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政著名詩人、學(xué)者、文化批評家
重新發(fā)現(xiàn)漢字的文化意蘊
葉匡政
著名詩人、學(xué)者、文化批評家
這年頭出版的書,能讓人拿在手中摩挲把玩的,越來越少,《澄衷蒙學(xué)堂字課圖說》肯定算一本。此書1901年初版,是當(dāng)年民國小學(xué)堂的通行教材。近日新版的《澄衷字課》影印線裝,可謂重現(xiàn)了原書的氣息、風(fēng)貌。
翻開《澄衷字課》,對“書卷氣”三字體味尤深。從那典雅疏朗的版式,從那秀美遒勁的字形,從那帶有書者體溫的點橫撇捺,你都能體會中國人對文字的敬畏與虔誠。書中影印文字,為唐駝所寫。過去聽過唐駝的傳奇,說他寫字過勤,把背都寫駝了,遂改名唐駝。因他為上海澄衷學(xué)堂繕寫了這課本中的3000多字正楷,“唐體”名噪一時。
這種帶有書法印跡的開蒙課本,本身就彰顯了漢字是一門書寫藝術(shù),每個漢字都像一幅構(gòu)圖精巧的圖畫,書寫者讓一筆一劃都暗含氣脈,你眼中的漢字,也像隨著這氣脈在流動。能讓孩子更好地感受漢字的造形之美。
當(dāng)然值得把玩的,不只是裝幀和唐駝的字,而是書中對漢字的釋意。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是“以字為本”的,所謂一字千金、一字之師,都暗含此意。所以如何認(rèn)知每個漢字,如何析形解義,都意味著你對中國文化意蘊的理解。如果細(xì)細(xì)品味,每個漢字除它指稱的含義外,還有它獨特的內(nèi)涵,《澄衷字課》對漢字的釋讀,并非刻板簡單的定義,而是吸收了《說文解字》等書的精華,不僅展示漢字中的文化韻味,也彰顯了每個漢字的份量。
如“議”字的解釋:“謂欲事合于義,必群相論議也?!币隇轱L(fēng)議諫議之議,“合于義”點出了議之本質(zhì),給教師的釋讀空間很大。
這種充滿文化意味的釋讀,在《澄衷字課》中比比皆是。它對大量漢字的釋讀,既汲取了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也有對現(xiàn)代思潮的展現(xiàn)。漢字釋讀本身,就肩負(fù)了新舊傳承的文化目的。
朱熹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漢字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要想渠水清澈,顯然需要這樣的源頭活水。在古人眼中,漢字不只是語言的工具和符號這么簡單,而是一個個活著的生靈,有陰陽雌雄之分,攜帶著祖先與萬物的智慧。
我們常說要重現(xiàn)漢語之美,如何認(rèn)知漢字,可以說是第一課。漢字不只是簡單的象形文字,更是一種表意文字。它點畫成文,合文為字,結(jié)構(gòu)靈活,其中既有大量歷史和文化信息的積淀,也對天地萬物和生命的哲思。
漢字就像一群有聲有色的生命,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活著,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色彩與個性,就像圖騰一樣,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密碼。從鷹擊長空到魚翔淺底,從迅雷驚電到落花飛雪,這些滿溢生命動感的事物,在漢字中都只是用簡單的線條,就形神皆備地被展現(xiàn)出來了。
有著這種深厚文化意蘊的漢字,在今天的語文教育中,只被視為一種工具,可以說是對漢語表達(dá)的最大損害。如何在兒童的啟蒙階段,把漢字所蘊涵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傳達(dá)給他們,是我們的語文教育者要真正思考的事。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