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釗
清晨6點,位于長江路292號的總統(tǒng)府還籠罩在一片薄薄的霧靄之中,一路之隔的新街口已開始迎接早起的南京市民:鮮美筋道的皮肚三鮮面,清腴嫩滑的鴨舌蘿卜湯,金黃酥脆的牛肉鍋貼,湯汁四溢半發(fā)面的灌湯包,麻香繞舌的老湯干絲,嫩滑的魚丸湯餛飩,以及花樣百出的糕團小點……
南京美食幾乎以新街口為中心向偏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縱向延伸,形成狹長的美食地帶。往北去有玄武門、湖南路、山西路、中央門、燕子磯,往南走有夫子廟、秦淮河、長樂路。美食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2000年時任中宣部部長丁關根視察湖南路時曾說:“南京湖南路文明一條街是站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兩個文明建設典型。”在南京的美食地標中,既有博采南北的烹調技藝,也有沉淀其中的歷史文化。
“無鴨不成席”的宴客之道
俯瞰南京,除了西北角長江大橋下橫貫而過的滔滔江水,城南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流的十里秦淮,以及紫金山下五洲堤橋相通的玄武湖,還有星羅密布的大小河湖,如琵琶湖、月牙湖、莫愁湖等,得天獨厚的水域條件造就了南京繁盛的家鴨養(yǎng)殖業(yè),也形成了當地“無鴨不成席”的食鴨習俗。
清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寫道:“金陵所產鴨甲于海內,如燒鴨、醬鴨、白拌鴨、鹽水鴨、咸板鴨、水浸鴨之類,正四時各擅其勝,美不勝收。”寥寥數語印證了鴨肴在南京飲食文化中的顯赫地位,也道出了南京人食鴨隨季節(jié)改變的特點:春天主食板鴨和烤鴨,夏季以琵琶鴨煨湯以祛暑清熱,秋食咸水鴨,冬天則吃臘板鴨。而如今,慕名來的游客往往一頭扎進隨處可見的咸水鴨南京特產店,卻忽略了食鴨的季節(jié)講究。
“金陵八月時節(jié),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肉內有桂花香?!被蛟S是清朝南京人張通之在《白門食譜》中加了些詩化意味,也多半是筆者嘴拙,未嘗出地道南京咸水鴨中的桂花香。地道的咸水鴨要用熱鹽炒出的花椒將鴨肉內外擦遍,在特制的老鹵中腌制2-4個小時后取出風干,由滾水燙熟出鍋。鴨皮玉白油潤,鴨肉腴爽粉嫩,椒香、鹵香全部沁入肉里,食之清新淡雅,回味無窮。
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另一道招牌。1996年成立的“回味”鴨血粉絲湯小吃店如今僅在南京當地就已擁有34家連鎖店,從早到晚食客絡繹不絕,等座落座的時間常常不敵一碗粉絲湯下肚的時間。落座后翹首盼來熱氣騰騰的鴨血粉絲湯,粉絲爽滑有彈性,鴨湯鮮美濃郁,再自由搭配上鴨肫、鴨血、鴨肝、鴨心這“鴨四件”,“吸溜吸溜”入口落肚,大汗淋漓又舒爽至極。
張愛玲在《談吃與畫餅充饑》中談起過另一道美味鴨肴——鴨舌小蘿卜湯:“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只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湯里的鴨舌頭淡白色,非常豐腴嫩滑?!薄柏S腴”、“嫩滑”幾乎是自古至今各路食客對各色鴨肴的一致評論,筆者笑談,許是這些擁有360度視域的鴨子活得太過超然,遂生出一身肥膘才成就了南京獨特的食鴨文化。
評彈淺唱的南京大牌檔
如今,不知南京大牌檔不足以稱到過南京。
如果說進入青奧會宴會菜單的咸水鴨是南京的飲食符號,那么南京大牌檔就可以稱得上是南京的飲食地標。雖然南京大牌檔是尋覓地道南京小吃的好去處,“大牌檔”的餐飲形式卻是舶來品,原產自回歸前的香港。1921年,港英政府為區(qū)別管理固定攤販與流動攤販,增設大牌牌照,與流動小販的小牌牌照相對應。二戰(zhàn)后,百廢待興,在政府的鼓勵政策下,大量的商販背起裝滿熟食制作工具的巨型鐵皮箱走上街頭,用木板、鐵皮捆出一家家小店,再擺出折疊桌椅,隨著這些小店逐漸固定下來并連成片,就有了如今“大牌檔”的雛形。
南京大牌檔的獨特就在于打破了室內的空間概念,重開洞天,于室內營造街市感。食客循著裱起的“大牌檔”牌照跨進門檻,便仿佛被衣著盤扣馬褂的堂倌領進了江南老街一夢??凸倏床璧倪汉?,清末茶樓式裝潢,楹聯躍于聯排的燈幌之上,青磚、木欄、雕梁畫棟的屏風錯落其中,小方凳、長條凳、六角桌、八仙桌鱗次櫛比,置身其中,恍若一夢,仿佛誤入了舊時的老南京城中。想見那時小販挑擔走街串巷地叫賣,饞嘴的小孩子跟在大人后面,看小販如何嫻熟地接碗、掀蓋、取勺、下舀、入鍋、盛碗。這里依舊是連排的特色小吃,金牌煎餃、烤鴨包、獅子頭、水晶蝦餃、酸梅花仁、桂花糖芋苗依次排開,菜單上的牛腩粉絲砂鍋、王府泡椒雞、蝦黃豆腐、鹽水鴨、清蒸江白魚、糖醋大排也強烈刺激著每一位食客的味蕾。
喜好安靜的食客或許會被熙熙攘攘的人聲驚擾,晚間戲臺的評彈淺唱卻會帶來另一種飲食體驗。男抱三弦、女抱琵琶,合奏唱彈一曲蘇州彈詞,吳儂軟語道出曲折故事,雖不盡了然卻也極盡韻味。另有生動詼諧的南京白局,俚語俚曲風趣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