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現(xiàn)在吃牛肉只是平常事,但是買到“注水牛肉”食之寡淡,大概也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舊時上海人最喜歡吃牛肉干,記得小時候,我家樓下的馬力斯菜場對面有爿南貨店,有賣一角錢一袋的牛肉干,那是一只小小的黃顏色紙袋,上面印了一只老黃牛。這對那年頭的小囡來說是很吸引人的廣告,看了口水直流。禮拜天早上向大人討了一角錢往南貨店的柜臺上一摜,大聲說:“給我來包牛肉干!”那腔調像小達人張馮喜買十根油條,口氣比力氣還大!拿到手里,袋子拆開,里面還有二層半透明的紙裹著。剝開紙里面有薄薄的幾片牛肉干,一嘗,好鮮,好鮮……
上海人對于咖喱牛肉湯面每碗0.12元應該不會陌生:小面館前一個大鍋,蠟蠟黃的牛肉湯拌著咖喱香氣,好像黃河濁浪在翻滾,油天油地香天香地,鍋上有一個锃亮的大鐵鉤,鉤著一大塊煮熟了的牛肉,色彩豐富,好像一塊巨大的田黃石,這也是老上海街景之一。聽我算是半個美食家的父親說,這是一個最佳的廣告道具,客人多了,那下面條的師傅就會把這大塊牛肉往鍋里一浸,食客就會感覺到這鍋湯和這塊牛肉的威力,客人一走,師傅馬上把牛肉提起重新掛上,你要吃牛肉面,師傅就拿著快刀在上面削些肉放在面上,牛肉鮮香和著湯面吃,味道好得不得了。
我父親是舊上海過來的知識分子,“文革”時受到沖擊,平時喜歡美食的他被關進“牛棚”,蘿卜干飯吃了心發(fā)慌。偶爾放回家一天,知識分子耍點小聰明,到菜場買來生的牛骨髓,放在鍋里熬成牛骨髓油,把餅干放進鍋里開小火煎,等餅干吸足了牛骨髓油撈起晾干,餅干下面再偷偷地藏一些牛肉干,進“牛棚”要“安檢”,戴紅袖章的人一看是充饑的餅干,把手一揮,放行。那年頭我父親在“牛棚”里偷偷地享用牛骨髓、牛肉干美食,別有情趣。
后來我到江西插隊,吃牛肉要盼到端午、中秋節(jié),生產隊里殺的是不能耕地被淘汰的老黃牛,所以,先要獲得大隊部批文。那可憐的老牛知道自己要上路,眼淚流出來,哇哇叫,一會兒,一張大牛皮晾曬在地上叮滿蒼蠅。牛肉絕不注水,0.5一斤,記賬分配每戶四五斤,上海知青自己燒的紅燒牛肉吃得好開心,隊里剩下的牛骨、牛尾、牛頭怎么辦?不急,農民兄弟有辦法,借我們知青一口大鐵鍋,牛的剩余物全部放入,蓋上一個大木盆,灶里生火煮到半夜,骨肉撈起——哎呀,我一看什么湯啊?分明是一鍋牛油,香氣撲鼻。農人弄來糯米煮成一大鍋牛肉糯米飯,這才是到了整個村子宰牛過節(jié)村民狂歡的最高潮,看農民半夜里吃“大鍋牛油飯”,吃得滿嘴滿臉的油光光,好開心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不知道江西山村那食牛肉飯的歡樂場景還在延續(xù)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