30美元一輛而且一加侖汽油跑1000英里,但這樣的汽車會每天無故熄火兩次,每周有兩次把人關在車里出不來,撞車時安全氣囊彈出前要求先“確認”,而且,汽車更新換代后駕駛者需要重學開車,因為新車的操作系統完全不同等。
我引用這個笑話主要是想說明,汽車產品與IT產品不同。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至少有兩個重大差異:第一,汽車作為一個在道路上移動的機械產品,對耐振動和動力學、運動學的要求非常高。所有影響到重量、重心位置、輪距、軸距、車輪懸掛結構的改變,主要部件工藝、材料的改變,都必須進行大量的試驗驗證。對于發(fā)動機的改進,則必須進行燃燒學、傳熱學、振動學、摩擦學等方面的驗證。因此,汽車的改進遠比IT產品難,時間周期也長得多。
其二,汽車的成本要求極高。有誰能夠想到,按單位重量的價格來衡量,汽車與牛肉相當。記得老領導張小虞講過,他在訪問著名的既生產豪華汽車又生產航空發(fā)動機的英國羅斯羅伊斯公司時,該公司專家曾形象地比喻汽車發(fā)動機與航空發(fā)動機的區(qū)別,一個是鑄鐵的價格,一個是黃金的價格。IT產品雖然價格下降很快,但也僅僅是從很貴降到比較貴而已,從未降到過牛肉的價格。
當然,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不可小覷。特斯拉還沒有登陸中國,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眼球。我在法蘭克福車展也曾仔細看過特斯拉,我認為其成功主要在于產品的細分市場定位和商業(yè)模式。
當下,電動車最大的軟肋是成本,特斯拉卻是巧妙地回避了這一問題,它選擇了豪華跑車市場,把電動車盡量做好,而不過多考慮制造成本,把車賣給只要好且不怕貴的人。同時,針對電動車的充電特點加強服務。就產品而言,特斯拉還談不上完善,但其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值得深思的。
工信部部長苗圩多次提醒傳統工業(yè)領域的專家要有互聯網思維,我認為這很重要,也很有道理,但我也堅信,IT產業(yè)、互聯網產業(yè)對傳統產業(yè)的沖擊應主要是商業(yè)模式,而在汽車的研究、設計、制造過程中,該下的工夫、該做的工作還得繼續(xù)做,千萬別有彎道超車或投機取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