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聊齋志異〉校注》的幾點商榷

2014-12-08 13:25孫啟新
蒲松齡研究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

孫啟新

摘要:盛偉先生的《〈聊齋志異〉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中有的人物沒有注釋,個別注釋有待商榷。筆者查閱了有關(guān)資料,考證出“王蒲令”是淄川舉人王啟泰;“濰水邑令”是陜西臨潼舉人王珍;“王侍御”是膠州進(jìn)士王垓;“章丘邑令鐘”是浙江錢塘人鐘運泰;以及青城進(jìn)士于重寅的簡要身世。認(rèn)為長山舉人李篤之不是蒲松齡的表哥;新城進(jìn)士李鴻霔任職云南元江知府,而不是湖南沅江知縣。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校注;王蒲令;濰水邑令;王侍御;章丘邑令鐘等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蒲松齡紀(jì)念館研究館員、蒲松齡研究所副所長盛偉先生傾注心血為《聊齋志異》作注,結(jié)集為《〈聊齋志異〉校注》,對聊齋研究專家及愛好者閱讀、研究《聊齋志異》提供了便利條件。筆者近年來在閱讀《〈聊齋志異〉校注》時,發(fā)現(xiàn)有的人物沒有注釋,個別注釋有待進(jìn)一步斟酌,故不揣谫陋,妄提拙見,以請教于盛偉先生和各位研究專家。

一、王蒲令

蒲松齡《蛇癖》開篇有“予鄉(xiāng)王蒲令之仆呂奉寧,性嗜蛇”的表述。關(guān)于“王蒲令”,盛先生在《〈聊齋志異〉校注》中沒有注釋。筆者最近再讀此篇,突然想到,“王蒲令”是否指擔(dān)任蒲縣知縣的淄川籍王姓官員?于是反復(fù)查閱《淄川縣志》及有關(guān)資料,得到了相應(yīng)答案。

《淄川縣志·選舉志·舉人》記載:“王啟泰,字大來,順天乙酉科,蒲縣知縣。曉曾孫?!?/p>

清乾隆《蒲縣志·官師志》記載:“王啟泰,山東淄川人,舉人,(康熙)二年任?!薄皡沁\新,江南貴池人,由進(jìn)士康熙七年除?!?/p>

綜合以上資料,王啟泰,字大來,淄川縣(現(xiàn)淄博市淄川區(qū))窵橋村人。他在清順治二年(1645)中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康熙二年(1663)任山西蒲縣(今臨汾市蒲縣)知縣,康熙七年(1668)卸任。由于查不到其它資料,這之后王啟泰的去向不得而知。

再據(jù)《淄川窵橋王氏世譜》記錄:王啟泰是淄川窵橋王氏的十世孫,其曾祖王曉,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其祖王祚永,是王曉的長子;其父王閎是王祚永的四子;王啟泰是王閎的長子;王啟泰生有二子:王扌為謙、王勞謙。

二、李篤之

盛先生在《地震》篇中,對李篤之的注釋是:“李篤之:舊長山縣人,崇禎九年丙子(1636)舉人?!贝送?,盛先生還摘引了《長山縣志》中有關(guān)李篤之的兩則資料:一是《長山縣志·選舉志·舉人》記載:“李篤之,崇禎丙子科,重熙子,封文林郎,見《人物》?!倍恰堕L山縣志·選舉志·貼封》所載:“李篤之,以子斯恒貴,贈文林郎、孟縣知縣?!笔⑾壬目甲C告訴我們:李篤之是長山縣人,于明崇禎九年中舉人,沒有擔(dān)任過官職;李篤之是李重熙的兒子,孟縣知縣李斯恒的父親;李篤之的家族在長山縣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至于李篤之是不是蒲松齡的表哥,盛先生在注釋中沒有提出其它觀點,也就是說他同意《地震》篇中蒲松齡的表述,即“余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

筆者查閱《長山縣志》,發(fā)現(xiàn)盛先生所引有關(guān)李篤之的資料并不完整,還遺漏了重要的一條?!堕L山縣志·人物志·義厚》中有李篤之較為詳細(xì)的傳記,其文如下:

李篤之,字元根。崇禎丙子,以第三人中式。少倜儻,好賑窮周急。居恒,請謝賓客,如恐不稱,有鄭莊之風(fēng)??椭?,輒流連閉閣,征歌度曲,參橫月落,飲酒至一斛不亂。邑姚徐兩姓,囂訟十余年;又牛某侵官帑,株蔓親族甚眾;張欽者以事染,逮將論死,皆援之得釋,俠聲流聞東武。王某為怨家所中,其父兄曰:“必長山李孝廉能活汝!”扶服五百里及門,篤之力出之,無德色。年三十九,感疾不起。無知不知,皆扼腕太息云。以子斯恒貴,贈文林郎、孟縣知縣。

從以上資料得知:李篤之喜歡結(jié)交朋友,為人行俠仗義,賑窮周急,深得世人贊譽;39歲時去世,因為兒子李斯恒擔(dān)任孟縣知縣,死后獲得“文林郎、孟縣知縣”的封號。

筆者認(rèn)為,《地震》中的李篤之并不是《長山縣志》中的李篤之,換言之,蒲松齡的表哥李篤之另有其人。其理由有三:

一是年齡問題。清康熙年間刑部尚書、桓臺縣王士禛(號漁洋山人)撰寫的《孝廉李君墓表》(見郭濟(jì)生主編《周村碑刻大觀》)記載:“君生以明萬歷丁未十二月初三日,卒以順治乙酉二月初六日,年三十有九。”就是說,李篤之于明萬歷丁未年即萬歷三十五年(1607)出生,于清順治乙酉年即順治二年(1645)病逝,享年39歲(虛歲)?!缎⒘罹贡怼酚州d:“崇禎丙子”“以第三人中式”,“明年丁丑春官下第,已而庚辰、癸未再報罷。既數(shù)困公車,又遭世亂,遂發(fā)憤嬰疾以死?!币馑际钦f,李篤之于明崇禎九年以山東鄉(xiāng)試第三名的好成績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參加會試未中,崇禎十三年(1640)、崇禎十六年(1643)又連續(xù)兩次會試落第。他三次應(yīng)試不中,又遭逢明清鼎革亂世,于是心力交瘁,得重病去世。李篤之于順治二年去世,當(dāng)然不可能于康熙七年(1668)六月與蒲松齡一起飲酒了。

二是交往情況。從現(xiàn)有蒲松齡的詩詞文章來看,除《地震》外,沒有找到任何與李篤之有關(guān)的資料,說明蒲松齡與李篤之很少交往,或者是有交往而不值得記錄。按《長山縣志》中李篤之的家庭情況,李家是當(dāng)時長山縣的名門望族,從這個家族走出的高官名宦有李化熙、李斯義等,影響極大。熱衷于功名的蒲松齡,作為李家的親戚,應(yīng)該與他們走動頻繁、聯(lián)系密切,一定會留下不少的文字資料,但遺憾的是,現(xiàn)在卻看不到這方面的材料??梢哉f,蒲松齡與作為名門望族的李家沒有多少交往,也可以說,蒲松齡的表哥李篤之并不是這個李姓家族的人,而是另外一家李姓人家。

三是稱呼問題。古人既有名也有字,為了表示尊重對方,稱呼他人時一般稱字不稱名,這是幾千年來的禮儀傳統(tǒng),蒲松齡在稱呼近親好友時也不會例外。如蒲松齡稱呼張篤慶為歷友,稱呼李堯臣為希梅,就是對自己的本家侄子蒲振鐸、振趾也稱呼字。《地震》中的“篤之”應(yīng)該是字而不是名,而《長山縣志》中的李篤之字元根,這樣來看,二者肯定不是同一個人。endprint

三、濰水邑令

蒲松齡《濰水狐》講道,濰縣有個連狐貍也“羞與為伍”的知縣(邑令)。這個知縣是誰?盛先生在《〈聊齋志異〉校注》中沒有注釋,筆者查閱了《濰縣志》、《臨潼縣志》,考證此知縣名王珍。

《濰水狐》文中說,狐翁拒絕本縣知縣拜訪之事發(fā)生在“康熙十一年(1672)”。清乾隆《濰縣志·秩官》所載,康熙七年(1668)開始擔(dān)任濰縣知縣的是連倜,福建福安人,拔貢;康熙十年(1671),王珍,陜西臨潼人,舉人;康熙十六年(1677),盧豫,鑲紅旗人,舉人。由此可知,符合條件的知縣只有王珍。王珍是陜西臨潼(現(xiàn)西安市臨潼區(qū))人,舉人,他于康熙十年至十六年任濰縣知縣。

再者,《濰水狐》文中有“未幾,秦罹兵燹”。按盛先生的注釋,“秦罹兵燹”是指陜西遭受兵火。此當(dāng)指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吳三桂舉兵反清;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提督王輔臣在寧羌叛變,殺經(jīng)略莫洛,陜西大震。

以上這些資料均證實,康熙十一年前后擔(dān)任濰縣知縣的無疑是王珍。

筆者再查閱《臨潼縣志·選舉表》,據(jù)記載:王珍,順治八年辛卯(1651)科舉人,相恭里人,任濰縣知縣。非常簡單的幾句話,除此之外,沒有其它記錄。

綜合以上資料,王珍的基本情況是:王珍,籍貫為陜西臨潼相恭里人,于順治八年中舉人,康熙十年至十六年擔(dān)任濰縣知縣。

四、李鴻霔任職云南元江知府

蒲松齡在《沅俗》寫道:“李季霖攝篆沅江”,意思是說,李季霖在沅江代理官職,掌其印信。盛先生在《校注》中對李鴻霔作如下注釋:

李鴻霔,字季霖,號厚余。其先祖山東長山縣人,曾祖時遷居新城。順治十一年(1654)舉人,康熙三年(1664)進(jìn)士。歷官內(nèi)閣中書舍人、刑部浙江司員外郎,丁父憂去宮??滴醵迥辏?686)起復(fù),后調(diào)任湖南省沅江縣知縣。有政績,民甚愛之。卒于官。見《新城縣志》。

筆者讀此注釋,有一疑問:李鴻霔擔(dān)任的員外郎在清朝時為從五品,調(diào)任的沅江知縣為正七品,在沒有受到處分的情況下,為什么品級降了兩級?

李淑湘主編的《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記載:“康熙二十五年,帝旨霔同工部侍郎往河淮審度形勢,導(dǎo)流入海。工罷,升云南元江府知府。”說的是李鴻霔升任云南元江府知府。

筆者查閱資料:元江,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在羅盤部設(shè)立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設(shè)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設(shè)元江府,府治所在奉化州(今云南省元江),管理奉化州、恭順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設(shè)元江直隸州,民國2年(1913)元江州改設(shè)元江縣。

民國22年(1933)《重修新城縣志·人物志四》記載:

李鴻霔,字季霖,號厚余,采蘭季子??滴跫壮竭M(jìn)士,授內(nèi)閣中書。歷官云南元江府知府,勸農(nóng)興學(xué),屬邑稱治。元江舊俗,官廨所需皆取給于里民,鴻霔盡革之。苗蠻部落散處二千里,樂鴻霔為政清和。戒其黨勿為邊患。未幾,以疾卒于官。入名宦祠。

民國11年(1922)《元江志稿·職官志一》記載:“知府從四品”?!袄铠欕?,(康熙)二十八年任,詳名宦。”“單世,(康熙)二十九年任。”這說明,李鴻霔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升任元江知府,次年便去世,任職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年。

《元江志稿·職官志二》記載:

李鴻霔,(舊州志)字厚余,山東新城人,辛丑進(jìn)士,以內(nèi)閣中書屢遷戶部郎中,歷官清謹(jǐn)。康熙二十八年出守元江,清絕一塵。請大府蠲除歷年逋賦,免徭役,嚴(yán)保甲,緝盜安民,興學(xué)校,課農(nóng)桑,風(fēng)俗移易。至今李青天之號猶嘖嘖人口。三十五年,合郡呈請崇祀名宦,大府批準(zhǔn)入祠。(續(xù)云南通志)甫抵任,值四月不雨,乃親步禱,甘霖立沛,民皆頌之。

這些資料與盛先生的注釋相比,在李鴻霔任職的地點上有所不同。盛先生注釋:李鴻霔調(diào)任湖南沅江縣知縣;《重修新城縣志》、《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則記載:李鴻霔升任云南元江府知府。顯然,盛先生的注釋錯了。

盛先生的注釋錯在什么地方呢?蒲松齡的文章名《沅俗》,顧名思義,是指沅江地區(qū)的風(fēng)俗。查閱資料,名沅江的地方,只存在于湖南省北部。據(jù)《沅江縣志》:沅江秦屬長沙郡,西漢屬益陽縣,南朝梁武帝(522)置藥山縣為沅江市境,為置縣之初,隋改為安樂縣,因沅江在縣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縣,宋改名為喬江縣,宋乾德元年(963),復(fù)名沅江縣。

筆者近日向盛先生請教,盛先生稱:《聊齋志異》中《沅俗》篇,手稿本、康熙間抄本與青柯亭本皆缺,而其他所見之刊本,皆為《沅俗》,無《元俗》之篇名。再查張友鶴輯校的《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也為《沅俗》。為此,筆者斗膽推測,蒲松齡可能筆下誤,將“元”寫作“沅”,于是“元江”變作“沅江”,“元俗”也就成了“沅俗”。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聊齋志異》在傳抄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既然《聊齋志異》的原文如此,盛先生也只能圍繞“沅江縣”作注了,于是李鴻霔擔(dān)任的地方官職就由云南元江知府變成了湖南沅江知縣。

五、王侍御

蒲松齡的《罷龍》(也寫作《疲龍》)敘述王侍御出使琉球的傳奇經(jīng)歷,開篇有“膠州王侍御出使琉球”之句。盛先生對“膠州王侍御”沒有注釋。筆者查閱《膠州志》,參閱《半島都市報》刊載的《膠州王垓兩次出使琉球》(2012年10月22日),對“膠州王侍御”有了基本了解。

據(jù)《重修膠州志·選舉》記載:王垓,王文炤的兒子,鰲山衛(wèi)籍,順治五年(1648)中舉人,順治六年(1649)成進(jìn)士?!吨匦弈z州志·僑寓、外徙》有王垓較為詳細(xì)的傳記:

王垓,字漢京,文炤子。(舊志)家貧力學(xué),以舌耕供菽水。由順治六年進(jìn)士,授行人??滴醵?,值琉球請封,同官多避就,垓慨然往。海水天風(fēng),幾歷危險。入境宣布朝廷威德,饋遣一無所受,異哉聳服。掌戶科時,三藩叛,度支皇皇,苦心會計,以佐軍需。典試浙江,所得皆知名士。分巡寧紹,海寇接境。垓嚴(yán)整斥堠,民賴以安。二十二年冬,七郡治艦于寧波,以冒寒董役得疾,卒于官。著有《使琉球記》一卷。endprint

據(jù)《膠州王垓兩次出使琉球》相關(guān)資料,王垓出使琉球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順治十年(1653),琉球遣使來中國朝貢。第二年(1654),琉球再遣貢使,并且繳換了明朝敕印,請求封號。順治帝頒布詔書,派遣兵科副理官(當(dāng)為左右給事中)張學(xué)禮、行人司行人王垓為正副冊封使。張學(xué)禮、王垓一行到達(dá)福建后,因當(dāng)時尚未收復(fù)臺灣,海道受阻,一直無法前往琉球。順治十五年(1658),清廷無奈撤回正副冊封使,王垓首次出使琉球無果而終。第二階段:康熙元年(1662)十月,清廷決定繼續(xù)派張學(xué)禮、王垓為正副使,赴琉球頒旨宣詔,舉行冊封大典。同年十一月初,他們自京城起程,于康熙二年四月抵達(dá)福建。五月十二日自福建揚帆出海,歷經(jīng)43個晝夜顛簸,終于在六月二十五日抵達(dá)琉球國那霸港,七月十七日舉行隆重的冊封琉球王大典。琉球國王尚質(zhì)饋贈三百禮金,張學(xué)禮和王垓除收下布、扇、煙、刀外,堅辭謝絕“宴金”。冊封大典圓滿結(jié)束后,十一月十四日東北風(fēng)起,張學(xué)禮、王垓一行乘船駛離那霸港。琉球國王特地派出謝恩船,護(hù)送清廷冊封使臣回國復(fù)命。

王垓撰寫過《使琉球記》,記載冊封琉球國王的曲折經(jīng)歷,可惜文本早已失傳。今天能見到的有張學(xué)禮撰寫的《使琉球記》。

查閱《歷代職官表》,侍御史的職責(zé)是,或給事殿中,或舉劾非法,或督察郡縣,或奉使出外執(zhí)行指定任務(wù)。東漢別置治書侍御史。晉以后,又有殿中侍御史之名。唐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而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為御史臺之成員,歷代相沿。至明清則僅存監(jiān)察御史一職。王垓擔(dān)任過行人司行人、戶科掌印給事中,并沒有擔(dān)任過監(jiān)察御史,這有可能或者是蒲松齡聽到的傳說有誤,或者是他記錄有誤。

六、章丘邑令鐘

蒲松齡在《盜戶》附則中講述了章丘“邑令鐘”審理田產(chǎn)的故事。對于章丘的這個鐘知縣,盛先生考證:“邑令鐘:謂縣令鐘繇。”筆者遍查《章丘縣志·名宦志》,明清時擔(dān)任該縣知縣的沒有“鐘繇”,只有清初“鐘運泰”其人。

《章丘縣志·名宦志》記載:

鐘運泰,淳化籍錢塘人,拔貢生,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事。下車之日,召紳士父老,誓于城隍廟,示不可干以私。章邑舊有祿折一項,每畝征米數(shù)合;臨折一項,每石征銀八錢,俱別立廒庫,分項完納,名目繁多,民苦催科之?dāng)_。運泰為價,歸丁地,眾俱稱便。又,章邑每歲例買白布解部,按戶攤備。運泰自召機(jī)工,開局織制。其他,浚河道以除水患,修城池以資捍御,補(bǔ)遞馬以免騷擾,纂志乘以足文獻(xiàn),善政孔多,不愧良吏云。

鐘運泰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三十一年(1692)擔(dān)任章丘知縣,時間長達(dá)8年。鐘運泰任職章丘期間,曾捐俸召集章丘縣有才學(xué)者纂修康熙《章丘縣志》,該縣志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成書,全書12卷,17萬字。鐘運泰的繼任者是浙江壽昌縣戴瑞,據(jù)《章丘縣志》記載,戴瑞于康熙三十一年任章丘知縣。

鐘運泰擔(dān)任章丘知縣之前,曾任湖南新田縣(今屬湖南永州市)知縣,監(jiān)修康熙《新田縣志》九卷。

七、于重寅

蒲松齡的《放蝶》在講完長山進(jìn)士王岬生的荒誕故事后,又講了一個更為荒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青城進(jìn)士于重寅。盛先生的《〈聊齋志異〉校注》沒有于重寅的注釋,想必是盛先生手頭缺少這方面的資料。近日,筆者翻閱清道光《青城縣志》、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青城縣志》,查出了于重寅的相關(guān)資料。

在《青城縣志·選舉志》中載有于重寅的簡要資料:“順治辛卯科,見進(jìn)士。”“于重寅,順治乙亥科,會魁,永清孫?!?/p>

青城(現(xiàn)屬淄博市高青縣)于家,在明末清初是青城縣的官宦世家,有一門四進(jìn)士之稱譽。于家發(fā)跡從于永清開始。于永清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成進(jìn)士,先后任河北樂亭、浙江東陽知縣,升任湖廣道、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其事跡在《濟(jì)南府志》有記載。

于重寅是于永清的次孫,《青城縣志》中記載,于重寅為清順治辛卯科舉人,辛卯年是順治八年(1651)。該縣志又記載其成進(jìn)士的時間為順治乙亥年,并且是會魁??墒琼樦文觊g并沒有乙亥年,應(yīng)該是己亥年之誤,己亥年是順治十六年(1659)。據(jù)《清世祖實錄》所載,該年二月,“以云貴蕩平,命今秋舉行會試”。再據(jù)清朝福格《聽雨叢談》卷九《鄉(xiāng)會試掌故一》記載:“十六年己亥會試。本年以云南底平,復(fù)舉會試,此特典也。中式三百五十人?!庇谥匾诖舜螘囍辛藭?。會魁,又稱五經(jīng)魁,按明清科舉制度,考生于五經(jīng)試題里各認(rèn)考一經(jīng),錄取時取各經(jīng)的第一名,合為前五名,稱五經(jīng)魁(因分房關(guān)系,實際不止五名)。會試之后,于重寅在殿試中二甲九十四名(據(jù)大清順治十六年《邸報》)?!斗诺分姓f于重寅當(dāng)時任司理,即府的推官。推官為正七品,其職責(zé)是掌理刑名、贊計典。康熙六年(1667)廢除推官,這說明于重寅任司理的時間當(dāng)在順治十六年之后、康熙六年之前這段時間。于重寅在哪個府擔(dān)任推官?此后還擔(dān)任過什么官職?《青城縣志》中沒有記載。

筆者經(jīng)多方努力,一直沒有查到于重寅的家譜,所以沒有于重寅更為詳細(xì)的資料,十分遺憾。

(責(zé)任編輯:陳麗華)endprint

猜你喜歡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所見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齊物觀念
《清史稿》災(zāi)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shè)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從《聊齋志異》女強(qiáng)人現(xiàn)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
罗田县| 余江县| 鹰潭市| 威远县| 天祝| 苏尼特右旗| 凤翔县| 东源县| 昌邑市| 新田县| 锦州市| 攀枝花市| 龙南县| 尚义县| 谢通门县| 健康| 井冈山市| 西吉县| 克东县| 当阳市| 皮山县| 德钦县| 扬中市| 嵊泗县| 商河县| 福鼎市| 嘉荫县| 称多县| 枣阳市| 北票市| 嘉义市| 南安市| 图木舒克市| 长宁县| 安陆市| 曲水县| 宁国市| 温宿县| 如皋市| 莱州市|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