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禧
在整紀剎風、從嚴治黨的時代要求下,嚴肅黨紀政紀將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對待受過處分的干部?必須看到,違反黨紀政紀與觸犯國家法律,在危害程度上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對于那些并非因腐敗墮落而受到紀律處分的干部,如果“一棒子打死”“永不敘用”,不僅徹底否定了一個干部,斷送其政治生命,也會讓其他干部心生顧慮,甚至加劇“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干事”的消極心態(tài)。
在對干部的教育管理問題上,我們黨一向遵循“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可是,“救人”也要講規(guī)則、講方法、講程序。近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門因為起用受處分干部而備受輿論質(zhì)疑,原因就在于規(guī)則不完善、方法不科學(xué)、過程不透明。那么,在保護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熱情的同時,如何防止“帶病復(fù)出”的情況出現(xiàn)?如何讓“治病救人”更加科學(xué)合理?紅安的大膽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方面,在重新使用受處分干部的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政策區(qū)分。重新使用,并不是說無論犯了什么錯、犯了多大錯的人員都有機會。紅安縣委規(guī)定,回訪僅限于因“工作類失誤”而受到處分的干部,那些涉及腐敗犯罪、道德敗壞的人員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這就避免了涉嫌違法犯罪人員借機“帶病復(fù)出”。
另一方面,在確保回訪材料真實有效、避免弄虛作假等方面,紅安縣通過明確責任的方式,防止出現(xiàn)“順水人情”——要求回訪人員實名撰寫鑒定材料,一旦建議使用的人員再出問題,回訪人將被連帶追責。
更重要的是,這種探索思路意在樹立一種干事導(dǎo)向。消除“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干事”的心態(tài),需要通過制度建設(shè)提供一個寬容的環(huán)境,讓真正干事的人心里有底——即便出了錯、挨了罰,仍有“從頭再來”乃至“再上層樓”的機會,避免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的絕望心態(tài)。
盡管紅安的探索尚處于試水階段,還有很多過細的工作有待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探索的意義要遠遠大于這項制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