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遭遇自戀:剖析當代年輕人的自我

2014-12-07 02:15:24蔡華儉施媛媛
科學中國人 2014年1期
關鍵詞:人格障礙年輕人個體

蔡華儉 羅 宇 施媛媛

《中國好聲音》、《快樂男聲》、《星光大道》等真人秀已成為時下最流行的電視節(jié)目。年輕人都渴望站上這些舞臺,感受聚光燈的光芒,接受粉絲的歡呼,享受媒體的追捧。當然,能站上真人秀舞臺的人畢竟是少數,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社交網絡則是另外一個更為流行的“造星“舞臺。許多人通過微博、人人等個人主頁炫富、曬幸福吸引無數眼球,很短時間便成為萬人矚目的“網絡明星”。許多選秀明星、網絡紅人不一定有過人的成就或資質,但是他們卻認為自己很特別,往往自視甚高,十分渴求外界的關注和贊許;他們希望“人人為我”,卻常常無視他人。

其實,這種以自我中心、自我夸大、支配他人為標志的現象在當下的年輕人身上并不少見。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自戀?!白詰伲╪ a r c i s s i s m)”一詞源于一則希臘神話:美少年Na r c is s u s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即大家所熟知的水仙花(Nar c is s us)。后人把美少年那樣極度自我迷戀的特征稱為自戀。1 9世紀末,弗洛伊德將自戀這一概念引入心理學,并應用于臨床心理學。最初,自戀被定義為一種過度沉迷于自我,需要崇拜和浮夸、缺乏同情的人格障礙(DSM IV TR,A mer ic an Ps y c hiat r ic A s s o c iat io n,2000)。近三十年,心理學家開始關注正常人群中的自戀,這些自戀者表現出某些自戀人格障礙的特征、卻又不足以診斷成自戀人格障礙,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非常關注和沉迷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認為自己更重要、更優(yōu)越、更應享有特權,同時又有強烈的支配欲和操縱欲(Sed i k id e s,Ru d i c h,Gr e g g,Ku m a s h i r o,&Ru s b ul t,2004)。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領域,自戀被視作一種人格特質,在人群中廣泛存在。對自戀的大量研究一致表明,自戀者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內心的高度自我積極性(i n t r a p e r s o n a l s e l fp o s i t i v i t y),表現為過分關注與刻意追求積極自我意象(s el fimag e),會采用各種手段來維護、促進自己給他人的印象;二是人際間的過度防御性(in t er p er s o n al defensiveness),即當他人對其構成自我威脅時(如否定其能力),容易表現出憤怒、敵意、乃至攻擊性行為。

最近二十年,自戀在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非常普遍。美國人患上自戀人格障礙的比例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現在平均每16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這種人格障礙(Tw enge &Camp bel l,2009)。這引發(fā)了大眾媒體和學術圈的廣泛關注。心理學家們發(fā)現,美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自戀水平在不斷增加。相比于20世紀60至80年代的美國大學生,80年代以后的大學生特別是2000年后的大學生自戀水平有了顯著提升,80年代以后的大學生群體中有2/3的人的自戀水平已超過了前人的平均水平(Tw eng e,Ko nr at h,Fo s t er,Camp bel l,& Bushman,2008)。他們更在乎金錢、美譽、形象,對他人的關注(如慈善捐款、對外群體的同情)卻在降低,對社會的關懷(如保護環(huán)境、對社會問題的興趣)也在下降,并且大部分人的集體感越來越低(Tw enge,Campbell,&Fr eeman,2012)。于是,有學者甚至以“Gener at io n Me”(“新生代”)來稱呼當下沉迷于自我的一代(Twenge,2006)。不僅是學術領域,“自戀”一詞在媒體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今年5月,美國的《時代周刊》以封面文章報道了現在西方年輕人的自戀問題。該報道把美國的80后們(即Mil l e n n ia l s)稱為“The Me Me Me Generation”(“我、我、我的一代”),發(fā)現他們的典型特征包括:自以為是,40%的人認為自己理所應當被提拔,無論自己表現如何;愛慕虛名,寧愿成為名人的助理,而不愿做一名議員;缺乏責任感,23歲以下年輕人中愿意承擔需要負責任的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依賴性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年后還和父母住在一起(Stern,2013)。

在我國,近三十年來,人們的自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年輕一代。雖然我們的文化宣揚集體主義、崇尚謙虛和諧,但是我們實驗室進行的一項大型網絡調查發(fā)現,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人明顯表現出日益自戀的傾向。具體表現在,年輕人比老年人更自戀(見圖1);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更自戀(見圖2);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自戀(見圖3);城市里的人比農村的人更自戀(見圖4)(Cai,Kw an,&Sed ik id e s,2012)。值得一提的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生于上個世紀8 0年代及以后,也就是現在的8 0后、90后乃至00后。他們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從小就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驕傲自大的性格。一項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們在可信賴程度、對他人的信任、競爭性、責任感方面都比非獨生子女差,同時他們更厭惡風險、更加悲觀(Cameron, Erkal,Gangadharan,& Meng,2013)。

為什么現在自戀的人越來越多呢?換句話說,是什么因素誘發(fā)了當代人的自戀?關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們其實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結果發(fā)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因素導致個體的自戀。

首先是遺傳。美國、加拿大、挪威、中國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們都一致地發(fā)現,自戀是可以遺傳的,遺傳度平均為48%(Kend l er,et a l.,2 0 0 8;L i v e s l e y,J a n g,&V e r n o n,1 9 9 8;T o r g e r s e n,e t a l.,2000;Lu o,Ca i,e t a l.,u n d e r r e v ie w)。換言之,之所以有些人自戀、有些人不自戀,約有一半的原因是基因等先天因素。當然,除了遺傳,自戀也受環(huán)境的作用。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家庭教養(yǎng)。研究發(fā)現,在兒童早期(3歲),父母采用溺愛或武斷的教養(yǎng)方式來滿足兒童的需求,會促使個體成年后(23歲)發(fā)展出自戀特質,冷漠的教養(yǎng)方式則不會導致個體的自戀(Cramer,2011)。

二是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表明,在西方,現代社會對競爭力、獨特性等特質的重視,社會對高自尊的過度追求,加上網路社交的普及,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當下年輕人的自戀水平(Tw eng e & Cam p bel l,2009;Tw enge,Konrat h,Fo st er,Camp bel l,& Bushman,2008)。在我國,除了上述原因外,獨生子女政策、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及對外開放政策通過影響社會結構、個體價值觀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自戀的提升。另外,自戀與個體的年齡相關。心理學研究顯示:自戀水平與年齡呈負相關,青少年時期的自戀水平最高,成年后開始下降,之后隨著年齡增長進一步降低直到50歲(Foster,Campbell,&Tw e ng e,2003)。早在8歲時個體間的自戀水平就出現了差異;并且從這時開始,自戀的行為表現和結果就與成人的非常相似(Barry,Frick,& Kill ian,2003;Thomaes,Stegge,Bushma n,Olthof,& Denissen,2008)。

既然自戀發(fā)生、發(fā)展得如此之早,那它到底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呢?自戀者的自我積極性通常令他們擁有更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在自我認知方面,自戀者的自我評價高,雖然他們同時也很脆弱(Gregg & Sed ikid es, 2010);在心理健康方面,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更強,抑郁、孤獨感、焦慮等負性情感更少,神經質程度更低(Sed ik id es,et al.,2004);在動機方面,他們成就動機強,野心大,喜歡競爭,追求成功(Camp bel l,200 1;Lukow itsky,Roberts,Lehner,Pincus,&Conroy,2007;Wink,Dillon,& Fay,005)。但是在人際交往中,自戀者的自我中心、高防御性、低宜人性、不謙虛等特征(Miller,Maples,& Campbell,2011)通常會帶來消極影響。自戀者的自大、自我展示等特征在人際交往的初期會讓他人覺得他們是有魅力的,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隨著交往的深入,隨著人們對他們了解增加,對他們的評價會隨之變差(Carlson,E.N.,Naumann,L.P.,&Vazire,S.,2011)。在社交中,他們喜歡利用、支配以及貶低他人(Sedikides,C ampbell,Reeder,Eillot,& Gregg,2002),甚至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損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Campbell,Bush,Brunell,&Shelt on,2005;Tamborski,Brow n,&Chow ning,2012)。對于親密關系,自戀者視其為自我促進的工具(Campbell,1999),偏好游戲式的戀愛方式(Campbell,Foster,& Finkel,2002),對戀愛關系的承諾也較低(Campbell &Foster,2002)。

不過,自戀到底有害還是有益因人而異。目前,學者們認為自戀包括適應性的自戀(ad ap t iv e n a r c i s s i s m)和適應不良的自戀(maladaptive narcissism)(Pincus&Lukow it sky,2010;Raskin,Nov ac ek,& Ho g an,1991;Rus s,Shed l er,Br ad l ey,&Wes t en,2008;Win k,19 92)。適應性的自戀者表現為有抱負、精力充沛、創(chuàng)造力強,雖然有時也會顯得太自大,但有一定的人際敏感性和同情心,這些自戀者的自我感覺是堅實、一致的(Rus s et a l.,2008;Ko h ut,1971;Pin c us &Lukow itsky,2010;Wink,1992)。簡單地說,這種自戀者的自戀特征是能適應社會規(guī)范的,能被多數人接受的。相比之下,適應不良的自戀則會表現出自我膨脹、渴望權力和自以為是,這種自戀者的自我感覺其實是脆弱、不安全的(Raskin et al.,199 1;Kernberg,1975;Kohut,1976)。他們的自戀行為是不被社會規(guī)范所認可的,會導致人際沖突等問題。

可以看到,自戀并不完全是消極的,它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自戀,不能一概而論。以美國為例,有數據顯示Gener at io n Me其實比他們的前輩們更友善、更積極,而且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強,他們更懂得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可能年紀輕輕就成為公司的CEO。在我國,隨著80后、90后的自我中心意識日益增強,現在的年輕人在很多方面都跟過去的年輕人不同了。以工作和婚姻這兩個人生大事為例。中國人力資源發(fā)展與管理論壇發(fā)布的《2012年度中國薪酬白皮書》顯示80后、90后的整體離職率偏高,達到30%以上,高出企業(yè)員工平均離職率5個百分點。但同時,80后、90后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也常常見諸于報端。高離職率反映了現在年輕人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和對工作的責任心都有所降低,而創(chuàng)業(yè)者多反映出他們更注重工作中的自我實現,不再像父輩那樣恪守成規(guī),更有可能在工作中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生活方面,有新聞報道稱8 0后的離婚率高達20~30%,而導致80后離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夫妻中一方或雙方太強調自我。自戀使得個體不愿意遷就他人或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自戀的人對伴侶的忠誠度也更低,這些行為毫無疑問會影響婚姻質量。不過,這種注重個人感受的婚姻觀使得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會為了他人(如孩子)或周圍人的壓力而勉強維系不幸福的婚姻關系,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個體乃至社會。個體可以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配偶,得到質量更高的親密關系,對其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同時,其配偶、孩子、父母都會因為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而擁有更好的心情、更多應對外界挫折的正能量。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自戀呢?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接受自戀測驗。心理學家開發(fā)了多種自戀量表,目前使用最多、研究也最多的測驗是自戀人格問卷(Nar c issism Pers onal it y I n v e n t o r y,N PI;Ra s k i n &Hal l,1979)。該問卷共有40道成對的迫選題,比如“統(tǒng)治世界的想法讓我感到害怕”(非自戀表達)和“如果讓我來統(tǒng)治世界,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自戀表達)。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創(chuàng)立的云端心理實驗室(www.c p s y l ab.c o m)提供大量免費的心理測評服務,其中就包括國際經典的自戀人格問卷。該網站的所有測驗都提供免費的反饋,測完后馬上就能知道你的自戀水平。如果你想測測自己是否自戀,不妨去試一試。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隨著8 0后、90后越來越多地進入社會,可能人們會發(fā)現自己周圍有了越來越多的自戀者,他們喜歡自吹自擂、喜歡炫耀,總是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鼓勵。與此同時,筆者也希望大家能看到他們身上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力和遠大抱負等優(yōu)點。這些年輕人到底能給我們的時代帶來什么,我們不敢在這里妄加揣測,相信不久的將來時間會給出答案。

猜你喜歡
人格障礙年輕人個體
是不是太自戀,一測便知
為什么年輕人一團建就想離職?
當代年輕人有多惜命
意林(2020年19期)2020-11-06 04:05:35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DSM和ICD診斷體系人格障礙診斷的最新進展
智慧健康(2019年27期)2019-01-29 19:43:55
年輕人如何理財
年輕人
智族GQ(2017年1期)2017-09-13 04:35:16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大學生人格障礙研究進展
庆城县| 柞水县| 滁州市| 通山县| 通化市| 贞丰县| 衡东县| 香港 | 巴中市| 富锦市| 胶南市| 稻城县| 丽水市| 高密市| 中方县| 福泉市| 太白县| 龙州县| 高青县| 南城县| 钟山县| 宿松县| 东宁县| 达孜县| 莱芜市| 河津市| 永德县| 尤溪县| 德江县| 蒙山县| 吉木萨尔县| 凭祥市| 喀什市| 富裕县| 台州市| 梁平县| 石景山区| 藁城市| 榆中县| 梅州市| 古田县|