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宗霖
巍巍賀蘭山,茫茫戈壁灘
位于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的賀蘭山,近南北走向的山脈綿延200多公里,寬約30公里,是我國西北地區(qū)重要的地理界線。賀蘭山以斷層面臨銀川平原,巍峨高大,重疊綿亙的山體,構成一道天然屏障,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亞冷氣流,也阻截了來自新、甘、內蒙古戈壁沙漠的風沙侵襲,使其成為銀川平原的“保護神”。
巍巍賀蘭山,同樣呵護著在這里棲息生長的一種生物種群——巖羊。坐落在這里的以賀蘭山命名的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以對野生巖羊的保護而著稱,這也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探訪生存在這片自然保護區(qū)里的巖羊,以及為保護巖羊而付出艱辛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
一大早,由斯巴魯森林人、傲虎、XV組成的混編車隊,就從銀川出發(fā),駕車前往保護區(qū)。保護區(qū)離銀川城區(qū)并不遠,只有幾十公里的路程。為了保護這里的巖羊,在經過封山禁牧、退耕還林之后,一些原本居住在保護區(qū)里的百姓也陸續(xù)外遷了出來,只留下了在保護區(qū)里一線工作的基層保護站。保護站的條件并不好,在一個叫插旗口的保護站里,僅有的三名工作人員熱情迎接了我們,這個簡陋的保護站也因為我們車隊的到來,變得異常熱鬧起來。不善言辭的工作人員雖然只是簡單地向我們介紹了保護站的情況,然而親眼所見到的,不用介紹,也能體會到他們工作的艱辛。保護站缺水缺電缺裝備,雖然不久前剛安裝了太陽能供電板,然而所提供的電量也僅夠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如果說賀蘭山脈是銀川平原的“保護神”,那么自然保護區(qū)里的這些基層保護站工作人員,無疑像是野生巖羊們的“保護神”。在捐贈了包括糧油、衣物、望遠鏡以及通信設備等一批物資之后,我們辭別了插旗口保護站,打算驅車進到自然保護區(qū)里,近距離觀測這里的野生巖羊。
緊鄰著銀川平原的賀蘭山東側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遠看到處是懸崖峭壁,貌似無路可走。然而并非如此,近南北走向的賀蘭山脈有數(shù)個東西向的山谷,著名者有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要道,這些賀蘭山的“缺口”,也是進入到賀蘭山腹地的一條條通道。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就位于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里,在“斯巴魯森林生態(tài)保護項目”里,這里算是其中的一個點。斯巴魯汽車在這一項目中,冠名認養(yǎng)全國31個自然保護區(qū)內的生態(tài)保護林,并向這些自然保護區(qū)捐贈資金和31輛Forester森林人用于森林保護。與此同時,斯巴魯汽車還通過“31座森林星之旅”等活動將帶領車主直接參與生態(tài)保護活動,讓車主朋友們在享受遠行樂趣的同時,亦是行走在公益的路上。
沿著蘇峪口這條狹長的峽谷進來,真的難以想象,與外面看起來荒蕪的景色相比,峽谷里是另外的一番天地。寬闊的河谷里,不時能看到有幾只或者是成群的巖羊在溝中悠閑覓食,不過因為它們的顏色與附近的巖石很相近,需要很注意才能看到。而與這些在河谷里悠閑覓食的巖羊相比,一些在山坡上、在峭壁之間騰挪跳躍著覓食的巖羊看起來則要“頑皮”許多,它們就像是峭壁上的“舞者”,賀蘭山的溝溝壑壑和隨處可見的巖石峭壁成為了它們輕松表演的舞臺。
由于缺少天敵,加上不斷加大的保護力度,如今這里的巖羊種群數(shù)量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已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1800只左右,恢復到目前的2.3萬只左右,而且每年正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
雖然沒有了天敵的困擾,然而這里的巖羊種群依舊面臨著生存的挑戰(zhàn):匱乏的食物和水,以及不斷增多的過往車輛偶爾給巖羊造成的傷害。在我們車隊進入保護區(qū)后,沿著公路往里行駛時,一只巖羊就從道路左側的山坡上躥了下來,快速地越過公路,跑向了道路右側的河谷里。幸虧我們速度不快,反應也很及時,沒有給巖羊造成傷害。然而這樣的危險時
刻存在,近些年隨著森林公園里游客的增多,車輛與巖羊相撞的事還是時有發(fā)生。此次我們的斯巴魯車隊也特意制作了數(shù)十面公益路牌,由我們沿途豎立在森林公園道路的兩旁,以提示過往的司機朋友們當?shù)貢小皫r羊出沒,通過注意”。
隨著巖羊種群數(shù)量的增多,食物的矛盾也逐漸凸顯了出來,不過現(xiàn)在的保護區(qū)里,已經在臨近水源的地方設立了固定的投食點,我們車隊此次也帶去了很多的玉米粒,并協(xié)助保護區(qū)里的飼養(yǎng)員一起喂食了巖羊。
作為銀川市的天然屏障,賀蘭山尤其是臨近銀川市的賀蘭山東麓的植被覆蓋狀況,對于銀川市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和優(yōu)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對于巖羊生存環(huán)境的改善也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賀蘭山東麓基帶以上(海拔1500米~2100米之間)分布有較為廣泛的灰榆疏林草原帶,但是多年來,在賀蘭山東麓荒漠草原上居住的游牧民族,由于人為砍伐和過度放牧,造成灰榆疏林草原林木和草地的嚴重退化,這不僅使賀蘭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迅速惡化,還成為近年來銀川市和寧夏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這對于野生巖羊的生存,同樣十分的不利。為了拯救這道生態(tài)屏障,也為了巖羊的生存,此次斯巴魯“31座森林星之旅”活動中,也進行了“保護灰榆,共衛(wèi)賀蘭山綠色”項目,提倡大家保護這些賀蘭山的代表性樹種,保護這種高原上的“生命之樹”。
順著蘇峪口這條山谷,一直沿著山道盤旋向上,森林也愈見茂密了起來,山道很狹小,很多地方坡度也很大,快到埡口的時候,已經沒有了鋪裝路面。崎嶇陡峭的山路對于斯巴魯車輛的動力性能以及全時四驅系統(tǒng)是一種考驗,不過顯然我們是有備而來,沒有遭遇到任何的麻煩。
過了點將臺,車隊抵達了著名的賀蘭山闕,我們將在這里與保護區(qū)工作人員一起完成巡山、監(jiān)測等公益任務。在所有的賀蘭山缺口中,這應該算是最有名的一個了。古代抗金名將岳飛在其《滿江紅》里曾寫道:“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說的即是此地。也讓賀蘭山家喻戶曉。站在賀蘭山闕,遠眺賀蘭山西側的內蒙古阿拉善盟和烏蘭布和大沙漠,那些曾經戰(zhàn)火紛飛、刀光劍影的場景都已經遠去,如今的賀蘭山闕風景如畫,一座內蒙古和寧夏分界線的界碑靜靜地矗立在這里。一個非常壯觀的敖包堆砌在內蒙古的這一側里,彩色的經幡在微風中飄揚。
我們正陶醉于賀蘭山闕壯麗的景色時,一只機敏的成年巖羊從山上跑了下來,還沒有來得及端起相機,它的身影在眼前一閃,就快速消失在前面樹林里。這些賀蘭山的精靈,正愜意地生活在這片保護區(qū)里,這是它們的天堂。
我們的到來,既為了保護它們,也是為了讓斯巴魯汽車各地的消費者在全新有車生活體驗模式的遠行中實現(xiàn)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并感受到綠色森林帶來的樂趣,在享受遠行樂趣的同時,增強森林生態(tài)保護意識。繼去年進行的“31座森林星之旅”第一季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廣泛影響和圓滿成功后,今年的“31座森林星之旅”活動,斯巴魯已經更注重回歸到公益的本質上來,以更多的實際行動來為中國生態(tài)保護事業(yè)做出切實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