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琪 孫葉芳 羊安興 錢運華
吊瓜(Trichosanthes kirilowii)是葫蘆科(Cucurbitaceae)栝樓屬的多年生草本攀緣植物,又稱栝樓[1]。吊瓜籽粒大、肉多,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脂肪油、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亞油酸、甾醇、三萜皂苷、維生素和鈣、鎂、鐵、鋅等16種中微量元素[3~6],具有香酥奇特的口味、久磕不上火的優(yōu)點和特有的醫(yī)療保健作用。由于吊瓜產業(yè)經濟效益好,近年在全國范圍內大量引種種植。但吊瓜病毒病嚴重,常造成吊瓜大幅減產,嚴重地區(qū)甚至絕收,阻礙了吊瓜產業(yè)的發(fā)展。食用吊瓜多采用播種和塊根填埋的方法繁殖。籽播苗繁殖后代性狀分離嚴重,一致性差,病毒病發(fā)病幾率高(種傳病毒);塊根填埋管理粗放,容易感染病毒,以致品種質量下降,產量減少,使瓜農逐漸喪失信心,最終導致整個吊瓜產業(yè)萎靡不振。利用無性繁殖開發(fā)的食用吊瓜脫毒組培苗一致性好,生長旺盛,產量高,品質優(yōu),已逐漸被種植戶所接受,是目前吊瓜產業(yè)發(fā)展的唯一途徑。但是組培苗苗期長勢弱,加上農戶的粗放式管理和后期的病毒再侵染等原因,使得吊瓜組培苗的推廣難度加大。通過幾年的探索,現(xiàn)總結出一套食用吊瓜脫毒組培苗幼苗管理技術,為種植戶實際生產提供理論依據(jù)。
4月種植,10月采收,667 m2產量150 kg,產值6 000元左右。
在5 m寬畦中央,按1.6 m株距挖定植穴(不是5 m畦的可按每667 m280株自行計算株距),穴深20 cm左右,穴內四周留足細土。
幼苗栽植宜深,先用右手將營養(yǎng)缽托住,再將營養(yǎng)缽輕輕倒過來,從缽底抽出塑料缽,然后再用細土堆至種苗根基莖節(jié)以上部位。根部與施肥溝(穴)保持15 cm以上距離,以免燒苗。
當天或隔1~2天,用多菌靈或托布津500~800倍液澆定根水。先由植株外圍慢慢滲透到根基處,量要大,要澆到穴面起水。
澆定根水后因穴面泥土下沉,適當進行培土。
栽后第二天如遇強光照,為防止太陽過度灼傷和嚴重脫水(葉片萎蔫),幼苗須用遮蔭物(樹枝等)遮蔭,遮蔭時間控制在2~3天。
栽后第5天開始,澆施高氮復合肥800~1 000倍液,以后每隔5~7天澆施1次,連澆3次以上,濃度逐漸提高。
幼苗出現(xiàn)卷須,每植株選留1個健壯側枝作主枝,疏去其他側枝及不定芽。
可用粗毛線作牽引繩,傍晚前后牽引小植株上架,使卷須通過牽引繩向架面攀爬,且每天傍晚前后檢查一遍,發(fā)現(xiàn)有藤頭掉下來的及時牽引。
在牽引上架過程中,主蔓上會萌發(fā)許多不定芽,這時須及時抹去這些不定芽,確保單株攀爬,嚴禁藤頭倒掛。
苗高60 cm以后,及時埋施多元素復合肥,每株0.25~0.5 kg(根據(jù)已施底肥量而增減),施肥后澆透水,并在根基處培細土20 cm。
幼苗在生長過程中,要確保莖青葉綠和頂端較強的生長勢,一旦葉面異樣和長勢變緩,及時進行調整和管理。
食用吊瓜脫毒組培苗的病蟲害均在可防可治范圍內,要做到勤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主要病害為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枯萎病和蔓枯病等。全面封殺病毒病菌所有可能傳播的途徑和來源,徹底杜絕病原的侵染。用多菌靈葉面噴1~2次和灌根1~2次,預防蔓枯病和枯萎病。重霧或露水期間,在防治蟲害的同時加入多菌靈或托布津,防治炭疽病和蔓枯病的發(fā)生;有白粉病的區(qū)域可噴5%多菌靈+15%三唑酮混合液。暴風雨后,選擇雨后晴天噴灑5%多菌靈+活康壯+0.5%菇類蛋白多糖混合液,能有效抑制病毒病的發(fā)生。
及時掌握各類害蟲在本地的發(fā)生規(guī)律,了解發(fā)生動態(tài),適期防治各類害蟲,主要有蚜蟲、瓜絹螟、小菜蛾等。瓜絹螟、小菜蛾、斜紋夜蛾進入大量重疊為害高峰,用5%甲維鹽進行噴殺。4月中旬進入春峰蚜蟲為害盛期,適時葉面噴灑25%吡蟲啉液,防治蚜蟲為害;有透翅蛾為害區(qū)域,6月底前用敵敵畏液噴淋架下莖蔓一次。
[1]石圓圓,許培雅,裘娟萍.吊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9,130(12):82-87.
[2]吳道龍,吳彬.發(fā)展吊瓜經濟的調查與思考[J].現(xiàn)代經濟信息市場分析,2000(83):12-17.
[3]胡興華,李國斌.栝樓屬三種栝樓種子的營養(yǎng)分析[J].廣西科學,2004(11):266-272.
[4]籽用瓜蔞種植.可供農民脫貧致富的短平快項目[N].長興報,2003-05-19.
[5]王振生.浙江省景寧縣大力發(fā)展吊瓜種植[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08-24.
[6]黃一魏.小吊瓜成了農家“金葫蘆”[N].九江日報,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